■ 姜華榮
海灘是濱海地區重要的海岸防護屏障和旅遊資源,廣泛分布於我國沿海岸線,尤以華北和華南海岸最為發育。然而,由於近2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類開發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濱海沙灘發育,加之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災害等自然過程作用,導致沙灘受侵蝕狀況日益惡化,海灘旅遊資源急劇萎縮。
海灘屢遭「毀容」,這引起了國家海洋局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009年,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秦皇島礦產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海南省海洋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等7家單位參加的海洋公益性科研專項「我國砂質海岸生境養護和修復技術示範與研究」項目獲批立項。經過科研人員3年多的努力,該項目日前順利通過中期檢查,並獲得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首次獲取修復後海岸地貌圖像
在沙灘保護與修復示範區建設中,項目組首次開展了針對沙灘的波浪、潮流聯合輸沙模型研究試驗,把高解析度、高穩定性的無人機平臺應用於遙感領域,獲取沙灘修復工程後海岸地貌高解析度圖像。
基於我國濱海沙灘旅遊質量與生態環境現狀的調查和分析,項目組評定了不同岸段沙灘的質量等級。同時,根據對不同岸段沙灘進行養護和修復技術的研究與工程實踐,提出了我國沙灘保護的技術方法及管理建議,建立了海灘養護示範區。針對我國海岸特有的自然屬性,項目組加強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並輔以遙感技術、空間信息系統技術等,使得項目在技術方法創新和推廣應用上取得較大突破。
另外,項目組還系統、全面地了解了我國砂質海岸分布、基本演變特徵等,提出了砂質海岸養護和修復的基本原則、技術路線和方法,編寫了《中國沙灘保護技術與管理手冊》,對規範與指導我國濱海沙灘保護、養護和修復以及科學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成果及時應用於海灘修復
該項目採用調查研究、技術創新與具體沙灘修復工程建設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使研究成果及技術方法在工程實踐中及時得到應用、驗證和完善,比如河北秦皇島、廣東珠海、福建廈門等地的海岸整治和沙灘修復工程。以廈門為例,20世紀90年代以前,觀音山海灘發育有10米~50米的窄海灘,後來由於人工採砂、水產養殖等因素影響,這片海灘逐漸退化,最終完全消失。為了給該海岸「整容」,2007年廈門市對香山—長尾礁岸段實施了海灘養護工程,並於2009年開展2期工程,將幹灘寬度增加至120米,拓展了海灘空間,改善了旅遊環境。
根據該項目調查研究成果和技術理論方法指導,目前在全國範圍已經完成的岸線整治、沙灘修復工程有16處,正在開展或計劃開展的岸線整治、沙灘修復工程約有10處之多,為我國濱海旅遊資源的保護和旅遊業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在項目單位及其研究成果的輻射推動下,我國海灘養護項目、規模逐年增加,海岸護岸方式也由傳統的硬式護岸走向對環境影響更小的軟式護岸。
據介紹,項目組主要成員多次赴美國、日本參加學術交流活動,與國際權威專家共同探討海灘修復理論與技術,並與美國科學家共同攻克技術難點。此外,項目組還與泰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為期3年的海岸侵蝕和沙灘修復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