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新居
②金沙苑公司葡萄園種植基地 秦志偉攝
■本報記者 秦志偉
「這裡真的曾是一個貧困村?」從車輛駛入四川省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開始,記者就懷疑自己在這裡看到的一切。整齊劃一的稻田,錯落有致的新居,美麗的田園風光,一應俱全的各種生活設施,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貧困村。
走進五星村新居,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誤認為記者一行是來旅遊的,招呼著看她家牆上掛著的「證明」。原來她家開辦了民宿,牆上掛著的是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
一系列變化正在發生,這些變化都滲透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其被表述為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農民增收方式、農村生活方式、鄉村治理方式的深刻變化。
如今,四川、內蒙古、上海、陝西等地正積極打造田園綜合體。記者調研發現,他們開展工作的基礎便是土地整治。「我們是為田園綜合體服務的。」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範樹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農業增效了
無論在四川還是上海,土地集中連片相對困難,但農業規模化經營是社會上下達成的共識。站在四川省邛崍市冉義鎮10萬畝高標準農田糧經產業綜合示範區的觀景臺上,冉義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指揮部負責人遊鄧瓊向記者介紹,以前這裡村民房屋散花式的分布在農田附近,不利於規模化耕作。
2013年,冉義鎮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投資建設資金約1.7億元,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3.9萬畝,包括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建設、宅基地復墾等工程,「為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奠定了堅實基礎。」遊鄧瓊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觀景臺上,10萬畝高標準農田的景象一覽無餘。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此外,這裡在乾旱時能及時灌溉,澇時能及時排水。
為了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水平,冉義鎮以村為單位引導農戶將土地入股先後成立的10家土地專業合作社,這10家土地專業合作社和轄區其他農業經營主體共同成立稻香合作聯社,形成利益聯結共同體。
在觀景臺不遠處,有一個養豬場,這是冉義鎮對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的探索實踐。目前,在一批企業的發展帶動下,冉義鎮大田的化肥使用量已大幅減少50%以上,現代化耕作已經成型。
相比於四川、上海等地,遼闊的內蒙古在土地集中連片上的成本相對較小。來到內蒙古阿拉善盟烏斯太鎮之前,記者獲悉內蒙古金沙苑生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沙苑公司)嘗試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緣打造田園綜合體。
車輛快到金沙苑公司時,烏蘭布和大沙漠景觀便映入眼帘,馬路上隨時有堆積的黃沙。阿拉善盟土地收購儲備中心主任劉懷信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曾經這裡的道路一夜間就會被黃沙掩埋。
金沙苑公司要發展必須從治沙開始。自2005年以來,金沙苑公司以土地流轉、企業投資的形式從事公司生態治沙產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金沙苑公司打造了葡萄園主題體驗、特色養殖展示、沙漠越野衝浪等旅遊項目。
在葡萄種植園內,種植了2萬多畝優質釀酒葡萄。一根架在距離地面約50公分的輸水管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金沙苑公司旗下的內蒙古金沙葡萄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薛鐵軍介紹,這根輸水管的每個輸水孔都有一個晶片,它能自動控制水流大小,確保均勻供水。
這裡產的葡萄糖與酸平衡性好,非常適合釀造葡萄酒。愛好鑑賞葡萄酒的人都知道沙恩·金沙臻堡系列葡萄酒,這個系列葡萄酒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薛鐵軍告訴記者,該系列葡萄酒於2010年上市銷售,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
除此之外,金沙苑公司還在平整治理的7萬多畝沙漠上種植牧草、開展特色養殖,發展循環經濟。
農村變美了
在冉義鎮,隨著土地整治深入推進,為城鎮集中建設騰出了大量空間。據介紹,冉義鎮藉助建設2600公頃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共結餘建設用地指標約300公頃,規劃建設了集鎮、火星、英漢3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建築面積達92萬平方米,集中安置6733戶21616人。
新居的生活環境好了,生活設施也全了。在冉義鎮,新型城鎮化率達到85%以上。
在相隔百裡的五星村,居住條件的改善是這裡最大的變化之一。2013年前,五星村屬典型純農業村,受榿木河之隔,交通閉塞,民居散布破舊,產業滯後。
五星村支部書記王紀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那時候村上唯一通的就是電,天然氣、自來水、光纖網絡這些一樣都沒有,村民以小聚居的方式散居在各處。
2013年12月,白頭鎮與五星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項目獲批。隨後,五星村星達合作社,通過參與掛鈎項目的群眾自籌和合作社利用項目區集體建設用地抵押融資,解決了項目資金來源。
王紀介紹,項目以參與農戶現有的宅基地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面積,置換建新區人均綜合用地面積,剩餘面積按80元/平方米給予拆舊補貼。
在徵求群眾意願的基礎上,結合產業布局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要求,進行「景農一體村莊、產村相融單元」的規劃定位。
據介紹,項目安置區結合原有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選址,規劃修建「五星逸居」「五星福居」「五星閒居」三大組團。「全村有751戶2815人自願參加新村建設,參與度達90%以上。」王紀說。
在村裡,記者總會發現有打掃衛生、類似城市裡的清潔工,還有綠化車輛按時澆灌花和樹。白頭鎮副鎮長張科介紹,五星村成立了業主管理機構,這是由當地人組成的服務隊伍。
據悉,五星村成立的業主管理機構,運行「1+3+6」管理機制,即1個村支部委員會、3個議事機構、6支服務隊伍。後者包括百姓智囊團、專業化社工、專業化物管、文藝宣傳隊、調解委員會、志願者服務隊。
此外,還發揮群眾積極性參與項目建設的監督管理,成立資金監管組、質量監督組、糾紛調解組,做到「民事民定民辦民管」。
「在小區建成入住後,建立文明公約制度,開展『新五星·好家庭』競賽評比,改變原有散居生活習慣,形成了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張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農民富裕了
到底建設成什麼樣才算真正的田園綜合體?冉義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張成也不是非常清楚,但他知道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現年46歲的種植大戶黃廣倫曾經住在冉義鎮九龍村1組,2011年之前他長期在外承包市政工程,2012年冉義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啟動後,他轉向農業產業發展。據介紹,他先後在冉義河東和河西成立兩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共承包了約4000畝散戶的田塊,種植水稻、油菜、小麥。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包括黃廣倫在內的種糧大戶都普遍認為,整理後的田塊便於機械化操作,減少了人工作業,節約了成本。同時,整理後的田塊產量比原來的略有提高,現產量可達到油菜約150公斤/畝,小麥約350公斤/畝,水稻約550~600公斤/畝。
「如果國家農業惠民政策不降低,將一直承包下去,做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業生產者。」黃廣倫告訴記者
窮,是過去人們對五星村的印象之一。過去,五星村主要以種植傳統農業糧油為主。由於全村缺乏主導產業支撐,產值不高,種植模式單一,缺少有力的經濟增長點,村民增收難度較大。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4800元。
新村建好了,接下來是利用相關產業帶領農民致富。
新村建設推進過程中,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提升的五星村,成功引進了「盤古」和「柏萃」兩個農業項目,流轉了當地上千畝土地發展現代農業。項目的進入,也解決了當地不少農民的家門口就業問題,村民勞務收入大幅提高。
在傳統農業種植方面,五星村成立了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如今,土地入社面積七八百畝,入社戶數200多戶,合作社以優質糧油為主要產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並成功打造了「五星品牌」這一特色農產品品牌,產業升級,農民增收。2014年,五星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2000多元,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
在距離五星村新居聚居點幾百米的地方,有一個正在打造的生態溼地公園。「我們準備以合作社的名義成立旅遊公司。」王紀表示,五星村通過旅遊增加村民們收入的有效途徑,只有村民的荷包鼓了,生活才是幸福的。
《中國科學報》 (2017-10-18 第5版 農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