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學生:老師,我們星際旅行的太空艙是如何設計航行的呢?
外星人老師:
我們前面講到,我們的太空艙是一個很偉大的發明,是我們星際旅行的神器,它可以實現長距離、長時間飛行,而且能量消耗極少,我們曾飛到地球時,地球人把它稱為UFO,就是地球上的人類覺得我們的太空艙太神奇、不可思議,所以叫不明飛行器,即UFO。
其實,我們的太空艙是一個仿模器,就是仿製電子的圓周運動原理髮明的,我們的太空艙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能高速自轉,二是能以任一確定的半徑高速周轉,三是自轉能量和周轉能量可以互化,即實現自轉和周轉的速度變換,從而實現了太空艙在星際旅行中的能量保存。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實現人造引力,在太空中飛行時,人不會出現失重狀態。
我們前兩篇利用宇宙第一定律的圓周運動論進行了UFO太空艙的原理分析,用宇宙第二定律來分析了太空艙在太空中實現軌道變換,下面我們著重來分析如何解決太空失重問題。
我們繼續前面的講解:
首先,我們要知道,太空失重狀態不是意味擺脫了逃逸星體的控制,或者按地球人的說法不是不受引力作用了,而事實上,無論你走多遠,你永遠對你離開的星體有向心勢能,或者說引力,只是越遠越小而已,這可以用向心加速度公式來說明,在下式中,向心加速度:
g =(V0^2-VA^2)/2d (3.1)
向心加速度等於星體的核心自轉速度V0與核心外物體所在點的自轉速度的平方差除以物體與核心距離的2倍,顯然,距離核心越遠,該點的核心距離就越大,所在點的自轉速度也越大,而核心自轉速度是一個不變的常量,所以g值越變越小,那麼向心勢能E=mgd就越小,即感覺不到引力了,但不是沒有引力了。
我們知道,我們的太空艙由於具有自轉功能,根據第三定律,太空艙內就有了人造引力,如果我們能通過調節自轉速度來實現控制太空艙的引力,那麼太空人就不會失重了。
能夠實現調節自轉速度來實現控制太空艙引力的太空艙,我們把它稱為二代太空艙,這是我們實現空間旅行的必備。
這是一個仿製衛星與行星的運行規律的衛行太空艙,是一個雙層結構,最內層的太空艙是與我們居住星體的自轉速度一致的自轉艙,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在星際旅行時與生活在地面上一樣,不會失重。
外層的太空艙是一個一代太空艙,即前面所述的,可以實現自轉和周轉動能互化功能的能量行駛艙。
太空艙進入任何星體表面,外層太空艙就可以把周轉速度逐漸變小直至變為零,此時自轉速度逐漸變大,有效進行最大化的能量貯藏,此時太空艙就可以在任何星體的空中航行或靜止停留,或降落在星體上,當需要脫離該星球時,只需要將自轉速度轉換成公轉速度,就可實現飛行和逃逸該星球。
我們的太空艙在進入另一個星球時,通過自轉動能和公轉動能互化,實現最低能量消耗變軌,不斷接近要進入的星體,高速自轉可以實現能量貯藏和能量大大降低損耗,從而實現任意起降和長距離飛行,自轉動能和公轉動能互化,很類似電源輸送的高低壓互換。
可見,我們的太空艙不是什麼反重力器,你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其實,我們的太空艙就是一種典型仿模製造,就是模仿電子的圓周運動原理,電子的變軌躍遷,激態變化等給予了設計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