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EMBA邀徐英瑾教授從哲學的視角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

2021-01-16 網易新聞

作為對管理學專業課程的補充,"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秉承"商道人文,融匯貫通"的目標,讓學生從人文中汲取力量,擁有大智慧、大視野、大情懷。"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講堂依託復旦大學強大的師資力量,遍邀名師,為EMBA學生校友分享商道、人文和政經等熱門話題。

近日,"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徐英瑾從哲學的視角講述人工智慧的發展。徐英瑾教授認為:現在的人工智慧不是根據心理學所規定的發展方向來發展的,所以它的"擬人性"還很成問題。通用人工智慧目前還達不到能夠應用的階段,但這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是必須追求的一件事情。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慧哲學,知識論,認知科學哲學等。多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高等院校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著有《心智、語言和機器——維根斯坦哲學與人工智慧哲學的對話》,是國內目前最全面深入的關於人工智慧哲學的研究著作,於2015年獲得中國首屆"科史哲青年著作獎"。

以下為根據講座整理的主要內容。

我們談論這個話題,有一個背景,那就是,公眾對人工智慧有很高的期望。這其中,很多期望是建立在對學界實際發展狀況的誤解上。比如認為人工智慧是個新東西,是這幾年冒出來的。事實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正式變成公認的學科名詞是在1956年美國的達特茅斯會議上。顯然這是距今很久遠的事情了。至於現在被談論很多的深度學習技能,前身就是人工神經元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這個概念20世紀60年代就被學界注意到了。人工智慧的奠基人之一阿蘭·圖靈生前也搞過一些粗淺的人工神經元網絡研究,這樣算的話,這個技術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了。所以,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其實並不新,它是經過傳統技術的反覆迭代而來的。

AI技術的現狀:理想豐滿,技術骨感

對AI技術,主要有三種論斷。有人持樂觀論,認為AI的發展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我們面臨的各種問題。這種論調描繪了一個烏託邦場景:回到家中,所有的設備都能夠通過5G網絡和物聯網與你心有靈犀。汽車是不用駕駛的,上了車啥事都不用幹就可以把你帶到目的地。

另一種是悲觀論,表面看上去這和樂觀論背道而馳,實際上底層邏輯是一樣的。他們都認為,人工智慧能夠消滅很多人的工作。只是,持有樂觀論的是站在頂層的人,他們本身就擁有財富、權力和資本,所以員工解散了不要緊,企業還是我的,我照樣賺錢。悲觀論者更多站在那些被裁掉的人的立場,認為AI會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甚至有可能帶來人類的滅絕。

我的觀點是泡沫論。"泡沫"不是指AI的未來一片黯淡,而是說在短期內,這項技術的發展無法匹配很多人的夢想。理想很豐滿,技術目前還很骨感。如果你意識不到兩者的差距,就會導致泡沫。

假如因為對AI持有樂觀態度而到市場上去融資,那就需要謹慎考慮。歷史上有成功的案例,比如IBM360計算機項目,但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許多關於AI的融資計劃都把未來描述得很好,餅畫得特別大,但最後很有可能會黃掉。

AI對我們生活的改變不是全局性的、顛覆性的,而是局部的改進。如果懷著顛覆人們生活的期望去投資項目,那十有八九會失敗。AI在網絡教育裡的作用,在養老陪護上的作用等,我認為會有一些商機。但有些項目比如自動駕駛,就有很多泡沫。

使用傳統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下降,這是危險的

我自己主張的泡沫論是建立在一些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礎上的,比如"專用人工智慧"和"通用人工智慧"。專用人工智慧就是只能幹一件事或兩件事的機器,而通用人工智慧就是啥事都能幹。我舉個例子,李世石是一位棋手,但是AlphaGo是一個圍棋程序。如果我們把李世石看成一個智能系統的話,他就是通用智能系統。因為他還能做許多其他事情,比如他應該會泡麵,會開車,他還會在和AlphaGo下完棋以後接受媒體採訪,談談感受。但是AlphaGo肯定不會開車,也不能在和李世石下完棋以後和媒體談談它的感受。人類的特點是,你在一件事上可能是專家,其他事情也能幹,只是幹得沒那麼好。李世石開車肯定沒有韓寒好,這就是專用人工智慧和通用人工智慧的區別。

我們現在看到的人工智慧都是專用的,它們的製作思路都是按照專用的思路來做的。比如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現在人工智慧通過卷積神經元網絡技術的進步,已經獲得了一個極大的能力。一個人可以同時通過人臉和聲音識別他人,但對於人工智慧來說,圖像識別的神經元系統和語音識別是兩回事。

《西部世界》劇照

但現在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想像又是建立在通用人工智慧之上的,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很多人可能看過美劇《西部世界》,它是以美國西部的環境作為外景地拍攝的。裡面出現的機器人都特別厲害,他們都有了人類的特徵,就開始反抗人類。有人看了就會腦補,如果我們和機器人一起生活,會受到怎樣的威脅?很多人對人工智慧的思考就是建立在這類科幻電視之上的。科幻影視作品受眾廣,不需要具備多少科學素養,都能看明白。

我自己有一個觀點,軟科幻看多了,要看一些硬科幻。硬科幻距離今天的科學很近,比如《火星救援》。硬科幻可以起到科普的作用,能夠增強你對現實世界的把握能力。現在的人工智慧都是基於大數據的,它對小概率和偶然性事件缺乏應對機制,所以面對這個充滿變動的世界,我們都不知道如何應對了。比如,一種新型病毒、未知規模的洪水。

所以問題不是人工智慧有了人的意識以後與人對抗,而是我們過多依賴人工智慧以後,腦袋變蠢了。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在上海舉辦的論壇,一位外國人工智慧專家介紹他們與警方合作,用大數據來監測可能發生的犯罪。看了以後,我心裡就犯嘀咕,假設一個糟糕的狀況,某個掌握大數據的警察變節了,他要做壞事,其他人是沒有辦法的。因為那麼多年來警察辦案都習慣於調監控,然後對錄像進行分析,一旦這些數據都變成虛假的,警察已經無法像以前的福爾摩斯一樣用大腦進行思考了。傳統的辦案"武功"在下降,這個危險相當大。

不要以為有了現代化的東西以後就可以放棄傳統。假設我們在和另一個軍隊打仗,現在都能用5G網絡,敵人把我們的網黑了,我們怎麼辦,只能用信鴿或者雞毛信,用最原始的方法。如果我們將人工智慧的能力想像得很強大,同時又廢掉了我們用傳統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可能會將人類置於某種尷尬的境地。

為什麼現在我們還發展不出通用人工智慧?

現在的"深度學習"技術能夠真正到達通用人工智慧的程度嗎?從哲學角度看,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說一件事在哲學上行不通,這是一種很嚴重的指控,就說明這件事從根本上說就是沒戲。比如永動機,在哲學上就是不可能的。

現在我來論證這一點,這裡有個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這是最典型的三段論論證。

AGI(通用人工智慧)系統的特點就是通用,既然是通用,就要處理全局性的問題。什麼是全局性?就是在不同的理論體系之間進行一個抉擇的能力。不同的訴求彼此是有衝突的,你要想辦法找到一個中庸點。類似於某家政人員跑到別人家裡做事。如果主人是一個知識分子,家裡書特別多,他可能會要求書房要打掃乾淨,但不能幹淨到書都找不到了。讀書的人都知道往往書的易取性和整潔性是相互矛盾的,幾本書同時看如果都收起來再找再取就很耗費時間。所以,究竟是追求整潔還是易取?這裡面有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是不能通過程序來設置的,需要和用戶進行磨合。

任何一個綜合系統都要有處理各種情況的能力。其中有些情況是非常極端的,比如自動駕駛汽車,道路的左邊有一個人,道路的右邊有五個人,車速太快,來不及剎車,那麼到底往哪邊拐?這個時候程序突然得到消息,左邊的人是我們國家一位非常重要的專家,那你是不是會覺得專家更重要?但你轉念一想,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康德說過,人不僅僅僅是手段,也是目的,他說的人包括普羅大眾,不一定是專家教授或者是企業家。

這個時候就很麻煩了,不同的程序會打架。AGI就要處理全局性的問題,能夠在不同領域的衝突中得到一個平衡點。

小前提是,我們都知道人工智慧是基於規則的,也就是一系列的邏輯原則。但是神經元網絡的學習思路不同,它沒有清楚的規則。有規則和沒有規則的區別是什麼?我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俄羅斯小夥子到少林寺學武功,語言不通,怎麼辦?有個辦法,和尚做一個動作,小夥子跟著做,做對了就微笑,做錯了就棒喝。小夥子被棒喝以後,知道自己不對,但怎麼個不對法?他一下子未必知道,就需要不斷試錯。不對的武術有千千萬萬種,就需要猜,一開始這種猜測都是隨機的。所以語言的好處很明顯,語言是基於規則的,規則本身就要用語言來表達,告訴你武術的規則是什麼,然後再由人轉化為下層的運動。

但是神經元網絡不是這樣,它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那種很蠢的教學方法。人類錯了以後的反省是有道理的,是基於規則的。但是系統不是,它就是胡亂調參數,猜錯了,下次再猜。它就是通過大量胡猜,把事情慢慢往對的方向猜。人不能這樣學習,這樣會累死的。但機器可以,它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人類不可能完成的巨量猜測。深度神經元網絡技術就是用強大的機器掩蓋了方法本身的笨。如果有現成的數據會非常好辦,但如果沒有優質數據,靠自己搜集就非常成問題。

目前的深度學習機制,根本問題就是缺乏跨領域學習的能力,這是人工智慧無法AGI化的根本道理。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運作方式,西洋棋有西洋棋的下法,圍棋有圍棋的下法,人可以適應變化,但人工智慧就很難適應。我們能不能把所有專用的人工智慧整合為一套通用的人工智慧呢?這其中又有一個問題,協同。這就和打仗一樣,需要各個隊伍的協同整合,需要有一個將領來領導,而人工智慧並不具備總體的調配能力。

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還差在哪兒?一些專家提出了所謂的"卡特爾-霍恩-卡羅爾"三層智力模型。他們把通用智能分解成為很多東西,比如流體智力、晶體智力、量化推理、讀寫能力、短期記憶、長期記憶、視覺處理和聽覺處理等等。這個東西有一個很重要的用途,工作單位在招人的時候,可以測試他的智能。量化推理無非就是算術,讀寫能力就是你能不能看懂文章,讀懂要點。那麼,什麼是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呢?晶體智力就是,老師現在給你一道題目,告訴你解法以後,看你能不能把前面做題的思路放在新的題目上,如果行的話,那事情就好辦了。流體智力,要求更高,相當大程度上,它強調是個靈動的狀態。

從這種比較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人工智慧不是根據心理學所規定的這些發展方向來發展的,所以它的"擬人性"很成問題。

通用人工智慧的確有人在研究,但現在主流的技術依然不是通用人工智慧,全世界研究的隊伍估計也就幾百個人。但是,我始終認為,通用人工智慧雖然達不到,但是是一件可以追求的事情,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是必須追求的。說"人工智慧應當永遠停留在專用狀態,而不應該進展到通用狀態",這是一種謬見。說"今天的人工智慧是通用人工智慧",這同樣是一種謬見。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孫周興:技術的發展,激發人類對技術哲學和倫理的思考
    孫周興力圖突破技術樂觀主義與技術悲觀主義的線性思維藩籬,開展一種「二重性」的技術哲學和生命哲學之思。8月13日,《人類世的哲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舉行。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吳冠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就「未來與技術」與孫周興展開對話。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人工智慧研究與生俱來具有「哲學特質」。學者認為,不同人工智慧專家推出的人工智慧產品背後有不同哲學預設和思路,由兩個不同編程思維的機器預測同一件事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同樣,也不能指望通過造一臺機器解決所有問題,因為造機器的人本身是有限性的。
  • 人工智慧、基因編輯……「最強大腦」齊聚騰訊X-Talk聊未來
    作為騰訊科技周的重要活動,X-Talk邀請自然科學家、哲學社會學者、科幻作家、文化學者等科技和文化相關領域人士,探討前沿科技的突破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中科院研究員付巧妹、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中科院研究員山世光、騰訊科學家於暘、騰訊科學家張正友、復旦大學教授徐英瑾、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幻作家郝景芳等科學界內外嘉賓齊聚一堂,和線上線下百萬觀眾一起開啟了一場「好奇心之旅」。
  • 2021復旦大學外國哲學專業考博招生目錄
    3.本院實行申請-考核制,選拔方案見《復旦大學各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選拔辦法》。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01(全日制)外國哲學史 劉放桐張汝倫莫偉民佘碧平孫向晨林暉丁耘鄧安慶02(全日制)現代外國哲學 劉放桐張汝倫莫偉民佘碧平孫向晨汪行福徐英瑾
  • 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參加X-Talk科學脫口秀,探討人工智慧怎樣改變生活
    科幻作家郝景芳、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山世光、復旦大學教授徐英瑾將圍繞「讓AI全面服務人類,我們離這一天還有多遠?」進行現場對談。 跨界多面手郝景芳,驚喜亮相X-Talk 提起郝景芳,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北京摺疊》。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成立
    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學界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各大院校大都開設了科學哲學和邏輯學專業。然而,各校始終沒有相應地建立一個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遵從哲學自身的發展規律,應對當代科學技術引發的哲學挑戰,整合學科力量,強調要從「哲學of」轉變為「哲學+」,加強哲學與科學的對話,推進跨學科的研究與教學。
  • 騰訊舉辦首屆科學脫口秀 大咖齊聚X-Talk探討未來世界
    主持人張騰嶽,攜手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獲得者陳楸帆、中國科協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張宇識等重磅嘉賓,以及兩位神秘的騰訊科學家帶我們走近科學,一起探討未來世界。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將出席活動並進行主題分享。
  • 復旦成立全國首個科邏系:嘗試從專業研究到「哲學+」的轉變
    孫向晨(本文照片均由於明志提供)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先生到場致辭,並轉達許寧生校長的祝賀。他指出,全國首個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的成立,是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學科整合、融合創新的學校整體發展方案,也契合世界範圍內哲學學科本身的發展趨勢。
  • EMBA聯考考什麼?復旦EMBA為您傾力整理!| 邏輯篇
    【復旦EMBA套路】 看上去好複雜是不是,肯定有人開始拿筆寫反證「如果趙是經辦人,那麼balabala」... 【復旦EMBA套路】 這題需要你整理整個題目脈絡啦。 【復旦EMBA套路】 蒙!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記憶哲學能夠為人工智慧(AI)的發展提供很好的理論根據,並可能會成為智能時代哲學出場的有效方式。且不說哲學家與科學家共同聯手探索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基本範疇存在分歧、對話需要繼續深入。如果將人工智慧時代哲學出場的方式僅僅定位為倫理路徑,這未免過於狹窄了。幸運的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學者從不同視角拓展著哲學的路徑,如機器智能的主體性、智能社會發展的挑戰。
  • 人工智慧離理想還有多遠
    從2004年開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就開始將注意力投向人工智慧。他不僅撰寫了大量相關論文專著,開設的人工智慧哲學課程也受到學生好評。日前,他講述了自己對上述議題的思考。他的剖析從「什麼是人」「什麼是智能」這兩個問題切入。
  • 人工智慧、基因編輯或將帶我們走出新冠疫情
    2020年的X-talk現場,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沈向洋、中科院研究員付巧妹、中科院研究員王皓毅、中科院研究員山世光、騰訊科學家於暘、騰訊科學家張正友、復旦大學教授徐英瑾、科學脫口秀演員張宇識、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幻作家郝景芳等科學界內外嘉賓齊聚一堂,和線上線下百萬觀眾一起開啟了一場「好奇心之旅」。
  • 徐英瑾:作為人工智慧「智庫」的歐洲近代哲學家們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英瑾】 導論 在很多人看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一個工程技術色彩濃鬱的學術領域,哲學研究則高度思辨化和抽象化,二者之間應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平臺的宗旨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其他學科相關資源,在人民大學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研究新路。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徐飛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朱信凱、哲學院教授劉曉力、心理學系系主任胡平分别致辭。
  • 辯證認識人工智慧的社會效應
    陝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秘書長、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雲龍表示,人工智慧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綜合性的前沿學科,它是在計算機、控制論、資訊理論、數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相互綜合、相互滲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其核心是對大腦的模擬.
  • 她是復旦的哲學教授,哲學課受到學生追捧,卻引起網友的異議
    有這樣一位哲學老師,最近成了學生們歡迎的網紅。按理說哲學課對很多人來說比較無聊,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卻受到學生歡迎,大家都爭先恐後地選她的哲學課,有很多學生將她課上的話當作名言寫在小本子上。這位有魅力的老師叫陳果,是復旦大學的哲學女博士。
  • 人工智慧發展離不開哲學,所以我們每個人得活出自己的哲學
    要知道,他可是聞名遐邇聲名遠揚的大人物——計算機視覺領域泰鬥級學者,而最近他是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的,受到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邀請,籌建新型科研機構(民辦非盈利)——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出任院長。而此次,據報導稱,朱松純教授受聘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