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發展離不開哲學,所以我們每個人得活出自己的哲學

2021-01-16 機智客

北大這次「大手筆」。據了解,從UCLA回國的學者朱松純教授,被北京大學率先公開官宣聘請,注意,只是率先,可不意味著只在北大。而朱松純教授何人也?能問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大概就如同筆者一樣屬於AI外行人了。要知道,他可是聞名遐邇聲名遠揚的大人物——計算機視覺領域泰鬥級學者,而最近他是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的,受到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邀請,籌建新型科研機構(民辦非盈利)——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出任院長。

而此次,據報導稱,朱松純教授受聘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而朱教授在感謝北京大學的誠摯邀請的同時,還特意提出他對於北大AI研究院獨特優勢的讚美,並表示,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哲學層面的思考,文理醫工等學科應該進行充分的交叉融合。

人工智慧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這一點想必我們很多了解AI的朋友都認同這個理念。而至於哲學層面的問題,估計會讓有些朋友模糊。當然,在以前的文章裡,一人客談過人工智慧時代學習哲學的話題,個人一直覺得,AI,的確需要融入哲學。當然不僅僅有哲學,還需要有人性、美、心理和藝術。說這些也不是附庸風雅或給自己貼金啦,其實一人客一直以來堅持更新,是源於自己的一點一滴地學習或感悟。很多文章的話題,都是自己在讀書、看劇、聽歌或思考時候產生的想法,很多都是階段性的,所以即便有些會貽笑大方,但也算自己實踐或琢磨折騰出來的零碎。

個人總覺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除了必要的計算機技術、物理科技類「硬」知識打底外,一定還免不了會融入人類或生命的邏輯命理和各類「軟」性的文化內涵。而哲學往往就是命理中的命理,「軟」性內涵中的內涵。而這個看似玄虛的學科,反倒恰恰是存在於我們每個有心性有靈魂的個體凡人身上,只是好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可能,當我們自己活得通透,活得自在(而不是外在給予的)的時候,這種活出來的東西,會散發出來成為AI的一個路引,讓人工智慧更好地發展。可能吧。

相關焦點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哲學。是的,哲學。如果我們要在人工智慧的方向上走得更遠,就必須對哲學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不懂哲學?錯,我們每個人都懂哲學。「人死不能復生」,「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這就是哲學。一般來說,中國的研究人員(包括職業的和業餘的)容易犯兩個錯誤:第一, 搞科學的瞧不起搞哲學的。第二, 搞哲學的不懂科學。
  • 復旦EMBA邀徐英瑾教授從哲學的視角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
    近日,"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徐英瑾從哲學的視角講述人工智慧的發展。徐英瑾教授認為:現在的人工智慧不是根據心理學所規定的發展方向來發展的,所以它的"擬人性"還很成問題。通用人工智慧目前還達不到能夠應用的階段,但這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是必須追求的一件事情。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記憶哲學能夠為人工智慧(AI)的發展提供很好的理論根據,並可能會成為智能時代哲學出場的有效方式。但是在人工智慧領域,至少行為主義、聯想主義和計算主義三大流派之間的內戰硝煙始終瀰漫著沒有散去,難以實現統一,所以並沒有公認的範式出現。然而它作為技術爭論卻沒有任何問題,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人工智慧領域技術層面的強弱之爭」。這一爭論的實質是AI是否能夠具有通用意識。從歷史上看,這一爭論的形成卻與英國計算機科學家圖靈和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分不開。
  • 周國平:無論人工智慧多發達,人的全面發展還得靠每個人自己
    「人工智慧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學習的過程,無論人工智慧多麼發達,人的全面發展還得靠每個人自己。」所以,至少在基礎教育階段,課堂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因此,周國平認為,我們應該考慮的不是網課能不能取代實體教學,而是要改變我們的實體教學,讓它成為新生態中的良性基礎。
  • 聽說懂哲學的人都很厲害,怎樣讓自己喜歡上哲學?
    喜歡上哪一類型的文化,這個是不能去強迫的,只能跟隨自己的愛好,經歷,心境的變化去發自內心由衷的喜歡。對於自己真心不愛,但又強迫去喜歡和學習的東西,又哪裡能夠看得進去呢,也是沒有心情去深入理解與專研的。不能聽說別人覺得什麼厲害便去學什麼,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 人工智慧具有意識嗎?聽聽哲學怎麼說
    那麼,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也浮出水面——人工智慧是否具有意識?是否存在超越人類的「奇點」?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知道什麼是「意識」。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根本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可見意識是相對於物質而存在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物理哲學的形上學世界觀推崇「透過現象看本質」哲學理念,當用理性的方法看世界的時候,人們在預設的參照系下,只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微觀物質領域的「測不準」、「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給出徹底、合理的理論解釋,給我們認識物質世界真值造成巨大障礙,致使量子世界的粒子行為,
  • 宋冰專訪: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
    所以,我一直呼籲我們應該回到哲學的原點,重思何為人、何為物,人物之間關係等討論,並重思我們的基礎價值觀。儒、釋、道看待人工智慧,立場有別新京報:儒、釋、道對人的理解有所差異,對人工智慧的立場也有所不同。儒家的危機感似乎尤為深切,因為人工智慧會破壞以血緣及社會關係為基礎的儒家理論秩序;而道家和佛家則更為坦然。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 面向新時代的發展哲學
    找準了對象,發展哲學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否則,只能是重複別的學科的話語,很難有自己的見樹。  要使發展哲學健康發展,關鍵是要在研究中回到哲學本性,突出反思、批判的特點,以哲學的方式來研究發展。哲學就其本性而言,一向是與反思、批判聯繫在一起的。正是藉助於反思、批判,許多問題得以澄清,哲學自身也在其中得以發展。
  • 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丨專訪宋冰
    一是在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係方面討論、對話。第二,在第一個層次討論的基礎上,就倫理、指導科技發展的規範上進行溝通、對話。如今全球對人工智慧規範的討論大都在第二個層次上。其實是本末倒置了。所以,我一直呼籲我們應該回到哲學的原點,重思何為人、何為物,人物之間關係等討論,並重思我們的基礎價值觀。
  • 哲學和人工智慧的關係?
    每個簡單的人都有理性,只要告訴他推理的前提是什麼就行了。但是理解卻不同,它提供的是原初性的東西,從而也是直覺性的常識知識,在這裡出現了人與機之間天生的差別。如同並行計算中的關鍵不是計算(Being),而是專業性問題的並行性梳理和分析一樣,未來的智能也是一開始就得有良好的頂層結構設計,而不是過程中的大修大補。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人機融合的必要性就顯得越發突出了。
  • 當人工智慧遇上政治哲學:看學者怎樣用論文「吵架」
    專題文章摘要 王志強: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 政治哲學以人類的紀律秩序和分配秩序為考察內容,人工智慧的崛起將為政治哲學批判開拓更大的理論視域,我們可以設想 「人- 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和後人類的政治哲學批判等嶄新理論問題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世界變得零散、矛盾、碎片化了,但是你會發現許多人還是用單一的尺度來衡量這個碎片化的世界,經常自己『打臉』。我們來理解今天變化多端、碎片化的世界,這時候你經常會面臨崩潰,為什麼精神病越來越多,就是世界變了你還沒變。所以用單一的尺度衡量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第二,關於人的科學的時代到了。
  • 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哲學?
    有人認為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技能更為重要,而哲學過於飄渺;有人則認為哲學離大多數人都很遙遠,沒有必要了解;有人認為哲學是一門學問,應該有所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孫衛衛《照亮——讓我們靈魂覺醒的哲學智慧》(以下簡稱《照亮》)一書認為,我們需要哲學,而且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 哲學人:我們努力讓世界需要哲學
    法律人稱此為繼「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之後的「機器時代」,繼而未雨綢繆地為人工智慧時代立法。此時被稱為「愛智慧」的哲學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呢,是否還有哲學這個學科?哲學該關注什麼?哲學的使命是什麼?一群高校哲學人在華東師大召集下進行了「2050年,哲學何為」的討論。
  • | 五部探索人工智慧哲學的影視作品
    根植於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分析,基於20世紀初的阿瑟·愛丁頓和伯特蘭·羅素的研究,戈夫認為意識不僅僅限於生物實體,而是所有物理物質(從亞原子粒子到人腦)的基本特徵。在《伽利略的錯誤》一書中,他邁出了邁向人類意識理論新道路的第一步。本篇文章是菲利普·戈夫給出的他挑選的五部科幻電影,從一個比較輕鬆的角度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工智慧以及圍繞人工智慧和意識的重大哲學問題。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對於什麼是哲學,什麼是哲學研究的主題等問題,幾千年來學者們有各種各樣的表述和解釋,但現代哲學家們幾乎都承認,哲學的所有命題最終都指向了「人是目的」這個總綱。這就是說,哲學雖然是一種以理論形態表現出的文化自覺,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但其核心使命就是認識生命,尊重生命,進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原先的哲學是孕育在思想當中的,但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當下,哲學似乎範圍更加寬廣,可以成為容納所有思想和學術分支的體系。所以,對於當下的社會而言,我們談及的更多的是哲學,而不是思想。又換句話說,在哲學還沒有真正發展成為一個科學系統的時候,我們更願意以思想作為自己分辨人類社會良知的基礎構成。然而在當下,我們成熟了。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研究更加自覺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學科方法愈加科學有效,學科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研究情況與進展  70年來,中國哲學發展可以說遵循著兩條相互配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