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與倫理問題的反思是學界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2019 年6 月《自然辯證法通訊》發表了王志強的《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以下簡稱王文),討論了不同水平的人工智慧可能對人類政治秩序的影響以及後人類政治秩序的可能性建構問題。
吳冠軍教授在《江海學刊》發表了題為《告別「對抗性模型」——關於人工智慧的後人類主義思考》(以下簡稱吳文)的論文,對王文的「終結論」政治哲學批判進行了學術批評。因為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的研究較為前沿,這場爭論構成了漢語學術界關於人工智慧政治哲學的第一次學術交鋒。為了推進相關討論的深入,《自然辯證法通訊》組織了相關理論文章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新一輪的討論。
武漢大學的葛四友教授從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反思的前提,分析了王文與吳文討論語境的困境,海南大學的秦子忠副教授從人類的複雜性角度出發,同時批判了王文和吳文的「終結論」與「競速統治論」,清華大學的黃競歐博士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分析了這場爭論局限於政治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抽象性。
專題文章摘要
王志強: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
政治哲學以人類的紀律秩序和分配秩序為考察內容,人工智慧的崛起將為政治哲學批判開拓更大的理論視域,我們可以設想 「人- 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和後人類的政治哲學批判等嶄新理論問題。
吳冠軍:告別「對抗性模型」——關於人工智慧的後人類主義思考
從「阿爾法狗」到《西部世界》,人類vs.人工智慧的「對抗性模型」,主導性地驅動了人工智慧在當代媒體與大眾文化中的討論,而這個討論形態無可避免地開啟出諸種「機器末世論」圖景。該圖景晚近得到了政治哲學層面上的確認:人工智慧將「終結」人類政治(人類文明)。通過引入「行動者-網絡理論」並解構支配既有政治哲學研究的人類中心主義,本文深入剖析了作為「行動元」的人工智慧對人類政治的「觸動」方式。相對於通用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機器末世」,我們已經陷入專用人工智慧所開啟的「競速統治」:人工智慧作為「介入者」,已然通過對社會各個領域的「全面賦能」而快速讓人類邊緣化。那個為我們所熟悉——所擁抱或批判——的人類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時代,正在謝幕。
葛四友:論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反思窘境
人工智慧引發了諸多反思,但其中少有政治哲學的聲音,其緣由在於政治環境與人工智慧兩者的特點:引發人類生死存亡憂思的超級人工智慧會摧毀形成政治的環境;自主人工智慧會引發道德主體資格的反思,而準自主人工智慧引發當下的道德原則是否根本的追問,但只有當兩類人工智慧實際參與人類生活後,這兩者才能獲得具體的實質結論。
秦子忠:人類的複雜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兼評「人類終結論」與「競速統治論」
人工智慧的潛在威脅已成為人類的一種公共性焦慮,當前的「人類終結論」與「競速統治論」是這種焦慮的學術確認。然而,不論是人類終結論還是競速統治論,它們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對科技發展的過高估計與對人類發展的過低估計所構成的巨大反差之上。這類論斷既無助於人們客觀地看待科技的發展,也無助於人們客觀地看待自身的發展。破除這類論斷所編織的扭曲圖景,需要我們予以追認人類的複雜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類能力發展的可能空間。
黃競歐:變革的生產視角——對人工智慧政治批判的批判
人工智慧作為熱點話題吸引了相關學者對其進行政治哲學維度的批判,但其批判依然停留在政治和觀念的上層建築半徑之內,並未深入到政治的前提——生產領域。大數據算法作為強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其所得出的非線性結果重塑了人們對於「價值」的理解,並引導一種對於「使用價值」追求的復歸。隨著邊際成本的不斷遞減,大規模生產逐漸向大眾生產轉變,這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對抗性分配關係重組,社會消費力變革的趨勢開始出現。產消一體化,即新型工人——「產消者」的大眾化成為這一變革的可能性路徑。
更多意見交流請私信微博:黃競歐1九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