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慧遇上政治哲學:看學者怎樣用論文「吵架」

2021-01-16 騰訊網

專題介紹

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與倫理問題的反思是學界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2019 年6 月《自然辯證法通訊》發表了王志強的《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以下簡稱王文),討論了不同水平的人工智慧可能對人類政治秩序的影響以及後人類政治秩序的可能性建構問題。

吳冠軍教授在《江海學刊》發表了題為《告別「對抗性模型」——關於人工智慧的後人類主義思考》(以下簡稱吳文)的論文,對王文的「終結論」政治哲學批判進行了學術批評。因為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的研究較為前沿,這場爭論構成了漢語學術界關於人工智慧政治哲學的第一次學術交鋒。為了推進相關討論的深入,《自然辯證法通訊》組織了相關理論文章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新一輪的討論。

武漢大學的葛四友教授從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反思的前提,分析了王文與吳文討論語境的困境,海南大學的秦子忠副教授從人類的複雜性角度出發,同時批判了王文和吳文的「終結論」與「競速統治論」,清華大學的黃競歐博士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分析了這場爭論局限於政治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抽象性。

專題文章摘要

王志強: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

政治哲學以人類的紀律秩序和分配秩序為考察內容,人工智慧的崛起將為政治哲學批判開拓更大的理論視域,我們可以設想 「人- 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和後人類的政治哲學批判等嶄新理論問題。

吳冠軍:告別「對抗性模型」——關於人工智慧的後人類主義思考

從「阿爾法狗」到《西部世界》,人類vs.人工智慧的「對抗性模型」,主導性地驅動了人工智慧在當代媒體與大眾文化中的討論,而這個討論形態無可避免地開啟出諸種「機器末世論」圖景。該圖景晚近得到了政治哲學層面上的確認:人工智慧將「終結」人類政治(人類文明)。通過引入「行動者-網絡理論」並解構支配既有政治哲學研究的人類中心主義,本文深入剖析了作為「行動元」的人工智慧對人類政治的「觸動」方式。相對於通用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機器末世」,我們已經陷入專用人工智慧所開啟的「競速統治」:人工智慧作為「介入者」,已然通過對社會各個領域的「全面賦能」而快速讓人類邊緣化。那個為我們所熟悉——所擁抱或批判——的人類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時代,正在謝幕。

葛四友:論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反思窘境

人工智慧引發了諸多反思,但其中少有政治哲學的聲音,其緣由在於政治環境與人工智慧兩者的特點:引發人類生死存亡憂思的超級人工智慧會摧毀形成政治的環境;自主人工智慧會引發道德主體資格的反思,而準自主人工智慧引發當下的道德原則是否根本的追問,但只有當兩類人工智慧實際參與人類生活後,這兩者才能獲得具體的實質結論。

秦子忠:人類的複雜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兼評「人類終結論」與「競速統治論」

人工智慧的潛在威脅已成為人類的一種公共性焦慮,當前的「人類終結論」與「競速統治論」是這種焦慮的學術確認。然而,不論是人類終結論還是競速統治論,它們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對科技發展的過高估計與對人類發展的過低估計所構成的巨大反差之上。這類論斷既無助於人們客觀地看待科技的發展,也無助於人們客觀地看待自身的發展。破除這類論斷所編織的扭曲圖景,需要我們予以追認人類的複雜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類能力發展的可能空間。

黃競歐:變革的生產視角——對人工智慧政治批判的批判

人工智慧作為熱點話題吸引了相關學者對其進行政治哲學維度的批判,但其批判依然停留在政治和觀念的上層建築半徑之內,並未深入到政治的前提——生產領域。大數據算法作為強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其所得出的非線性結果重塑了人們對於「價值」的理解,並引導一種對於「使用價值」追求的復歸。隨著邊際成本的不斷遞減,大規模生產逐漸向大眾生產轉變,這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對抗性分配關係重組,社會消費力變革的趨勢開始出現。產消一體化,即新型工人——「產消者」的大眾化成為這一變革的可能性路徑。

更多意見交流請私信微博:黃競歐1九76

相關焦點

  • 高維看世界:當量子遇上哲學,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量子哲學是什麼呢?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寫了量子哲學這樣一個題目。因為我既不是學量子的,也不是學哲學的,我是學生物的。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股市裡輸光底褲的人,寫了一本炒股必勝秘籍,一個不會談戀愛的單身狗,寫了一本完全戀愛手冊。這裡只能是鼓著無知者無畏的勇氣發表一下草根的想法。人們對量子懷著奇異的想像,當量子遇上哲學,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 專訪政治學者高奇琦:如何「馴服」人工智慧(下)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 中國社會科學網 資料圖依法應對「數據失重」澎湃新聞: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存在怎樣的信息安全隱患?高奇琦:人工智慧時代,信息保護會變得更為困難,「數據失重」會成為常態。
  • 評《〈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
    為了讓更多喜歡《水滸傳》的讀者領會到這部名著中蘊藏著的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思想,2016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牽頭,在重慶大學高研院古典學中心舉辦了一場「《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研討會。
  • 我區兩名青年學者參加第三屆中國青年哲學論壇
    2020年9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青年哲學論壇」,以線上會議形式如期舉行。中國社科院哲學所黨委書記王立勝、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所長張志強、《哲學動態》編輯部主任陳薇分別在會上致辭,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等廣西青年學者參加了論壇。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8月 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的「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段忠橋以「羅爾斯的公共性理念」為題,梳理了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變化,提出與西方傳統政治哲學追求絕對理性不同,西方現代政治哲學的核心是正義問題,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正是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礎上的。
  • 復旦EMBA邀徐英瑾教授從哲學的視角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
    近日,"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徐英瑾從哲學的視角講述人工智慧的發展。徐英瑾教授認為:現在的人工智慧不是根據心理學所規定的發展方向來發展的,所以它的"擬人性"還很成問題。通用人工智慧目前還達不到能夠應用的階段,但這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是必須追求的一件事情。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毫無疑問,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可以以一種微妙的組合形式共同指向對現實世界的影響與改造。三對於政治哲學和政治科學之間內在統一關係的另一重理解維度是,既存在政治哲學的研究沿著觀念政治的軌跡滑向無意義的解構性闡釋的危險,也存在著政治科學的研究在完全祛除有意義的價值議題的情況下淪為為現狀提供保守主義註腳的風險。
  • 人工智慧發展離不開哲學,所以我們每個人得活出自己的哲學
    據了解,從UCLA回國的學者朱松純教授,被北京大學率先公開官宣聘請,注意,只是率先,可不意味著只在北大。而朱松純教授何人也?能問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大概就如同筆者一樣屬於AI外行人了。要知道,他可是聞名遐邇聲名遠揚的大人物——計算機視覺領域泰鬥級學者,而最近他是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的,受到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邀請,籌建新型科研機構(民辦非盈利)——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出任院長。而此次,據報導稱,朱松純教授受聘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 宋冰專訪: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
    職業生涯早期,在行政法、競爭法等領域發表諸多學術論文,並編譯《美國、德國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等比較法方面的書籍。主編《智能與智慧——人工智慧遇見中國哲學家》。中國人對人工智慧的恐懼,為什麼比西方人更少?
  • 耶魯政治哲學公開課
    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史蒂芬·斯密什說:「政治哲學是所有社會科學中最古老的學科,它比經濟學、社會學更加古老,並以擁有眾多大師而自豪,從柏拉圖一直到霍布斯、黑格爾、尼採、列奧·施特勞斯。」 施特勞斯學派的政治哲學斯密什對哲學家制定了嚴苛的標準:「真正的哲學家鳳毛麟角,一個人一生能碰到一個實屬萬幸,有可能一個世紀才出現一位。
  • 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丨專訪宋冰
    職業生涯早期,在行政法、競爭法等領域發表諸多學術論文,並編譯《美國、德國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等比較法方面的書籍。主編《智能與智慧——人工智慧遇見中國哲學家》。中國人對人工智慧的恐懼,為什麼比西方人更少?新京報:弗朗西斯·福山等學者曾指出,相比西方人來說,中國人面對生物技術等的應用,沒有那麼多恐懼,往往更為樂觀或平常心對待。你是否有類似的體會?
  • 政治哲學史的豐富圖景
    政治哲學是當今學者最為引人注目的學術領域。由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總主編的「政治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就呈現了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的政治哲學。「政治哲學史」總計七卷,包括《西方政治哲學史》三卷,《中國政治哲學史》三卷,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史》一卷。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一卷)由八位學者撰寫,內容涵蓋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學。
  • 什麼是政治哲學?
    原標題:什麼是政治哲學?   一般而言,哲學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理論哲學,另一個是實踐哲學。屬於理論哲學的有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科學哲學和知識論等,屬於實踐哲學的有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法哲學、社會哲學和美學等。
  • 《格列佛遊記》的政治哲學——勒皮他飛島的技術未來
    鑑於此,歷來不乏作家學者(如喬治·歐威爾、阿倫·布魯姆等)將他後來出版的《格列佛遊記》一併視為討論「古今問題」的嚴肅政治哲學著作進行解讀。該視域本身在西方闡釋傳統中其來有自,亞里斯多德已指出「詩比歷史更哲學」。在他看來,由於文藝作品(「詩」)敞開的是可能性世界,因而更易碰觸到普遍真理,而非囿於對個別事物的歷史敘述。於是,從古希臘開始,轉述(或曰發明)神話、故事一直是哲學以及政治探討中的慣用手法。
  • 2019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
    各有關單位、各課題負責人:經專家評審,省社科聯黨組研究,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領導小組審批,現將2019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的立項名單予以公布。
  • 孫周興:技術的發展,激發人類對技術哲學和倫理的思考
    《人類世的哲學》,孫周興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8月上世紀80年代,孫周興曾就讀於浙江大學地質系,而「人類世」這個概念就來自地質學。它意味著地球已經進入一個新世代: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已經嚴重影響到地球表面和地球的運動。人類文明也隨之進入一個新時期,用他的話來說,已經處於「類人文明」的階段,不再是以往的「自然人類文明」。
  • 高考政治必備的哲學知識點框架
    高考政治哲學知識  唯物)辯證法  1.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繫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繫,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繫。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記憶哲學能夠為人工智慧(AI)的發展提供很好的理論根據,並可能會成為智能時代哲學出場的有效方式。主要表現為如下五個方面:(1)從發展爭論看,記憶觀念能夠澄清「強弱」AI爭論的實質;(2)從發展基礎看,記憶分類為AI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3)從發展方向看,記憶模式決定了AI發展方向:如何形成通用智能;(4)從發展危機看,災難性遺忘是制約通用AI形成的一個根本性危機;(5)智能體能否作為回憶主體存在將會是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極大問題,而回憶與記憶關係的澄清將明晰這一問題的關鍵。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這僅僅是偶然,還是有著深刻哲學含義的必然?如果說不確定性原理有著深刻的哲學含義,那麼這種哲學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這種奇怪的哲學,那麼能否給人工智慧的研究注入一絲活力呢?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不確定性原理入手,更新我們的哲學思想,以期為人工智慧的研究提供幫助。
  • 人工智慧真有那麼可怕嗎?從哲學看科幻電影的套路
    從哲學角度來思考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每一件事物做明確的定義,確定要討論對象的邊界與範疇。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1955年最早使用了「人工智慧」一詞,其定義是「設計和研究智能的行動者(intelligent agents)」。這個定義先天地存在循環定義的問題,即用「智能」來定義「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