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把錢)用光的藝術,用光既是基本功,又能直接體現攝影功力的高低。
光線在攝影中,常常起到了決定性決定性作用。
從修圖講到攝影,知識小課堂,又開課啦!
攝影用光的六大基本要素:光度、光位、光質、光型、光比、光色。一次弄明白!
光 度
光度是一個應用相當廣泛的概念,在攝影中,光度是光源發光強度和光線在物體表面的照度以及物體表面呈現的亮度的總稱。
雖然聽起來很複雜,其實總結起來主要是兩個要素:
一個是光的強度。比如太陽光肯定比手電筒更強,50W的燈比30W的燈強度更強一些。另一個是物體吸收光的程度。比如鏡子可以反射光,水面的反射光效果也比較好,而石頭就比水面承受的亮度低很多。光源發光強度和照射距離影響照度。照度大小和物體表面色澤影響亮度。
在拍照的時候,光度與曝光直接相關。光度大,所需的曝光量小;光度小,所需的曝光量大。
物體因光源而被照亮,這是得以進行攝影的前提。不論何種光源,都有其一定的發光強度即光度。物體被不同程度的照明,與攝影獲得的光量直接相關,這也是攝影的成像基礎。
光 位
光位是指光源相對於被攝體的位置,即光線的方向與角度。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同一對象在不同的光位下就產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攝影中的光位可以千變萬化,但是,歸納起來主要有正面光、前側光、側光、後側光、逆光、頂光、腳光七種。
光 質
光質指光線聚、散、軟、硬的性質。我們通常所說的硬光和軟光以及直射光和散射光就是根據光質來劃分的。
聚光的特點是來自一種明顯的方向,產生的陰影明晰而濃重。
散光的特點是來自若干方向,產生的陰影柔和而不明晰。
光質硬,是指光線產生的陰影明晰而濃重,輪廓鮮明,反差較高。
硬光帶有明顯的方向性,並且它能使被攝物體產生鮮明的明暗對比,有助於質感的表現,往往給人剛毅、富有生氣的感覺。
而光質軟,是指光線產生的陰影柔和不明快,輪廓漸變性明顯,反差較低。
軟光則沒有明顯的方向性,它適用於反映物體的形態與色彩,但不善於表現物體的質感,往往給人一種輕柔細膩的感覺。
光 型
光型指各個光線在拍攝時的作用,一般分為以下:
主光:又稱塑形光,指用以顯示物體、表現質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明光。
輔光:又稱補光,用以提高由主光產生的陰影部亮度,揭示陰影部細節,減小影像反差。
修飾光:又稱裝飾光,指對被攝物體的局部添加的強化塑形光線,如眼神光。
輪廓光:指勾劃被攝物體輪廓的光線,逆光、側逆光通常都用作輪廓光。
背景光:燈光位於被攝者後方朝背景照射的光線,用以突出主體或美化畫面。
光 比
光比指被攝體主要部位的亮部與暗部的受光量差別,通常指主光與輔光的差別。
一般情況下,主光和輔光的強弱以及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決定了光比的大小。
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於表現「硬」的效果;
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於表現「柔」的效果。
如何調節光比:
調節主、輔光的強度,加強主光強度或者減弱輔光強度就會使光比變大,反之則光比變小。調節主、輔光至被攝物體的距離,縮小主燈與被攝物體間的距離或者加大輔燈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會使光比變大,反之則光比變小。用反光板、閃光燈對暗部進行補光。
光 色
指光的顏色或者色光成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色溫。光色無論在表達上還是技術上都是重要的,光色決定光的冷暖感。
光色決定照片整體色調傾向,對表現主題幫助較大。
總而言之,雖說攝影並不是靠書本上的知識而能掌握其精髓,但是,沒有基礎理論的支撐,鏡頭以外的廣闊世界,會被局限在每一個微小的細節上。
後續安圖聲集也會分享更多與攝影相關的知識,除了更詳細的圖文分享,視頻講解內容,也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