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在《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雜誌發表論文

2021-01-07 瀟湘晨報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國際學術雜誌《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題為《LKB1-AMPK信號通路通過抑制脂肪酸合成而阻斷鐵死亡》(LKB1-AMPK Axis Negatively Regulates Ferroptosis by Inhibiting Fatty Acid Synthe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LKB1-AMPK信號通路在調節鐵壞死中的重要作用。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李長炙為第一作者,生命科學中心碩士研究生董萱、石昕、陳康婕和博士後杜文靜合作參與該項工作,康奈爾醫學院博士張煒是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是繼高明輝課題組發現穀氨醯胺調控鐵死亡之後(Gaoelal. MolecularCell 2015, 2019),在細胞營養代謝與鐵死亡領域的另一重要發現。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發現攜帶LKB1突變的腫瘤細胞對鐵死亡刺激異常敏感,這為開發靶向攜帶LKB1突變基因的腫瘤的特異性藥物奠定了理論基礎。

【來源:哈爾濱工業大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重大科學難題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前沿 | 小分子探針與信號轉導
    >重大研究計劃「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2007~2016 年)的主要研究成果。細胞中的各種信號轉導過程決定了細胞的命運,也直接關係到正常的生理過程和疾病的病理過程,針對「細胞是如何進行信號轉導的」這一重大科學問題,化學生物學研究有著巨大的空間,並由此確定了以化學小分子探針為工具,通過對信號轉導通路的探測、監控,以達到解析這一複雜生命網絡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目的。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Rhodopsin)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該項突破性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14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Developmental Cell:TGF-β信號通路的核心信號轉導分子Smad4在...
    近期,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敲除技術研究了TGF-β信號通路的核心信號轉導分子Smad4在調控大腦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中的作用。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細胞》(Cell)旗下的子刊《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雜誌上。在臨床上,腦功能障礙常與新生兒顱內出血(ICH)和成人中風有著密切的關係。
  • 哈工大(深圳)本科生在頂級期刊上發表SCI論文
    》,影響因子5.04)、《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影響因子6.35)上發表了學術論文。孫銘澤同學作為獨立第一作者,馬星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哈工大(深圳)作為第一單位,在該刊物上發表了題為《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Paper-based SERS Chips by 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的文章。
  • 全球首個治療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艾坦正式上市
    艾坦,即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目前晚期胃癌靶向藥物中唯一一個口服製劑。經臨床研究證實,顯著延長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同時,阿帕替尼也是全球第一個被證實在晚期胃癌標準化療失敗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
  • 生命學院科研人員在細胞力學信號轉導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西安交大生命學院仿生工程與生物力學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耦合整合素分子的激活/聚集動力學過程、整合素團簇分子鍵的斷裂解離及其內部黏著斑激酶磷酸化這三個過程,建立了整合素團簇(integrin cluster)依賴的細胞力學信號轉導模型,刻畫了不同的細胞周圍基質剛度(力學信號)與不同種類細胞黏著斑激酶(FAKY397)磷酸化水平(生化信號)的量化關係,並得到了細胞生物學實驗結果的驗證。
  • 哈工大教授破解「T細胞」世界之謎
    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本報訊(記者趙一諾衣春翔)T細胞是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在病毒感染、癌症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28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哈工大生命學院黃志偉科研團隊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
  • 學科前沿 | 協和藥物研究所許恆、陳曉光研究團隊在靶向PI3K通路新藥發現方面取得進展
    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對腫瘤的發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靶向PI3K是當前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的重要方向。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許恆、陳曉光團隊近期在該領域取得了研究進展,在藥物化學權威期刊發表系列論文。
  • 突觸研究為靶向藥物研製提供思路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研究員課題組在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上。專家指出,這一研究結果為今後研製和開發相關靶向用藥提供了新思路。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則是指增強和減弱突觸連接的能力。在人們的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
  •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2020年9月23日,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由王紅陽院士課題組完成的題為「PTEN status determines the chemosensitivity toproteasome inhibition in cholangiocarcinoma」的重磅論文。
  • 周德敏團隊找到惡性腦膠質瘤治療新途徑——基因靶向治療
    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實現腺相關病毒(AAV)活病毒的非天然胺基酸定點標記及靶向修飾,這一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解決了活病毒難以任意定點標記的世界性難題,極有希望催生新一代的靶向基因治療藥物。
  • 【中國科學報】植物激素的全新信號轉導之路
    獨腳金內酯如何調控植物與外界環境進行信號「交流」、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等,始終是植物學家關注的熱點話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團隊,在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團隊系統鑑定了擬南芥獨腳金內酯早期響應基因,並闡明相關分子機制和發育過程,揭示了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洪明奇教授學術報告:標記物指導的靶向治療、帕普抑制劑和免疫檢查點治療
    >洪明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終身教授,主管基礎科學研究副校長兼分子細胞腫瘤學系主任、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洪教授仼職多個NIH 專家組評審委員會, 擔任多個基金會評獎顧問;美洲華人生物科學會(SCBA)的發起者之一和原主席,Cancer Cell雜誌創始編委之一
  • 揭示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機制
    9月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雲課題組和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孫金鵬課題組應用最新的非天然胺基酸編碼技術,揭示了G蛋白偶聯受體重要的信號轉導機制
  • 通過間接靶向相關途徑靶向治療KRAS突變腫瘤為治療實體腫瘤帶來希望
    靶向治療新方案 根據早期臨床試驗初見成效的結果,與KRAS相關的信號轉導途徑的靶向成分可能是治療某些含有KRAS突變的癌症的長期解決方案,這些腫瘤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靶點。
  • 川大科學家在國際一流學術雜誌發表論文...
    日前,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研究員團隊在材料領域的國際一流學術雜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發表論文,其團隊在全球首次通過胞內阻斷方式完成腫瘤細胞CD47和PD-L1雙免疫檢查點的徹底阻斷,通過「靶向遞送」的方式,達到精準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傷及正常細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高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
  • 科學家揭示 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陸成寬)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研究人員,系統鑑定了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闡明了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