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敏團隊找到惡性腦膠質瘤治療新途徑——基因靶向治療

2020-12-05 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教授團隊在國家「973」項目的支持下,建立了「基於基因密碼子擴展的蛋白質標記」新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實現腺相關病毒(AAV)活病毒的非天然胺基酸定點標記及靶向修飾,這一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解決了活病毒難以任意定點標記的世界性難題,極有希望催生新一代的靶向基因治療藥物。相關成果已經申請國內外專利,Development of next generation 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s capable of selective tropism and efficient gene delivery.(「下一代具備選擇趨向性和高效基因投遞的腺相關病毒載體的研發」),日前在線發表在學科代表性雜誌Biomaterials(《生物材料》),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傳領博士是第一作者,周德敏為責任作者。

周德敏介紹,腦膠質瘤是中樞系統常見的原發性腫瘤,約佔顱內腫瘤的46%。腦膠質瘤的發病率為3-10/10萬,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3%,綜合發病年齡高峰在30-40歲,或10-20歲,手術加放化療的平均生存期僅為8-11個月現已明確化療能延長一些膠質瘤患者的生存期,但效果仍不理想。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以病毒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廣受關注。

張傳領介紹,AAV具有宿主範圍廣、病原性低和攜帶的治療基因表達期長等優勢而成為目前最有前景的基因轉移載體之一。 然而,在臨床基因治療過程中,AAV廣泛的宿主性導致缺乏組織或細胞特異性,對靶細胞以外的細胞同樣感染而缺乏安全性;同時由於基因轉染效率低、用量大而帶來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提高腺相關病毒的靶向性以及感染活性是基因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周德敏團隊建立了「基於基因密碼子擴展的蛋白質標記」新方法,通過改變蛋白質翻譯過程中終止密碼子的功能,成功將自然界中不存在,但能人工合成的具有特殊性質的非天然胺基酸定點置入蛋白質中,進而實現在蛋白質任意位點溫和、高效、快速、定量和特異引入各種修飾分子。

張傳領課題組選擇腦膠質瘤為腺相關病毒靶向基因治療的研究對象,將「基於基因密碼子擴展的蛋白質標記」新方法拓展到基因治療學研究領域,針對腺相關病毒載體宿主範圍廣、細胞和組織感染選擇性差的缺陷,建立了病毒載體定點修飾進而引入靶頭分子的方法,實現了將多個非天然胺基酸定點插入到腺相關病毒(AAV)的任意特定位點,發現了腺相關病毒載體的結構修飾與靶向感染能力的構效關係,以及載體的可修飾位點和高度保守區,為病毒進一步修飾提供「把手」。通過在腺相關病毒載體的數個位點引入環形RGD(精氨醯-甘氨醯-天冬氨酸)分子,引導病毒靶向整合素高表達的腦膠質瘤細胞,不但提高病毒的轉導效率,病毒包裹HSV-TK(單純皰疹病毒胸苷激酶)自殺基因後,在細胞水平靶向殺傷腦膠質瘤細胞的能力顯著增強。

專家認為,該項技術的優勢在於:只對病毒做單個胺基酸的定點突變,極大程度上降低外來幹預對病毒本身結構和活性的影響;疊氮與環辛炔的無銅點擊化學連接過程,避免劇烈化學反應及催化劑對病毒活性的影響;靶向配體以游離方式標記在病毒衣殼之上,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更有利於與受體的結合,提高靶向效果。已有的實驗數據表明,蛋白質的非天然胺基酸定點標記技術在AAV定點修飾方向的拓展應用,極有希望催生新一代的靶向基因治療藥物。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揭示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王吉光團隊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樊小龍團隊合作,闡述了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性進展。
  • 腦膠質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韓國三星醫學中心主導的一項III期臨床研究探索了CIK治療在新診斷GBM患者中的作用;研究入組180例患者,CIK治療組91例,對照組89例;結果顯示CIK治療組中位PFS為8.1月,較對照組的5.4月明顯改善(P=0.0401),中位OS改善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
  •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王紅陽院士團隊揭示膽管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2020-09-2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生物治療研究室鞏長暘團隊:多功能「核-殼」結構納米基因遞送系統應用於惡性黑色素瘤治療研究
    惡性腫瘤的治療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公共衛生難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和疾病機理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療已經成為一種極具應用前景的治療手段。基因治療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細胞基因缺陷和異常,從而達到治療因缺陷和異常基因所引起的疾病的目標。基因治療的優勢在於,治療腫瘤針對性強,具有很高的靶向性,在殺傷腫瘤細胞時對正常組織損傷小,副作用少,是未來惡性腫瘤治療中最具前景、最有效的治療策略之一。
  • 北大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張禮和團隊研究成果...
    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於2018年2月27日在京發布,北京大學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張禮和團隊研究成果「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入選。周德敏研究團隊以流感病毒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結構和感染力的情況下,僅突變病毒基因的一個三聯遺傳密碼為終止密碼,就使流感病毒由致病性傳染源變為預防性疫苗;再突變多個三聯碼為終止密碼,使病毒變為治療性藥物。
  • 通過間接靶向相關途徑靶向治療KRAS突變腫瘤為治療實體腫瘤帶來希望
    靶向治療新方案 根據早期臨床試驗初見成效的結果,與KRAS相關的信號轉導途徑的靶向成分可能是治療某些含有KRAS突變的癌症的長期解決方案,這些腫瘤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靶點。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除常規化療和放療外,ADI與細胞凋亡誘導劑TRAIL的聯合用藥也可協同促進惡性黑色素瘤細胞死亡。因此,靶向精氨酸代謝藥物與其他癌症治療方式聯合在腫瘤的有效治療上是有前景的。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最成功的靶向治療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 BCR-ABL1 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基因密碼神來之筆 「重磅」流感疫苗誕生記
    至今,治療流感尤其是重症患者的藥物療效依然有限,流感疫苗仍是普通人群最應關注的預防手段。北大藥學院院長周德敏帶領團隊利用密碼子擴展技術,通過修改病毒基因編碼和多重誘導病毒突變實驗,研製出一種全新複製缺陷型活病毒流感疫苗,徹底突破了減毒、滅活、亞單位片段等傳統疫苗的研發模式,該成果也被《科學》雜誌列為去年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 老年腦膠質瘤治療原則
    腦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結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原則是最大範圍安全切除腫瘤,而常規神經導航、功能神經導航、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和術中MRI實時影像等新技術有助於實現最大範圍安全切除腫瘤。 放療可殺滅或抑制腫瘤細胞,延長患者生存期,常規分割外照射是腦膠質瘤放療的標準治療。膠質母細胞瘤術後放療聯合替莫唑胺同步並輔助化療,已成為成人新診斷膠質母細胞瘤的標準治療方案。
  • Frontiers in Oncology & Neuro-Oncology:精準療法治療治療惡性...
    2018年2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靶向治療惡性大腦膠質瘤的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euro-Oncology》雜誌上。
  • 子宮內膜癌的靶向治療
    1  子宮內膜癌臨床分子病理特點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子宮內膜癌可分為雌激素依賴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Ⅱ型)。Ⅰ型約佔80%,表達雌孕激素受體,為子宮內膜樣腺癌,通常預後良好。從分子角度看,兩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癌遺傳特徵不同:Ⅰ型子宮內膜癌多表現為分子微擾(基因突變、基因擴增或功能異常的蛋白表達),如Ras(0~25%),包括磷酸肌醇3-激酶(PI3K)/絲氨酸蘇氨酸激酶(Akt)/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信號通路改變,腫瘤抑制基因磷酸鹽和張力蛋白類似物(PTEN)磷酸酶活性喪失(30%~80%),多衛星不穩定性和β-catenin基因突變(20%~50%);Ⅱ型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兩種基因變化是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 美國批准精準治療藥物,通過靶向基因變異「擊退」白血病
    近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種靶向治療新藥,用於治療有FLT3基因變異的成人復發性或難治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進一步研究表明,IDH基因突變在膠質瘤患者預後評估、療效預測、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以及靶向藥物應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評估預後和監測療效的可靠生物標誌物。目前檢測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方法包括免疫組化法和基因測序法,都需要獲取組織標本,屬於有創性檢測,且診斷結果稍顯滯後,因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 Cancer Letters:靶向SRC-3為胰腺癌治療提供新靶點
    胰腺導管腺癌(PDAC)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致命疾病,目前罹患這種疾病以後病人的治療選擇寥寥無幾。因此找到具有治療作用的新靶點對於治療PDAC有重要意義。SRC-3參與多個生長信號途徑,是治療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的治療靶點。最近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SRC-3可能也是治療PDAC的潛在靶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Letter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SRC-3在PDAC中存在過表達並且與病人生存率呈負相關關係。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   近年來,CAR-T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細胞免疫治療方法,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為T細胞裝上導航系統CAR並激活,可精準、高效地識別腫瘤細胞,進而通過免疫作用持久地殺滅腫瘤細胞,目前已經在腫瘤治療中得到了較多應用。
  • 淺談結直腸癌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
    避開「傷腸」雷區結直腸癌傳統治療與個體化治療傳統同病同治的治療手段忽略了患者的個體差異,往往治療效果不佳。個體化治療通過相關基因的檢測,可以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提高治療的針對性,最大程度的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分子靶向藥物已成為結直腸癌個體化治療和綜合治療的一線方案。有問必答1、什麼是靶向治療?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成果對開闢新的靶向藥物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有重大意義。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靶向治療 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BCR-ABL1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第二次革命:靶向治療DNA雙螺旋結構的破解,拓寬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許多疾病都在基因層面找到了突變基因,癌症也不例外。科學家開始猜測,既然癌細胞是因為基因突變而產生的,那麼是否可以針對突變位點進行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