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破癌細胞的偽裝「畫皮」!川大科學家在國際一流學術雜誌發表論文...

2021-01-16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 攝影 肖雨楊

腫瘤細胞冒充正常細胞,如何應對?

癌症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疾病,雖然人類對腫瘤的研究歷史已超過百年,但腫瘤發生的原因非常複雜,還有很多難題沒有解開。

日前,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研究員團隊在材料領域的國際一流學術雜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發表論文,其團隊在全球首次通過胞內阻斷方式完成腫瘤細胞CD47和PD-L1雙免疫檢查點的徹底阻斷,通過「靶向遞送」的方式,達到精準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傷及正常細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高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

目前,這項研究已經完成小鼠實驗,並取得良好效果,預計5年左右能夠進入臨床試驗,10年左右有望進入臨床運用。

那麼,癌症治療的難點究竟在哪?鞏長暘團隊的這項研究有哪些突破?未來癌症研究的趨勢何在?對此,記者專訪了鞏長暘。

重大意義

幫助免疫系統識別腫瘤細胞

鞏長暘介紹,其團隊開展的這項研究,核心是調動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去發揮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該研究是基於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發現的「免疫檢查點療法」。也就是說,諾獎得主發現了可以編輯基因組的工具,鞏長暘團隊利用這個工具實現了編輯腫瘤細胞內的兩個免疫檢查點,達到了更好的抗腫瘤效果。

鞏長暘舉了一個例子:免疫系統相當於是「警察」,腫瘤細胞相當於是「壞人」,當正常細胞通過時,免疫系統予以識別,對上了「暗號」就認為是「自己人」,放行;對不上「暗號」,就識別為「壞人」,隨即啟動機體免疫反應,正常細胞對腫瘤細胞發起「圍攻」。也就是說,免疫系統在保護正常細胞不被自身攻擊的同時,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要抓捕腫瘤細胞,並將其殺滅。

然而,腫瘤細胞是一類非常「狡猾」的細胞,這些「壞人」在長期的「戰鬥」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極其善於偽裝,它會想辦法製作不同的「假證件」,即免疫檢查點,以逃避免疫系統的檢查。當「警察」看到偽裝的腫瘤細胞時,由於缺乏足夠多的識別手段,於是將其放走,給腫瘤細胞提供了生存的機會。

為了幫助免疫系統提高識別能力,鞏長暘和他的團隊研發了一種具有模仿天然病毒結構,並可以識別腫瘤細胞的基因藥物。這種藥物就像「飛彈」,能夠精準達到腫瘤細胞,摧毀其迷惑「警察」的「假證件」,讓免疫系統自主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傷及其餘正常細胞。

1月5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鞏長暘和部分團隊成員合影。記者肖雨楊攝

亮出秘籍

敲除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張「假證」

由於人體內有很多免疫檢查點,免疫系統攔截了一部分被識破的腫瘤細胞後,其餘的腫瘤細胞仍可能通過其他的免疫檢查點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所以,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是有限的。因此,如何能夠拔掉更多的免疫檢查點,成為不少科學家目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曾經的抗體治療,往往只針對某一種免疫檢查點發揮作用,對於癌細胞的殺傷能力有限。而鞏長暘團隊的此次研究,同時敲除了在腫瘤細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免疫檢查點,大大提升了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力和殺傷力,是非常難得的突破,並得到世界認可。

「假設敲除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免疫檢查點有30%的機率消除腫瘤細胞,那麼敲除兩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免疫檢查點就能夠有60%左右的機率消除腫瘤細胞,從而提高腫瘤的治癒率,並且降低患者接受治療的痛苦。」鞏長暘說。為什麼只敲除兩個免疫檢查點而不能敲除更多?鞏長暘表示,包括他在內的很多科學家都嘗試過阻斷多個免疫檢查點,但因為技術難度很高,且副作用比較大,機會還不成熟。「當然,這也是我們未來攻破的方向,希望成功敲掉更多免疫檢查點,達到治癒更多腫瘤的目的。」

1月5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鞏長暘在實驗室進行實驗。記者肖雨楊攝

動物實驗

難度很大 研究員苦練「一針進」

鞏長暘團隊的這項研究從2017年就已開始進行動物實驗。他們先後在近千隻小鼠身上建立腫瘤模型,模擬黑色素瘤和結腸癌等腫瘤。通過敲除兩個免疫檢查點,確定對腫瘤細胞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經過兩個月的治療,80%的腫瘤細胞被殺死,治療之後的小鼠身體狀況穩定。鞏長暘介紹,這項實驗的難度很大。在上千例的小鼠實驗中,需要對每隻小鼠進行多次的靜脈注射治療,小鼠的尾靜脈非常細,注射難度很大。研究員需要鍛鍊「打針」這一項技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練習,實現了「一針進」,提高了為小白鼠注射藥物的精準程度,也提升了實驗的效率。

接下來,研究員要對小鼠的腫瘤細胞進行分析。通常每隻小鼠需要製備20-40個不同的樣品,一批次實驗需要製備幾百個樣品,工作量巨大。團隊10多名成員夜以繼日地實驗,最終達到了預期效果。

在黑色素瘤和結腸癌的實驗取得成效之後,鞏長暘和他的團隊對小鼠進行乳腺癌、肺癌、宮頸癌的模擬,實現效果較為理想。

鞏長暘介紹,這項研究目前已完成了小鼠實驗,接下來即將開展大型動物實驗。預計5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進入臨床試驗,時機成熟的話有望能夠進入臨床運用,到時候,人們對於癌症的治療又將增加一種新的手段。

1月5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鞏長暘(中)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進行實驗。 記者肖雨楊攝

同行點讚

開闢癌症治療新路徑

據了解,能夠在《先進功能材料》這種世界頂尖級別雜誌上發表論文非常不易,作者投稿之後,國際同行會對論文進行盲審並作出評價。鞏長暘團隊的這篇文章被推薦為「VIP」,也就是當期雜誌中含金量最高的文章之一。

國際同行對此評價:「本文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實用性,為同時有效地靶向多個免疫檢查點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與以往阻斷細胞表面相互作用的方法不同,作者提出了一種在細胞內破壞多個免疫檢查點的新策略。」

新聞背景

攻克腫瘤為什麼這麼難?

近年來,腫瘤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儘管全世界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研究癌症,但是癌症依然難以治癒。以骨癌為例,即使選擇做手術,5年內復發率也接近百分之百,肝癌、肺癌、胃癌等腫瘤的復發率也很高,5年生存率極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很多癌症患者錯過了早期發現的機會,當身體出現明顯異常時,已經進入了癌症中晚期,腫瘤已經擴散。

數據

數據

●2020年中國新發癌症病例457萬例,其中男性248萬例,女性209萬例

●2020年中國癌症死亡病例300萬例,其中男性182萬例,女性118萬例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

●我省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51.55/10萬,即平均1萬人中有25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

●男性發病率為298.67/10萬,女性發病率為202.23/10萬,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肺癌排名我省惡性腫瘤發病首位,其次為肝癌、食道癌、胃癌、結直腸肛門癌

●在四川,每年每10萬女性中就有4000人左右患乳腺癌

(據省衛生健康委公布的2018年全省腫瘤防治狀況報告)

現代療法

手術

較為普遍。但由於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是「鑲嵌式」生長,界限並不明確,很難徹底清除腫瘤細胞。

放化療

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及正常細胞,患者會承受巨大的痛苦。

靶向治療

對腫瘤的殺傷力也是有限的。即使是同一種癌症,其腫瘤細胞也有所區別。靶向藥物可能會對某些腫瘤細胞有殺傷力,但對另外的腫瘤細胞卻不能發揮作用。因此,醫生一般會要求患者在接受靶向藥物治療之前進行基因測序,判斷藥物對這種腫瘤細胞是否敏感,如果是,才能繼續接受治療,否則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而且,靶向治療的價格昂貴,對於很多患者來說難以承受。

相關焦點

  • 川大科學家研究如何幫助人體免疫系統煉就「火眼金睛」 撕破癌細胞...
    日前,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鞏長暘研究員團隊在材料領域的國際一流學術雜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發表論文,其團隊在全球首次通過胞內阻斷方式完成腫瘤細胞CD47和PD-L1雙免疫檢查點的徹底阻斷,通過「靶向遞送」的方式,達到精準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傷及正常細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高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
  • 細胞放大鏡: 剝開癌細胞的「畫皮」
    原標題:細胞放大鏡: 剝開癌細胞的「畫皮」 近期,接二連三有公眾人物因癌症突然離世,令人扼腕的同時也引發熱議:我們該如何更早地發現癌症,從而獲得儘早治療的機會? 根據《全球癌症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預計新增1810萬例癌症病例,死亡人數達960萬。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Cell論文?
    今年正值首輪「雙一流」建設的收官之年,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國內高校發表Cell論文(只包含類型為Aritcle的論文)最多呢?軟科整理了2012-2019年中國內地各大高校作為作者單位(包含第一完成單位和其他完成單位)在Cell上發表的研究論文信息,對各大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前後的表現進行了對比分析。
  • 施一公團隊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這些在生命科學領域分量重、影響大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出現在CR,充分顯示出學術領軍人物對這本期刊的支持與認可。  程磊介紹說,對於中國細胞生物學界而言,CR是一個中國人自己掌握學術話語權的高端平臺,讓中國科學家在同國際同行的競爭中能處於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位置,「同時對推動我國科學家的原始創新、引領國際科研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原標題:施一公團隊連續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
  • 浙江教授在全球化學權威雜誌JACS發表論文
    浙江在線杭州8月26日訊(通訊員 袁繼新 記者 梁國瑞)近日,浙江省特聘教授(錢江學者)、溫州大學教授黃少銘的論文「Ident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Superlong Oriented SWNT Arrays by Electrodeposition of Metal and Raman Spectroscopy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喜訊】我校研究生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日前,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郝曉莉的論文「The Marginal and Double Threshold effec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Resource-based Regions in
  • 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③:綜述為王,期刊異化
    二〇一六年我們在《讀書》發表了兩篇討論影響因子的文章,第五期上的《影響因子是用來賺大錢的——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一)》旨在揭示影響因子遊戲的商業性質,以及該遊戲發起和主持者的私人商業公司身份。一個簡單的原因,和今天國際上通行的 「學術論文 」的寫作八股有關。這種八股要求在每一篇 「學術論文 」的開頭有一個幾乎是固定的部分——「對前人工作的概述 」,而要寫這一部分,少不得就要去查查那些綜述文章,然後適當引用一下。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
  • ...壟斷,寧波這所高校的論文竟然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Science上!
    打破「雙一流」高校的壟斷,寧波這所高校的論文竟然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Science上! 近幾年,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實力正在快速增強,每年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文數量逐年上升趨勢。根據統計,2017年中國科學家在CNS主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超過100篇。
  • 華人科學家陳志堅:部分炎症細胞可以殺死癌細胞
    1996年起,陳志堅在世界一流刊物《細胞》《自然》《科學》等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被各國科學家引用2萬3千多次 。11月16日,在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現場,美國科學院院士陳志堅表示,部分炎症細胞可以通過細胞的「自檢系統」殺死癌細胞,這給未來治療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步診斷時,大多數患有乳腺癌的患者並沒有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的跡象。
  • 國際學術雜誌《分子》多維披露葛仙米多糖的「神奇」
    圖片說明:國際學術雜誌《分子》上的葛仙米文章截圖國際學術雜誌《分子》多維披露葛仙米多糖的「神奇」       葛仙米學名球狀念珠藻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細胞試驗表明,葛仙米多糖對幾種人腫瘤細胞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尤其是對肺腺癌細胞系A549和乳腺癌細胞系MCF-7作用明顯。
  •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SCI 論文比較的思考
    由研究可知,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助聘前後發表的SCI 論文和CSCD 論文,在數量和被引次數上均表現為助聘後高於助聘前,且助聘後SCI論文數量明顯多於CSCD 論文。反映了隨著科研資助經費的增加和社會聲譽的提高,傑青和長特助聘後的科研條件、學術團隊和學術環境等得到了改善,科研產出隨之增加,科研質量有所提高,學術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大學發表的Nature、Science和Cell論文最多?
    報告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學術排名、2016-2020中國大學CNS論文排名、2016-2020中國雙一流大學CNS論文排名和2016-2020中國非雙一流大學CNS論文排名等榜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勇奪2020中國大學學術排名冠軍,昆明理工大學、河北大學位列2020中國非雙一流大學學術排名第一。
  • 「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原標題:「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不鳴則已,
  • 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北華大學教師指導研究生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近日,北華大學物理化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王龍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期刊《CARBON》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分別發表題名為「A bottom-up acidifification strategy engineered ultrathin
  • ...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雜誌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
    文 / TIER2020-07-21 06:09:05來源:FX168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結果:安全 可誘發免疫反應】7月20日晚,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雜誌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
  • 《自然》論文發表指數:中國學術影響力持續上升
    《自然》雜誌今日出版了增刊「2013 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誌論文發表指數 (NPI)」。增刊編輯一致認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科學界的主導影響力正在逐步上升。增刊編輯預測,中國「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逐步成為亞太地區 NPI 的首要貢獻者」。中國在 2013 年已經取得不俗進展,中國科學院 (CAS) 首次將東京大學擠下 NPI 學術機構排名的榜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