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子結構看強關聯電子體系的共性本周物理學術講座

2021-01-16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報告人:封東來,復旦大學

時間: 11月17日(周四)16:00

單位:清華大學物理系

地點:理科樓鄭裕彤大講堂

強關聯電子體系是有強電子間相互作用的d與f電子體系, 其往往具有極為豐富的物性與複雜的相圖。在本報告中我將通過幾個例子指出, 強關聯電子體系中這些複雜行為大多源自電子巡遊性與局域性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而要理解強關聯體系, 關鍵就是找出其中電子巡遊性與局域性的競爭與合作的具體表現形式。

對於d電子體系, 這一競爭又集中表現為所謂Mott物理, 如銅氧化物高溫超導就可認為由載流子摻雜的Mott絕緣體而來。而通過電子摻雜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5d電子Mott絕緣體, Sr2IrO4, 我們用掃瞄隧道顯微鏡(STM), 發現了該體系存在50K左右的高溫超導的跡象。在鐵砷和鐵硒兩大類鐵基超導中, 我們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測量發現, 不同形式的摻雜過程及其紛繁相圖, 其真正改變的關鍵參數是體系能帶寬度, 即電子巡遊性與局域相互作用的相對強度. 從帶寬調控的Mott物理出發, 我們可統一理解鐵基超導相圖。據此可以設想, 從Mott物理出發, 可能就已知高溫超導體系建立一個統一的圖像。 而f電子體系的巡遊性與局域性之爭集中表現在f電子自身的巡遊性和局域性的相互轉化, 既可是在外場下的轉化(可導致量子相變), 又可是隨著溫度的轉化。我們用ARPES詳細地揭示了CeCoIn5中f電子行為隨溫度演化的微觀過程, 澄清了有關Kondo Lattice的實驗圖像。

報告人:孟傑,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時間: 11月16日(周三)10:30

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地點:雁棲湖校區教1-405

手性對稱型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如人類的手,某些化學和藥物分子以及海螺殼等都有手徵性。原子核層次的手性對稱性概念於1997年提出,隨後成為核物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報告簡要介紹原子核中的手性對稱性概念、手性原子核的識別、獲得手性原子核的途徑、新的理論和試驗研究進展,以及中國領導的合作組等最新發現的原子核中手性和空間反射對稱性的聯立自發破缺的證據等,並對未來理論和實驗需解決的問題進行了簡單小結。

報告人:武強,浙江工業大學

時間: 11月16日(周三)15:30

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地點:物理樓106

圈量子引力理論優雅地解決了宇宙大爆炸的奇點難題,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早期宇宙的前暴脹(pre-inflation)機制。而最近日益發展的天文觀測使得驗證各種早期宇宙模型甚至量子引力理論成為可能。本次報告我將介紹圈量子引力理論對宇宙原初漲落功率譜的影響,同時使用我們最近發展的均勻漸近近似方法(uniform asymptotic approximation method )計算出功率譜和譜指數的解析表達式,並且使用CMB等觀測數據對圈量子引力理論參數進行限制。

4Physics of the Cosmological Collider

報告人:Yi Wang,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時間: 11月16日(周三)15:30

單位: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地點:322報告廳

We discuss how the primordial universe can be used to probe high energy physics. For this purpose, the following three topics will be covered: (1) An overview of cosmological correlation functions (non-Gaussianities). (2) Using inflation as a collider to probe the particle physics Standard Model and BSM physics. (3) Distinguishing inflation and alternative-to-inflation models from the outcome of the cosmological collider.

5Novel Properties of Some Atomic Clusters and Their Assemblies 

報告人:王廣厚,南京大學

時間: 11月17日(周四)10:00

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地點:物理樓106

Atomic clusters consist of a few to thousands of atoms and/or molecules, and attract a great attention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since they can be used as building blocks to assemble various kinds of nanostructures with novel properties. One of strategies for growing nanostructures with cluster beams consists in depositing low-energy particles. Ideally, by depositing the clusters with low kinetic energies, one would like to conserve the memory of the free-cluster phase to form thin films with their original properties. Since the kinetic energy is of the order of eV per cluster, i.e., a few meV per atom, which is negligible compared to the binding energy of an atom in the cluster, no fragmentation of the clusters is expected upon impact on the substrate.

6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power spectrum and bispectrum

報告人:Kwan Chuen Chan,Institut de Ciencies de l』Espai

時間: 11月17日(周四)14:00

單位:清華大學物理系

地點:蒙民偉科技南樓S727

To interpret the cosmological data correctly, we need not only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the mean quantities, such as the power spectrum and bispectrum, but also the covariance of the data. I will discuss the covariance matrix of the dark matter and halo power spectrum and bispectrum. Using a large suite of simulations (~5000), the covariance of the power spectrum and bispectrum of the dark matter and halo are measure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bispectrum covariance has been quantified with such large simulation set. Perturbation theory and the Poisson model are used to model the covariance. Armed with the accurate covariance measured from simulations, we asses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power spectrum and bispectrum. This is timely because as the 2-point statistics has been well explored and the bispectrum becomes the next frontier. It is crucial to access how much information one can gain by going beyond the 2-point statistics. We find that the signal-to-noise of the power spectrum and bispectrum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estimates based on the Gaussian covariance. In particular, while the Gaussian estimate suggests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bispectrum surpasses that of the power spectrum at k ~ 0.2 h/Mpc, when the non-Gaussian covariance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is happens only at k ~ 1 h/Mpc.

7Star formation rates and luminosity functions in the low-redshift Universe

報告人:Lingyu Wang,University of Groningen

時間: 11月17日(周四)16:00

單位: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

地點:KIAA-PKU Auditorium

The cosmic star-formation history is a key constraint on theoretical models of galax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However, currently we do not know whether the mismatch between some models and observations signals a true failure of the model due to the level of systematic uncertainties in the star-formation tracers. In the first part of my talk, I will present a critical look a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tar-formation rate indicators by exploiting the impressive and well-vetted GAMA multi-wavelength database.

報告人:李海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時間: 11月18日(周五)13:30

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地點:雁棲湖校區教1-215


更多報告信息: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學術講座列表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等在4d關聯電子體系中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於強的自旋-軌道耦合,4d、5d電子體系展現出與3d電子體系迥異的物理現象,如自旋-軌道誘導的金屬-絕緣體轉變、強磁各向異性導致的自旋液體行為然而,由於實驗現象的複雜性和理論計算技術的限制,人們對這類體系中一些非常基本的物理機制還不清楚,特別是自旋-軌道耦合與電子間的庫侖相互作用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方面。
  • 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器件研究進展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韓秀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時間:2月28日(周四)18:30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地點:雁棲湖校區 教1-109自旋電子學是基於電子的自旋、軌道和點和自由度,研究電子自旋相關輸運性質及自旋與磁、光、電、力 、熱、聲等物理場之間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
  • 本周物理學術講座
    基於材料計劃(Materials Project) 的現有框架,通過使用一套新的廣泛適用的高通量自動化計算流程,我們實現了固體和表面電子結構的第一原理計算自動化。我們發現,通過高通量計算提供的海量數據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的結合,僅利用密度泛函水平的計算結果便可以很好的預測更高階的雜化泛函理論計算得到的半導體帶隙大小。這一發現大大加速了我們的材料篩選過程。
  • 王建青教授講授納米結構金屬膜中的自旋電子學
    在信息技術、數字處理和儲存等關鍵技術的推新和突飛猛進的同時,急需走在前列的是尋找新功能材料和發現新的物理現象。在納米尺度下,電子及其磁自旋的量子特性在控制材料特徵和器件響應方面起主導作用。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一些新的發現為技術革新鋪平了道路,如巨磁阻現象在納米結構的金屬膜中被發現導致了磁數據儲存器的技術革命等。
  • 本周講座信息
    【主辦】華中科技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辦】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科學技術協會優博論壇 華中科技大學「外語天地」講壇「學術前沿」系列第111期   【講座題目】國際化視野下的翻譯人才培養 李爾集團系世界500強企業,主要產品汽車座椅和電子電器。
  • 物理所電子鐵電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李建奇研究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電荷有序多鐵材料的微結構與物理性能的關聯研究,在新型電子型鐵電體LuFe2O4 體系電荷有序及自發極化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Phys. Rev. Lett. 98 (2007) 247602; Phys. Rev. B.
  • 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及分會報告搶先看!
    低溫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9. 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分會場;10. 中國電子顯微鏡運行管理開放共享實驗平臺分會場。  報名方式:詳細情況請登錄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官方網站,參見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會議二輪通知並及時在官網註冊。
  • 半導體低維結構中的量子相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常凱,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時間:12月26日(周四)16:00單位:清華大學地點:理科樓鄭裕彤講堂半導體低維結構不僅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是探索形形色色演生規範場及其相關量子效應的絕佳實驗平臺,它可以把維度、關聯效應和能帶拓撲性質結合起來,研究由於這些效應相互影響導致的新量子相。
  • 聲子晶體材料:從聲石墨烯到聲拓撲絕緣體 I 本周物理學講座
    半導體量子結構不僅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是探索形形色色量子相的絕佳實驗平臺,它可以把維度效應(或稱納米結構)、關聯效應和能帶拓撲性質結合起來,研究由於維度、關聯和拓撲效應相互影響導致的新量子效應。在本次報告中,我們將結合我們的工作討論在近年來在半導體量子結構中呈現出的形形色色的量子效應。
  • 物理所關聯拓撲絕緣體和關聯拓撲晶體絕緣體研究獲進展
    拓撲絕緣體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之一。這類材料不同於傳統的「金屬」和「絕緣體」,其體內為有能隙的絕緣態,而表面則是無能隙的金屬態。這種金屬表面態是由內在電子結構的拓撲性質決定的,受時間反演不變性的保護,因而受缺陷、雜質等外界影響較小。目前發現的和實驗研究的拓撲絕緣體大部分是半導體材料,電子間的關聯效應很小,理論分析較為簡單。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後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的研究是理解材料的宏觀物理性質尤其是超導電性的關鍵。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範智勇教授·基於納米結構的仿生光電子學
    // iCANX Talks Vol.17/// iCANX 大家好,8月7日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範智勇教授在iCANX Talks為全球觀眾做了「基於納米結構的仿生光電子學
  • 進展 | 紅外光譜研究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電子關聯導致平帶取得進展
    量子材料的電子關聯被認為對高溫超導和重費米子行為等奇異量子現象的出現具有重要的貢獻。量子材料中的拓撲保護可導致一系列新穎量子態,如外爾半金屬態和拓撲絕緣體態。探索量子材料中電子間關聯和拓撲保護兩者結合產生的效應是目前凝聚態物理廣受關注的領域之一。
  • 進展|紅外光譜研究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電子關聯導致平帶取得進展
    量子材料的電子關聯被認為對高溫超導和重費米子行為等奇異量子現象的出現具有重要的貢獻。量子材料中的拓撲保護可導致一系列新穎量子態,如外爾半金屬態和拓撲絕緣體態。探索量子材料中電子間關聯和拓撲保護兩者結合產生的效應是目前凝聚態物理廣受關注的領域之一。Co3Sn2S2是一種具有準二維Kagome型晶格的鐵磁體(其居裡溫度約為177 K,其晶體結構如圖(a)所示)。
  • 《X-射線-結構生物學的未來之光》講座邀請-上科大光子科學論壇系列講座
    第五期將於5月9日(周六)上午10:00舉行,我們邀請到了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教授,開展題為 「X射線 - 結構生物學的未來之光」的在線講座。歡迎感興趣的老師和同學積極參加Zoom ID:92833497515。 在人類認識生命的漫長過程中,每次突破性進展幾乎都與物理學的進步密不可分。
  • 石墨烯的超導現象基於電子間的強相互作用
    石墨烯如何實現高溫超導的轉變,既是兩個單層石墨烯片以特定的旋轉角度垂直堆疊,電子能夠毫無阻力地運動,實現絕緣體到超導體之間的轉變。國外研究團隊在此實驗的基礎上,證實了電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在扭曲雙層石墨烯的超導性中佔據重要位置。這一發現對於提高電力的傳輸效率和衍生新技術都有積極意義。如何解釋超導性的產生?這個謎團讓研究人員著迷,想要一探究竟。
  • 2017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報告(下)
    儀器信息網、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聯合報導:2017年10月18日,2017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成都星宸皇家金煦酒店隆重召開。學術年會為期三天,吸引了近900人來自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的代表出席。學術年會旨在幫助大家了解電子顯微學及相關儀器技術的前沿發展,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最新進展的交流。
  •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博士生導師肖思參訪雲亮教育
    12月18日,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博士生導師肖思來雲亮教育參訪考察,名師工作室吳莎作了公司介紹,名師工作室秘書長李文君演示了公司產品,公司首席科學家胡豐華介紹了業務系統
  • 強關聯糾纏體系的量子隨機遊走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和彭承志等組成的超導量子實驗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範桁等理論小組,開創性地將超導量子比特應用到量子隨機行走的研究中。該工作將對未來多體物理現象的模擬以及利用量子隨機行走進行通用量子計算研究產生重要影響。這一研究成果於5月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長春應化所舉辦高分子科學系列講座講
    應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重點實驗室汪勇教授、丹麥科技大學Jens Wenzel Andreasen博士和東京都立大學的Kotohiro Nomura教授於9月13日到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進行學術訪問,並做客「高分子科學系列講座第147講、148講、149講」,分別為應化所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們做了題為「兩親嵌段共聚物的選擇性溶脹介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