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了經歷了嚴重的環境汙染,期間,太湖水完全變成了綠色,且散發著刺鼻的惡臭,昔日「美就美在太湖水」的太湖變成這樣,和工業排放廢水是脫不了關係的。
工業廢水的濫排放使得太湖富營養化,在此基礎上,藍綠藻大規模繁殖,短時間內繁爆發使得整個太湖水都變成了綠色,被稱作「綠潮」,大規模的藍綠藻出現在太湖這樣相對封閉的水體,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例如,會消耗水中的氧氣,導致水下缺氧,大部分的魚類都會因此死去。
然而,在如今會消耗氧氣導致生物死去的藍綠藻,卻是地球大氣擁有氧氣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藍綠藻又稱藍藻、藍細菌等,它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的生物,雖然種類不多,卻遍布五湖四海,大部分種類的藍藻都生存在淡水之中,也有少部分種類生存在海水之中,藍藻也生存在土壤、巖石表面、生物體內乃至冰原、高溫等極端環境。
40多億年前,地球誕生之初,天空中電閃雷鳴,大地上濃煙滾滾,那是超級火山噴發產生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合物的噴霧,原始海洋波浪滔天,在這樣的環境中,偶然產生了最早的有機物,並在長達數億年的演化過程中,誕生了第一個生命。

在之後的萬億年間,生命還都只是最基礎的形態,在這個沒有氧氣的星球漂泊,直到藍藻的出現,藍藻大約出現於距今35~33億年前的太古宙,這些早期的低等生命依然只是在原始海洋中流浪,但是,它們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天上那個刺眼的圓盤,長期炙烤著新生星球的恆星,而今成為了生命誕生的催化劑,在藍藻的光合作用之下,地球大氣逐漸從無氧環境變成了有氧環境,為高等生命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生物分類中,除卻藍藻,還有植物界的藻類植物,要注意的是,藍藻雖然有部分植物特徵,但它們並不是植物,而是原核生物(Prokaryotes),細胞沒有核膜;植物界的藻類是真核生物(Eukaryotes),細胞有核膜包裹著的細胞核,藍藻和藻類植物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藍藻和藻類最容易分辨的不同點在於:藍藻沒有葉綠體且只有葉綠素a,藻類有葉綠體。
生活中常見的藍藻有葛仙米(擬球狀念珠藻)等。

寫得迷迷糊糊的,下一次會寫得更好啦!致力於動植物的科普,喜歡的話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