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深圳大學LSA綜述論文:光學渦旋三十年發展史

2020-11-25 騰訊網

2019 年 10 月 2 日,Nature出版集團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F=14.0)發表了回顧、梳理光學渦旋三十年發展史的長篇綜述文章「Optical vortices 30 years on: OAM manipulation from topological charge to multiple singularities」。文章以光學渦旋的廣義可調諧性為主線,梳理了光學渦旋自概念提出以來三十年的發展脈絡,對其理論、實驗與應用的標誌性成果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綜述與展望。

撰文 申藝傑、付星

編輯 戚譯引

渦旋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大到銀河中的螺旋星系、海洋環流、颱風氣旋,小到液氮中的量子渦旋,都有渦旋的存在。1989 年法國科學家 P. Coullet 等人認識到光場與流體有著相似的物理性質,同樣可以形成渦旋結構,提出了光學渦旋(optical vortex,OV)的概念。

圖一:1989~2019 年,光學渦旋 30 年發展脈絡的回顧與梳理,包括重大的理論和技術突破及對應文獻。圖片由研究團隊提供。

光學渦旋三十年的發展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是 OV 理論發展的十年,期間提出和發現了拓撲荷數、相位奇點、渦旋晶格、具有螺旋型波前和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渦旋光束(Vortex Beam,VB)等全新的物理概念和新奇的物理現象,為之後的科學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個十年是 OV 應用發展的十年,OV 因其 OAM 高維度等特點,為量子技術、光鑷與粒子捕獲、超分辨成像、生物醫學與化學檢測、大容量光通信等應用領域帶來了具有更加優異性能、指標的獨特光源。

最近的十年是 OV 技術突破的十年,超材料和超表面的出現將光學渦旋帶入納米尺度的微觀世界,開闢了微納渦旋發射器及納米加工等應用,利用 OV 光通信將信息容量拓展到 Tbit 量級並向 Pbit 量級推進,OV 與 OAM 的操控技術也催生了新的量子與非線性光學效應。如今 OV 依然是科學界的頂級研究熱點之一,其理論與應用已遍及光學的各個領域。

圖二:光子自旋軌道角動量(SAM)與軌道角動量(OAM)的本徵態圖解。圖片由研究團隊提供。

OV 如此廣泛的應用得益於其不同於普通平面波的獨特性質,OV 中的光束傳播動量,即電磁波的波矢量 k 具有沿方位角(θ)方向的傾斜分量,沿 θ 方向的相位變化導致波前呈現螺旋形態,該相位變化所對應的光子參數即為 OAM。OAM 模式的特徵值(又稱拓撲荷數) 的取值只能為整數,即繞軸一周的相位變化只能是 2π 的整數倍(表現為扭轉一周回到原始狀態的基本拓撲性質)。在該類模式中,每個光子攜帶的 OAM 為 ,因而 OAM 也成為了連接經典光學和量子屬性的橋梁。與光子自旋不同(自旋僅有兩個本徵值 σ = ±1),理論上 的可能取值範圍為所有整數值( = 0, ±1, ±2, … ±∞),這恰好對應了一組希爾伯特空間中的完備正交基 exp(i θ)。這些奇特的結構為 OV 和 VB 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反射、衍射、幹涉、偏振等特性。

圖三:渦旋光束的基本拓撲結構貫穿於藝術、科學領域:彭羅斯階梯(a)、莫比烏斯環(b,c)與渦旋相位(d)屬於同構的拓撲結構。圖片由研究團隊提供。

OV 的種類豐富多樣,如基本光束模式中的拉蓋爾-高斯(Laguerre–Gaussian,LG)模式、厄密-拉蓋爾-高斯(Hermite–Laguerre–Gaussian,HLG)模式、渦旋恩斯高斯(Ince–Gaussian,IG)模式、奇點混合演化(Singularities Hybrid Evolution,SHEN)模式、貝塞爾(Bessel)模式、馬丟(Mathieu)模式、SU(2) 幾何模式等,還包括如光學莫比烏斯(M bius)環、渦旋紐結等複雜的空間渦旋拓撲模型。

圖四:渦旋光束的分解,LG 渦旋光束可表示為以 HG 模式為基底的線性組合(虛線框內為空間渦旋的相位分布)。圖片由研究團隊提供。

OV的發展還表明,可調諧性的不斷提升貫穿於理論與應用發展的主線中。較之一般光束,OV 的獨特結構導致其具有更多的調諧維度,波長調諧之外還應考慮空間結構的調諧,即 OAM 的調諧。OAM 調諧對於單一奇點的渦旋光束而言就是調諧拓撲荷數,對於多奇點光束而言還包括多奇點分布的調控。因而發展波長與 OAM 可調諧的 OV 光源是進一步拓展科學應用的關鍵。另外,對於脈衝渦旋光源,脈寬與波形的調諧也是關鍵的調諧技術之一。近年來,利用固體雷射器和光纖雷射器均產生了大範圍可調諧渦旋光源的成果。

圖五:豐富多樣的渦旋光束。圖片由研究團隊提供。

OV 可調諧性能的提升不斷催生先進的應用技術:得益於 OAM 調諧和多奇點調諧的發展,光鑷操控領域實現了粒子的多自由度運動操控和多粒子空間操控;得益於 OAM 調諧與波長調諧技術,空間復用與波長復用可同時作用於光通信,將通信容量拓展到 Tbit 乃至 Pbit 量級;得益於納米尺度的 OV 調控技術,開闢了微納渦旋發射器、納米加工、自旋軌道角動量耦合等應用;得益於更大範圍的拓撲荷數操控技術,量子糾纏技術可拓展至更高維度;得益於高功率脈衝可調諧 OV 的出現,一些新興的基於角動量守恆的非線性光學現象得到了探究和實現,如 OAM 倍頻、OAM 高次諧波、X 光學渦旋等等……可調諧光學渦旋還被應用於超分辨成像、天文學探測、生物醫學檢測、化學結構分離、精密測量等領域。

圖六:(a)多種微納渦旋發射器的設計方案;(b)渦旋光束用於手性分子檢測與分離;(c)利用渦旋光束進行納米加工,形成(d)右旋和(e)左旋的手性納米針尖結構;OAM非線性效應探究:(f)旋轉都卜勒效應與(g)OAM高次諧波;(h)利用渦旋光束進行目標探測。圖片由研究團隊提供。

總之,光學渦旋發展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不斷提出的渦旋光束理論模型描述,與其空缺和亟待發展的實際應用之間的矛盾,而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渦旋光束髮展新階段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廣泛的科學應用對各種新型特殊渦旋光束的需求,與尚不充分、不完備的光束定製方法發展之間的矛盾。相信在未來數十年間,更加優異的可調諧渦旋光源必然會不斷湧現,並推動新的物理現象與科學應用的出現。

該成果以Optical vortices 30 years on: OAM manipulation from topological charge to multiple singularities為題發表於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清華大學申藝傑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清華大學付星副教授/特別研究院與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為論文的第一單位。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北京市/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優秀人才、廣東省領軍人才等項目的資助,獲得清華大學光子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等平臺的支持。

論文信息

【標題】Optical vortices 30 years on: OAM manipulation from topological charge to multiple singularities

【作者】Yijie Shen, Xuejiao Wang, Zhenwei Xie, Changjun Min, Xing Fu, Qiang Liu, Mali Gong & Xiaocong Yuan

【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時間】02 October 2019

【DOI】10.1038/s41377-019-0194-2

【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19-0194-2

【摘要】Thirty years ago, Coullet et al. proposed that a special optical field exists in laser cavities bearing some analogy with the superfluid vortex. Since then, optical vortice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inspired by the hydrodynamics sharing similar mathematics. Akin to a fluid vortex with a central flow singularity, an optical vortex beam has a phase singularity with a certain topological charge, giving rise to a hollow intensity distribution. Such a beam with helical phase fronts and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reveals a subtle connection between macroscopic physical optics and microscopic quantum optics. These amazing properties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a wide range of optical and phys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twisting photons, spin–orbital interactions,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etc., while the associated technologies for manipulating optical vortic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tunable and flexible. Hitherto, owing to these salient properties and optical manipulation technologies, tunable vortex beams have engendered tremendous advanced applications such as optical tweezers, high-order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nonlinear optic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unable vortex technologies along with their advanced applications.

相關焦點

  • 「超自由度」矢量渦旋光束雷射器誕生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光學 ,作者長光所Light中心,江蘇雷射聯盟轉載撰稿 | 申藝傑(清華大學精儀系 博士)註:本文由論文作者投稿01導讀近日,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
  •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清華新聞網7月10日電 7月5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的《化學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論文《石墨烯-表面的物理與化學》(The physics
  • 「超自由度」矢量渦旋光束雷射器誕生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申藝傑(清華大學精儀系 博士)註:本文由論文作者投稿01導讀近日,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近日,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申藝傑(清華大學精儀系博士生)和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 Andrew Forbes 等研究人員在美國光學協會(OSA)的頂級期刊 Optica 發表文章,一舉突破了這兩個學術難題:1. 超越自由度限制,2.
  • 光學渦旋簡介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光學渦旋是一種具有螺旋相位波前,帶有軌道角動量(OAM),能夠攜帶不同拓撲電荷數的光束。攜帶不同拓撲電荷數的光學渦旋是相互正交的,因此,光學渦旋可以在光纖通信系統中進行模分復用,它能夠極大的提高光纖通信系統的容量。本文主要簡單介紹渦旋光束,以及渦旋光束的生成和檢測方法。
  • 暨南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院在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發表綜述論文
    :22.250) 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全電介質納米材料的光子學性質及相關應用。這是暨南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院2018年7月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影響因子:74.449)發表綜述論文後的又一篇高水平綜述論文。
  • ...大學滿忠勝副教授和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
    滿忠勝副教授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在OL和OE等光學領域期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30餘篇。袁小聰教授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美國光學學會會士(FOSA)、英國物理學會會士(FInstP)、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 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
    近日,深圳大學範滇元院士、張晗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JCR 1區,TOP期刊,IF=15.6)上發表了題目為「2D Black Phosphorus–Base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綜述論文(DOI: 10.1002/adfm.201808306
  • 「多餘」的渦旋——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楊元傑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C.-W. Qiu課題組、北京理工大學李家方課題組合作,發現了衍生等離激元渦旋現象,該現象不能用當今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理論模型,成功地對產生該現象的物理機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並進行了實驗驗證。研究表明,先前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理論預言的等離激元渦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情況,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系列的衍生等離激元渦旋。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
    撰稿 | 陳建標題 | 光子颶風: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光學時空渦旋完成單位 | 上海理工大學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2月在線發表於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論文題目為「Generation of spatiotemporal optical vortices with controllable transvers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物醫學工程2019年保研夏令營通知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將於2018年7月4日至7日在深圳舉辦「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物醫學工程2018年暑期夏令營」活動。活動通過學術講座、參觀、師生交流等形式,增進國內高校本科生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及相關學科的了解,同時為接收2019級免試推薦研究生進行初步遴選工作。
  • 多維、 雙通道渦旋光束髮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光學渦旋(Optical vortices),是一種可以攜帶軌道角動量,在許多應用程式中提供特殊能力 的裝置。一個單一的雷射源,配備雙光束模式 的輸出,可以為雷射在非線性光學和量子光學中開拓一個廣闊的新的研究領域。
  • 多維、雙通道渦旋光束髮生器
    對於光學渦旋的應用來說,可以用猛增來形容。因此,如何使用更好的辦法來產生光學渦旋就提上了日程。活躍的、直接的從雷射諧振腔中產生光學渦旋被認為是一種最佳的辦法。對於光學渦旋在量子光學和超高解析度影像學中的應用,一種可以在較寬光譜範圍內產生光學渦旋的雷射源是至關重要的的。
  • ...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光子軌道角動量...
    袁小聰教授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美國光學學會會士(FOSA)、英國物理學會會士該研究成果為滿忠勝副教授與深圳大學長江學者袁小聰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R. E. Burge教授以及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歐洲光學學會主席H. P. Urbach教授合作完成。山東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首位作者為滿忠勝副教授,通訊作者為袁小聰教授和H. P. Urbach教授。
  • 2020年第3期「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 特約專欄
    為了促進相關研究人員在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技術及其應用領域交流最新成果,《紅外與雷射工程》於2020年第3期重點打造了「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專題,該專題包含20篇特邀論文,包括15篇綜述論文與5篇研究論文。旨在集中反映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技術的研究現狀、發展趨勢、現存問題及未來挑戰,為廣大讀者或相關從業人員今後更深入地開展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以推動我國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 +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綜述
    除了上述成果外,清華大學近期還發表了另外兩篇基於冷凍電鏡的Nature論文。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員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John L. Woolford Jr教授是這一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9月21日,清華大學研究小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最新論文,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呼吸體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和高寧研究員是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廣東省熱管理工程...
    1 招聘需求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廣東省熱管理工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孫波研究組招聘博士後1-3名,課題組研究方向:固體材料導熱的所有方向
  • 清華大學/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鄭泉水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自2008年以來,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在該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如Nature,Naut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Physical Review Letters,PNAS)發表了20餘篇論文。鄭泉水院士曾兩次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4,2017),所指導的博士生中有三人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清華大學科技·前沿 | 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劉碧錄團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分析各類剝離製備二維材料的方法航院李曉雁副教授課題組在力學結構超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曉雁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美國布朗大學以及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在《納米快報》三維微納米點陣材料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如低密度、高剛度等
  • 渤海大學教師在物理學頂尖綜述期刊發表長篇綜述論文
    近日,渤海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樊哲勇副教授應邀在物理學頂尖綜述期刊《Physics Reports》(2019影響因子25.809)上以第一作者、渤海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題為「Linear scaling quantum transport methodologies 」(線性標度的量子輸運方法
  • NumPy論文登上Nature;高效Transformer綜述
    少樣本學習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1 世紀初,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它也受到廣泛的關注,但是目前關於 FSL 的綜述文章較少。清華大學教授、IEEE Fellow 張長水等人廣泛閱讀和總結了自 21 世紀初到 2019 年的 300 餘篇論文,寫了一篇關於 FSL 的綜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