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一些國學班拿傳統文化的糟粕當好東西,甚至實行懲戒教育,還有的研修班成為管理者混圈子的「交際場」
變味走調的國學培訓,誰來監管
本報記者 劉旭
學生家長吳素光的朋友圈,最近被身邊國學班小朋友們的表演刷屏了:一個個抬手作揖、背誦詩歌,舉止溫文儒雅。不甘於讓8歲的兒子落後,她準備在即將到來的寒假為兒子報個國學班。
近幾年,隨著「百家講壇」「中華好詩詞」等電視節目陸續播出,國學熱了,一大波國學培訓機構順勢興起。據相關統計,全國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有4023家。瀋陽僅以國學命名的培訓機構就有65家,加上其他培訓機構裡的國學班,至少上百家。越來越多的成人選擇送孩子到國學班漲知識。然而,國學熱了,國學培訓市場也亂了。連日來,記者走訪瀋陽三思學堂、養正深謙私塾等多家國學班發現,許多國學班培訓變了味,問題層出。
價格不菲,供需兩旺
6~15歲的13個孩子,換上米色黑邊的漢服和黑色的書生帽,搖身一變,「穿越」到漢代學堂,手中握著竹簡,坐在几案前朗誦「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先生」方淳一一扳正孩子的坐姿,又在朗誦後糾正了部分文字的發音。牆壁上掛著孔子像,門上掛著「啟蒙養正」的牌匾,書櫃裡擺著線裝書,雕欄朱門,古韻十足。這是12月17日記者在瀋陽市皇姑區的養心國學班上看到的一幕。
同一天晚上開課的佛心國學研修班,位於瀋陽市鐵西區一處沿街門店二層,五六個中年人圍坐在一起喝著清茶,「導師」拿著一本《易經》講如何通過命理數術來提高修行,從而管理好企業。背景音樂是《廣陵散》……
國學培訓不只是學習知識,還應修煉個人德行。一些國學班通過視頻和情景演練等方式教授孩子簡單的詩歌和古句,讓國學和禮儀滲透始終,能力和習慣同步提升,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
「老祖宗兩千多年的智慧,擱到現在同樣適用,國學研修讓我學會了應世的道理」,佛心國學研修班的學員鄭旭說。他的課程包括《易經》與風水、《道德經》精讀、《孫子兵法》與現代管理等,他告訴記者,讀書時沒有專門去學過,現在利用業餘時間多學學,很多都運用到企業文化形成和管理之中。
記者到訪的國學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民辦教育機構開辦的少兒培訓班;一類是高校開辦的國學研修班,以政商界精英為主。《弟子規》《易經》等經典名著幾乎是必修課,此外還有傳統禮節、國藝鑑賞、風水命理等課程。形式上,有的編制了《弟子規》早操,有的端午節組織孩子製作香包,有的教學員如何演算風水。
正是這些形式多樣、帶有濃厚文化特色的教學,吸引了眾多成人學員和家長報名。記者走訪以及電話諮詢的16家國學班中,最火爆的連鎖機構,8個30人的寒假班已經排滿,稍小的個人培訓教室開設的13人小班也滿了。
國學班大多價格不菲,便宜的要1個寒暑假48課時8000元。最貴的一個遊學班,每個月集中授課兩天,一年學費3萬元,算下來,一天1250元,還不包括遊學中旅途費用。培訓機構主要組織學員尋訪國內行業專家學者、開展學術辯論和遊覽文化古蹟。據說,這是效仿當年孔子遊學走四方。「就是噱頭,參加的人不差錢,大多為了結交朋友」,該遊學班負責人如是說。
「很多培訓機構抹黑了國學」
「男為天,女為地,女子就該在最底層」「先懺悔再下跪,因為別人都是菩薩,每下跪一次,就可以減輕罪孽」「你說老母雞的德行是什麼?生蛋、孵蛋、孵小雞,難道人還不如老母雞」……近日,遼寧撫順傳統文化學校女德班上校長的「雷人雷語」引來網友們的廣泛批評。對傳統文化稍有了解,便知「三從四德」素來被視為男權文化象徵,是傳統文化的糟粕。 不過,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國學班拿此類糟粕當好東西。
一些國學培訓機構為了最大限度牟利,培訓的內容以佔卜、算命、風水、風鑑、測字等為主。甚至為了逐利的目的,往往把國學教育或某個部分的功能無限誇大,讓人們錯誤地相信,學了國學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就構成了對消費者的誤導,甚至是欺騙。一些所謂的高級國學研修班成為管理者混圈子的「交際場」,本身「喻於義」的國學,誤入了「喻於利」的迷途。
變了味的還有懲戒教育——過度體罰。王君馨最後悔的事就是把兒子送去國學館。王君馨的兒子在位於瀋陽郊區的國學館進行兩個月的封閉培訓。學校要求孩子吃素戒葷、穿長袍、拜孔子,白天到菜地裡澆水、除草,晚上疊紙元寶,做不好會被責罰。大孩子拿包著海綿的戒尺,打下去生疼卻沒有傷口,青腫一周就消。國學館不讓家長接觸孩子,40多天後,王君馨接兒子給姥姥祝壽,發現兒子總說屁股疼,強行接了回來,到醫院體檢,診斷營養不良。王君馨投訴時卻面臨拿不出兒子被虐待證據的尷尬。這兩年,一些地方也曝出國學班過度體罰事件。
不僅一些培訓機構內容上與國學內涵大相逕庭,形式上也有諸多難以和現代社會接軌的地方。
記者走訪發現,許多國學課程並沒有形成一個全方位的國學教育課程體系,很多「偽國學班」培訓只做表面功夫,不少國學培訓機構壓縮和窄化了國學的範疇。這部分國學培訓機構向學生輸出的是國學經典培訓,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學。
「穿上漢服,搖頭晃腦,就是國學教育了?古代實行跪拜禮,難道你我見面要先磕一個?」瀋陽道澤國學館負責人孫璐璐氣憤地說,「很多培訓機構抹黑了國學,只有與時俱進、與現代社會接軌,根據學員不同年齡段研發出有差異化的教材,才能構建完整的國學課堂。」
國學教育亟待合理引導
近兩年,瀋陽市對一些不合法的國學班進行了查封,但很快這些國學班就改頭換面,異地重建起來。
人們為何熱衷於讓孩子學習國學?王君馨說出了大部分家長的心裡話:國學班不光教知識,還教如何做人、修身養性,孩子能夠通過古典教育讓內心得到充分的滋養。
鄭旭也認為學習國學十分必要。尊禮守法,恭謙禮讓,學習這些國學精華,對個人乃至整個社會應是大有裨益。
多位受訪者呼籲,要讓國學熱的現象演變為有利於教育行業發展的正能量,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相應的制度法規,加強管理,嚴格國學培訓班準入機制,從而促進民間國學教育機構朝著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瀋陽師範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秦旭芳表示,培訓市場亂,但不能一棒子打死,國學教育仍有必要。國家應鼓勵民間國學教育,補充義務教育缺失。
孫璐璐則建議,政府應合理引導、有效監管。制定出臺實施細則,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給予國學教育發展空間。對影響大、條件好、師資強的教育機構,給予合法地位。對於一些規模小、條件差的教育機構,引導合併,在一定期限如果條件沒有改善則關停。對於招搖撞騙的黑機構則要堅決取締,這樣才能使現代國學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