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擎/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
2016-05-2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老張家住香港,平生好旅遊和股票投資。投資師承巴菲特,屬長線穩健一派,經常譏諷周圍短線炒作的股友,說他們是投機,不是投資,還不如改行賭麻將得了。
三月底老張和家人去東南亞旅遊。他的兩個兒子一路上用他的安卓手機暴玩遊戲。酒店餐館都有提供Wi-Fi,所以他沒有特別留意。回到香港後收到網絡供應商的簡訊,差點沒昏過去:這個月的帳單一萬一千港幣!他忘了關閉手機數據漫遊功能,估計許多當地Wi-Fi不可靠,他的兩個兒子很多時候是在用4G漫遊數據玩遊戲。
老張馬上給網絡供應商打電話,軟硬兼施。他先是裝可憐,說是他在股市上賠得一塌糊塗,實在付不起這巨額帳單。不果,他又玩硬的,說要是不給減免的話他會投訴到消委會。其實老張軟硬都是撒謊。他的股票投資組合在他旅遊期間就漲了三萬多。他也不會去消委會投訴,他沒那個時間,知道投訴也不一定有結果。
和網絡供應商折騰了幾個回合,對方都很禮貌但態度明確堅決,讓他回去仔細看合約。老張很惱怒,但也只好作罷,決定求人不如求己,從股票上把這一萬多奪回來。中午和同事阿誠吃飯。阿誠無意提起中銀香港(2388)值得一搏。雖然平時老張對阿城的投資見解很鄙視,飯後他很果斷地以19元7毛買進一萬股中銀。下午三點以21元賣出,淨賺一萬多。除去付網絡帳單,還稍有剩餘。下班後回家開了瓶紅酒,小規模的慶賀了一下。第二天中銀繼續漲,第三天還漲,但是老張沒覺得太后悔。其實他已經不關心中銀了。
老張的故事體現行為經濟學裡的幾個核心概念:首先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和風險追求(risk seeking)。人對損失的厭惡比對盈利的喜愛要強烈得多。儘管股票投資組合漲了三萬多,老張腦子裡淨是那張一萬多的帳單,苦不堪言。一旦有損失,人會想方設法奪回損失,這會導致人變得風險追求。這就是為什麼熟讀巴菲特的老張居然聽業餘選手阿城的話去短炒賺差價。
其次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老張旅遊期間投資組合漲了三萬多,除去帳單還有兩萬多,其實應該慶賀。可他不是這麼算的。對他來說,網絡費用和投資組合是兩個不同的心理
帳戶。網絡費用帳戶的損失得專門填補。他的房貸年利率2.1%。他給兩個兒子存了一筆錢給將來讀書用的,利率才1%。為什麼不用這筆錢去把房貸全還了?一樣的原因:在他眼裡,這是兩個不同的心理
帳戶,不同心理帳戶裡的錢不可替代。這種錯誤很多人犯,連老張這種資深投資者都逃不了。
最後是目標(target)對決策者的影響。老張為什麼在21元時把中銀賣掉,而不是20元5毛或等到22元?因為他的目標很明確:賺一萬多來填補網絡費用帳戶的損失。對目標的追求有時會讓人作出非理性的事情。有四位經濟學家(Camerer、Babcock、Loewenstein、Thaler)曾研究紐約市計程車司機的每天工作時間,發現他們生意多時早下班,生意少時晚下班。這很怪異,想賺錢更多應該反過來才對。對計程車司機的行為極可能的解釋,就是他們給自己定了一個每天要賺多少錢的目標。生意多時目標早達到,而生意少時得加班才能達到目標。
收到帳單後老張被他老婆臭罵,怪他大意沒關手機數據漫遊功能。老張跟她講隔壁鄰居Amy更慘,去年歐洲八國遊,最後帳單兩萬多,她老婆聽了罵聲明顯低了下來。您別笑,這叫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行為經濟學裡也有研究。用平時的帳單(兩三百)作錨定,一萬一千太離譜了。但是比起 Amy 的兩萬多不算什麼。
參考資料:Camerer, C., L. Babcock, G. Loewenstein, R. Thaler. 1997. Labor Supply of New York City Cabdrivers: One Day at a Tim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 407–441.
本文發表於微信訂閱號「經濟學漫談」(微信號:TalkEcon),原標題為《從數據漫遊的震撼帳單到股票投資》,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作者黎擎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運營管理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經濟學,心理學,股票
相關推薦
評論(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