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同頻共振 翻譯出版如何與時俱進?

2021-01-11 中國文明網

  ●有限的譯者資源為何紛紛湧入世界名著的重複翻譯大潮?

  ●當下的文學翻譯出版是否存在結構上的失調?

  ●翻譯出版市場與國外的「時間差」縮小之後,帶來何種效應?

  ●「請進來」會怎樣影響中國當代作家的文學視界和文學眼光?

  從一個市場現象談起

  作為一個外國文學編輯、出版人同時又是翻譯者,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敏感問題是:文學譯者的稿酬是否過低?這個問題很難簡單作答。總體上看,與實用類筆譯或者口譯相比,文學筆譯的稿酬水準平均線當然是比較低的。但是,必須看到,文學筆譯的稿酬是出版社支付的,因而從根本上取決於成書以後創造的市場價值,離開對這個前提的認知,提高譯者待遇就無從談起。中國書價相較國際水平普遍偏低、外國文學閱讀門檻較高等,都是造成這類圖書市場價值偏低的原因。此外,至少據我所知,即使在國外,文學翻譯也是少數人從事的行業,稿費標準相對於其他行業同樣也偏低,很少見到能夠完全靠文學翻譯養家餬口的人。

  但是,隨著市場化的發展,文學翻譯這一類別內部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其中最顯著的差異存在於公版書(版權到期或者作者自動放棄版權的書)與版權書(需要購買版權的書)之間。通常情況下,公版書的利潤率遠遠高於版權書,而操作難度卻遠遠低於後者。首先,公版書不需要聯繫版權的人力成本,不需要支付作者版稅,也不用承擔拖期繳納罰金甚至被迫解除合同的風險,利潤空間有保證。其次,市場上扎堆出版的通常是銷量有保證的世界名著,它們往往已經有大量現成譯本,復譯可以借鑑前人(甚至還存在「中譯中」的抄襲現象),難度大大降低,鬧出「常凱申」(蔣介石)那樣翻譯笑話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譯者承受的壓力遠不如首譯本大,得到的美譽反而常常高於吃力不討好的首譯本。再次,公版書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印的可能性很大,不少復譯本都有合同期滿再續約或者轉投他社的可能,甚至有不少大牌譯者堅持與多家出版社籤訂非獨家合同,使得譯者在復譯本上可能獲得較大收益。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說,復譯本的價值一定低於首譯本,比方像《莎士比亞全集》《尤利西斯》《追憶逝水年華》那樣難度高、周期長、收益小的復譯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裡說的復譯本專指那些早已被重複翻譯多次、除了商業價值外別無意義的復譯,比如無數個版本的《小王子》。

  鑑於上述原因,便不難理解出版社大肆搜羅公版書譯本的行為,我們看到的高額譯者稿酬或版稅的案例,也大都發生在公版書領域。而版權書大部分都是知名度有待積累的現當代作品,這些作品的翻譯難度高風險大,但出版社卻沒有更多的成本可以支付譯者。於是乎就形成了一個怪圈:世界名著有幾十個譯本司空見慣,不少譯者的累積收益也頗為可觀,而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譯者(往往是中青年譯者)通常只能拿千字不足百元的稿酬,還要承受沉重的壓力。兩者之間反差巨大。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這筆帳人人會算,譯者也會用腳投票——本來就極為有限的譯者資源紛紛湧入復譯大潮,公版書重複出版的現象愈演愈烈,而現當代作品的翻譯狀況卻進一步惡化。

  文學翻譯出版還有改善空間

  復譯與首譯嚴重失衡的傾向,在短時間內很難扭轉,因為市場價值在譯者收益問題上的主導地位難以改變。但輿論環境是可以改善的,有三點我認為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其一,儘管當下翻譯類獎項、政府及各種中外機構對於外國文學出版的資助並不算多,但仍然能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這些獎項和資助應該最大程度地向現當代作品的首譯本傾斜,奠定一位譯者聲譽的最重要參數應該是他在首譯本或者高難度復譯上取得的成就。這也許可以成為彌補兩者之間落差的調節手段。其二,高校教師、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等是文學翻譯的主力軍,如果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能將文學翻譯尤其是現當代重要作品的翻譯也計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之中,勢必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以符合學術標準的方式翻譯一部有分量的文學作品,其難度和意義絕對不遜於撰寫一部有創見的學術專著,理應得到更多的學術肯定。其三,在這樣的語境中,相關媒體和有識之士應該形成共識,把有限的宣傳資源更多地用於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明星作家譯的《飛鳥集》,在翻譯的長遠價值上,遠不及那些默默無聞啃著硬骨頭的年輕人,或者仍在致力於填補古典文學空白的老翻譯家。這些硬骨頭和空白包括品欽、奧登、羅斯、厄普代克,包括布羅茨基、喬伊斯、普魯斯特,等等。他們都是文學版圖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有責任補上去。

  市場的失衡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我們的文學翻譯出版「請進來」的工作,在質量上還未達到理想狀態,尤其在結構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們的普通讀者甚至出版界一般從業人員對世界文壇的了解仍然是比較表象和片面的。比如說,讀者對於西方名著,尤其是19世紀以後的經典著作的印象,往往還停留在當年蘇俄制定的標準,我們印象中一流作品的書單,與世界文壇的主流仍然缺少足夠的重合度;再比如,我們對於世界文壇的了解受語種局限很大,一些小語種的文學作品,無論在市場上還是在文學批評界的視野中,都處於相當弱勢的地位;那些能真正代表外國文學水準、能給本土作家帶來啟迪的嚴肅文學作品,由於曲高和寡,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應該介紹但沒有被譯介到我國,等等。

  促進「請進來」「走出去」同頻共振

  毫無疑問,「請進來」的專業化之路是一條挑戰與機遇並存的道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譯介作品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懂外語的人口也以幾何級數增加。比之從前,現在的讀者直接從國外接受的信息要快捷得多,因而翻譯出版市場的動態變化也與世界潮流越來越接軌,對於國際文學獎項以及世界各大圖書排行榜的反應,比以前迅速得多。信息溝通的「提速」,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又產生了某種聚合效應,使得我們現在的翻譯出版市場,與國外的「時間差」在逐漸縮小。借鑑發達國家針對各個門類、各種讀者的細分市場機制,我們在外國文學市場上專業化的運作漸漸有了優勢,專業人士對於價值的判定與讀者口味的吻合度也漸漸有了提高,各種外國文學分支類型的讀者,無論是嚴肅文學的還是通俗文學的,在數量上都有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口味比以前更理性,也更容易把握規律。說得簡單點,當我們推出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們比以前更清楚地知道,讀者在哪裡,他們需要的是怎樣的內容和包裝,翻譯出版的底氣更足了。這種底氣與我們自身的成熟有關,也與讀者接受度的成長有關。

  而專業化的「請進來」,將為更有效的「走出去」奠定基礎。「請進來」與「走出去」其實是一個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很多層面上,保證高水平(即質量比數量更重要)的「請進來」,正是促進「走出去」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長遠地看,中國的作家、編輯和讀者更多更快地接觸到真正能代表國際水準的外國作品和作家,中國才有可能形成堅實的、受到世界主流文壇認可的文學土壤,才有可能誕生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好作家好作品,才有可能讓更多的世界文學評論家研究中國文學和漢語言文化,這樣的「走出去」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才有可能最終變為「請出去」。日本近代以來不斷湧現世界級別的作家,就是與該國常年大量引進國外文學作品,實現各個層面的廣泛交流,密切相關。

  當然,這裡的「請進來」並不僅僅等同於購買版權引進作品,還包括在此過程中,通過與外方出版機構、代理機構深度合作,研究、借鑑、發展文學代理人制度,實施多層次、個性化的專業資助計劃等方式,實現從業人員對於國際通行的版權貿易模式的逐漸熟悉、接受和學習,也包括多種文化在交流中達成的碰撞、交融和默契。而文學,從特性上來說,正是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充分傳達其精髓的高級藝術形式。

  作者簡介

  黃昱寧,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譯者、作家。譯有《在切瑟爾海灘上》《追日》《甜牙》,著有《一個人的城堡》《假作真時》等。

相關焦點

  • 「與時俱進」怎麼說
    「與時俱進」怎麼說[ 2007-03-30 09:44 ] 「與時俱進」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各種新聞廣播、各種工作報告中我們已經聽的多了,官方的說法叫做 advance with the times。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可不是這個「與時俱進」,而是「跟上時代潮流,不要落伍」。
  • 同頻共振&同頻共振
    很明顯,第一張圖中的鐘擺指針的方向是雜亂無章的,第二章圖的指針方向是一致的,這就是同頻共振的視頻,很不可思議,但的確發生了。實驗者隨意撥動會發聲的鐘擺。根據鐘擺的聲音和擺動可以看出。實驗一開始,所有擺動雜亂無序。但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鐘擺有的正在慢下來,有的正在加速。
  • 為什麼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
    (十八大報告解讀)為什麼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新華網北京11月29日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 把種子埋進別人大腦,等待同頻共振,人和錢就來了
    你有想法,如何快速變現?你有項目,如何快速吸引風投?如何拉小這種維度,翻越維度,就有機會打破這種階級固化。降維打擊也是一種金字塔式的思維模型。塔尖的人,總是掌握最優質的資源和財富。如何實現長維戰略?提高自己的思維認識,與高維度圈層人士高頻共振。因為低維低頻共振的結果就是,能量內耗,沒有認知提升。二是降維。如果對高維認知,心有餘力不足。那就需要回到第一維,第二維修煉,適當地降維才能在升維過程中的連貫性。如何利用維,找到你想要的人和資源?
  • 高校圖書館要與時俱進
    當然,這並不是說高校圖書館已經走向了歷史的墳墓,相反,在中國高等教育進入「雙一流」時代的大背景下,圖書館可以發揮更大的功能,關鍵在於如何提升館員的能力素質以及與時俱進。畢竟,從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沒有與時俱進的設施或者機器就都被淘汰了,高校圖書館也應該在網絡時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數位化空間和服務這是基於兩個趨勢,一個是圖書數位化、數據化的整體大趨勢,這也是越來越多的數字原住民獲取知識的習慣決定的,同時,
  • 同頻共振的那個人,是你一生的貴人
    一切生命的本質都是能量,一切生命運動都是能量在振動,一切振動的能量,在同一磁場中最終會共振同頻。共振就像一個紐帶,將萬物相連。根據量子力學的著名共識:萬物都是振動。我們的想法、意識也是一種振動,因此也會產生共振,並相互影響。
  • 泉州泉港:創新打造「宣講+黨建」同頻共振新模式
    近年來,泉港區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探索「宣講+黨建」同頻共振新模式,打造以「土專家」「土教材」「土辦法」為主要特點的「鄉土味」理論宣講機制,積極搭建連接理論與實踐、政策與群眾的橋梁,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基層生根發芽、入腦入心。
  • 同頻共振,究竟同的是哪個頻?
    都說溝通,要同頻共振,否則雞同鴨講,無論如何講不清,也講不下去的。那麼究竟同的是什麼頻呢?先看看我這次被抗拒的諮詢。某國企領導,近天命年紀,就稱他A先生,因感情問題導致嚴重的焦慮情緒,來做心理諮詢。諮詢結束時,他突然說:張老師,你講的話每句都直戳我痛點, 讓我很有壓迫感。
  • 同頻共振,不同頻會「地震」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同頻」這個詞。比如,兩個人說的東西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時候,就會聽到「我倆不是一個頻道的」。如果兩個人聊天聊得火熱,一見如故「酒逢知己千杯少」。在人際關係中,同頻共振指的是: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
  • 讀懂量子力學的知識,方能夠與時俱進
    對於量子力學,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或者是讀懂這方面的知識,方能夠與時俱進。目前大眾對於量子力學、光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但是量子力學又跟化學相關性比較強,相當於我們是一種假設性的東西。無論是電子也好,還是光子也好,或者是普朗克以及愛因斯坦一樣,他們的理論都是在論述人類一些在歷史上偉大的理論是如何的震撼人心。我們對於他們已經是十分熟悉,並不需要讀懂他們所經歷的事情。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一本全新英文期刊  一本學術期刊能夠在眾多的同類期刊中生存並立足,不僅需要找到合適的生態位,還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與時俱進,以適應全球化背景下學科發展與科技出版國際化的要求。  據了解,《動物學研究》在1980年創刊初期是季刊,到1998年改為雙月刊。早期,《動物學研究》發表的論文以中文為主,夾雜少數幾篇英文。
  • 讓中國夢與世界夢同頻共振相映生輝
    12月18日,第十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辦,來自15個國家的15位作家、翻譯家、出版家獲獎。他們中有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化表達和傳播的外國前政要,有書寫記錄當代中國故事的海外知名作家,也有長期潛心研究中華文化的著名翻譯家,還有致力於促進中外出版合作的國際出版家。他們是「地球村」的文化傳播使者,他們的使命感成就了中國夢與世界夢同頻共振、相映生輝。
  • 提升能量的走向在於達到高頻的同頻,進而共振
    我講到一個話題,所謂修行,特別是引領大家共同修行,其一切的一切都在如何更好地同頻共振,而要達到更好地共振,首先要做到同頻。我對同頻的認知就是,這個同頻應該是往高處走的同頻,需要高能量的修為者帶領大家共修而達到那個高頻的同頻,進而共振,產生驚人的能量快速提升。這個秘密是我們每個共修的修行人必須要懂得的。
  • 與時俱進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
    學習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觀,要深刻體會恩格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發展,從而與時俱進地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學習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觀,要深刻體會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從而自覺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新發展。此次論壇匯集全國各地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和專家學者,重溫恩格斯光輝思想及其在中國傳播運用的歷史進程,交流展示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
  • 《動物學研究》:跨過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新聞—科學網
    一本全新英文期刊 一本學術期刊能夠在眾多的同類期刊中生存並立足,不僅需要尋找到合適的生態位,還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與時俱進,以適應全球化背景下學科發展與科技出版國際化的要求。 據了解,《動物學研究》在1980年創刊初期是季刊,到1998年改為雙月刊。發行早期,《動物學研究》發表的論文以中文為主,夾雜少數幾篇英文。
  • 家校同頻共振 譜寫教育新篇章
    家校同頻共振 譜寫教育新篇章發布時間:2020-11-23來源:常寧一中為了有效開展工作,防止工作的盲目性,常寧一中每年都有一個發展主題,今年是「家校共建年」。為落實《常寧一中家長學校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推動全校家長學校教育工作創新發展,進一步增進家校之間的聯繫,促進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更好地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達到同頻共振育人的目的。11月18、19日晚,學校在大階梯教室分別舉行了高一、高二年級家校共建專題講座。講座由副校長胡繩組織,劉衛東老師、尹露老師分別主講。
  • 有和你同頻共振的朋友是怎樣的體驗?
    同頻共振網上的解釋是多用於思想、意識、行為等方面協同統一。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鳴或走到一起。在生活中和你一起湖吃海喝的人或許有很多,但是和你同頻共振的人卻是屈指可數的,有些人或許根本就沒有能夠跟自己一樣在很多事情上有共鳴的人,一件兩件或許可以,但是共事的多了,起初的那些共鳴看法慢慢的就會消散;而在人際關係中,一般情況下很多關係都是從熱情到漸漸冷卻的,但是一個人遇到一個與他興趣愛好相同、默契十足、一拍即合的人時,這兩個人很快就能成為好朋友。
  • 論找個同頻共振的「她」重要性
    有時會忍不住想,為什麼要找一個與你同頻共振的人?彼此之間有何等的牽連與重要性?答案是肯定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磁場】,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也會源源不斷向外傳遞你的三觀和愛好。當你們擁有相同的磁場,就會同性相吸。三觀一致的人也會自動靠攏。反之,即便認識了數十載,但彼此卻不同頻不共振,那也無法交心。
  • 宇宙最神奇的力量:同頻共振(附視頻)
    宇宙萬物皆為能量,能量共振而同頻!
  • 趙賢文:科學實驗,能量同頻共振
    萬事萬物都有它自身的能量屬性與信息屬性,在同一場裡,能量與信息會相互影響,同頻產生共振作用。 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人是一個個的能量點,人與人之間,點與點之間會相互影響,同頻產生的共振作用也會帶動到其他面。 每一個念都是信息,當發出善心、善念、善願的時候,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