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稀有元素「鋂」發電首獲成功,可為太空探測器提供400年電能

2021-01-21 南京科普

近日,英國科學家利用稀有化學元素鋂進行發電的實驗首次獲得成功。英國航天局稱,這種方法為未來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和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能源供應的新途徑,使用這種供電方式為太空飛行器提供能源,可以支持其執行太空任務長達400年。

 

鋂,原子序數為95號,也就是第三個超鈾元素,是在1944年底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核物理學、化學家西博格和他的同事們--詹姆斯、摩根和吉奧索等人首先發現的。他們用美洲一詞(America)命名這一新元素為americium,元素符號為Am。(圖片來自:人教版高中化學課本)

 

稀有元素鋂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而是鈽衰變的副產品,可以在核反應堆運行過程中產生。由英國國家核實驗室(NNL)領導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萊斯特大學的配合下,通過多年研究,終於在坎布裡亞郡NNL中心實驗室的一個特殊屏蔽區域內,從英國鈽儲備中提取出鋂,並且利用高放射性物質產生的熱量製造出足夠的電流,點亮了一個小燈泡。

這一突破意味著在放射性同位素動力系統中使用鋂的可能性很大。在執行太空任務時,鋂顆粒產生的熱量可用於為進入深空的太空飛行器提供動力,或用於其他能源(如太陽能電池板)不能發揮作用的行星表面。使用這種供電方式,可以使太空圖像和數據傳輸時間大大延長。

 

利用鋂制產生的電流點亮了一個小燈泡

 

NNL業務主管蒂姆·廷斯利指出,鋂以這種方式獲得利用,意味著把一個行業的廢物回收利用,變成另一個行業的重要資源,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萊斯特大學項目負責人理察·安布羅西教授認為,放射性同位素電源是歐洲未來空間探索任務的一項重要技術,因為它們的使用將帶來更有能力的太空飛行器,以及能夠進入遙遠、寒冷、黑暗和不適宜居住環境的探測器。歐洲航天局負責這項工作的負責人基思·史蒂芬森則認為,核能和航天領域的成功合作為歐洲航天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能力。

 

內容整理自:中國科技網

相關焦點

  • 稀有元素「鋂」發電首獲成功 可為未來太空飛行器提供長達400年的電能
    稀有元素「鋂」發電首獲成功 可為未來太空飛行器提供長達400年的電能 來源:IT之家 • 2019-05-08 15:28:04
  • 稀有元素「鋂」發電首獲成功,可為太空探測器提供400年電能
    英國的科學家們近日成功利用鋂元素發電,稀有元素鋂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而是鈽衰變的副產品,可以為未來的太空飛行器提供長達400年的電能。由英國國家核實驗室(NNL)領導的科學家團隊與萊斯特大學合作,從英國的一些鈽庫中提取鋂元素,並利用這種高放射性物質產生的熱量產生足夠的電流來點亮一個小燈泡。NNL位於坎布裡亞郡的中心實驗室的一個特殊屏蔽區域。
  • 稀有元素鋂發電實驗首獲成功
    科技日報倫敦5月6日電 (記者田學科)英國科學家利用稀有化學元素鋂進行發電的實驗首次獲得成功。英國航天局稱,這種方法為未來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和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能源供應的新途徑,使用這種供電方式為太空飛行器提供能源,可以支持其執行太空任務長達400年。
  • 只有廢紙簍大小的微型核電站要上太空,可為太空基地提供電能
    科技日報 圖據國外媒體近日報導,美國宇航局和美國能源部合作開發出一種只有廢紙簍大小的核反應堆,並稱其為「Kilopower」,也就是千瓦級太空反應堆。它能在太空環境中運行,為太空基地提供電能。「美國最近測試的這種千瓦級太空反應堆的重要意義在於,美國在反應堆的小微型化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開闢了核能太空探索的新時代。」
  • 全世界貯存量只有幾十公斤的鋂,卻是生產報警器必不可少的元素!
    已發現鋂有從質量數237到247的13種同位素。最重要的鋂同位素是240Am和243Am,它們都是α放射體,半衰期分別為458a和7370a。(a代表年)鋂是銀白色金屬,熔點1267K,沸點2880K,密度(273K)為13670kg/m。鋂原子的電子構型為〔Rn〕5f 7s。
  • 化學元素——鋂(Am)
    鋂的物理與化學性質鋂是一種超鈾元素,是由中子轟擊鈽元素產生的。符號Am,原子序數95。原子量243,比重11.7,銀白色金屬。為人工獲得的放射性元素,具強放射性,化學性質活潑,是同位素測厚儀和同位素X螢光儀等的放射源。
  • 波能發電裝置獲成功 海浪發電每度成本0.45元
    日前,由遼寧海事局和大連海事大學共同研發的多節漂浮式波能發電裝置進行了首次海上試驗,並取得成功。這一裝置能有效收集波浪能並轉化為電能輸出,且具備低成本、無汙染、節約能源的特點,可緩解全球範圍內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若批量投入使用,發電成本約為0.45元/kWh,低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方式。
  • 美設計人造發電細胞 可為人體移植設備提供動力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成功地設計出了具有非凡發電本領的人造細胞,這些細胞比它們模仿的自然發電細胞更強更有效,有望未來被用來為移植進人體中那些微小的醫療裝置提供動力。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溫差發電材料可幫助太陽能電池板走出低谷,發揮更大用途,但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能導致光伏電池板的沒落。早在半個世紀前,人們已經開始夢想將溫差發電材料與光伏材料結合。1954年,太陽能先鋒瑪麗亞·特爾克斯用一張溫差發電材料吸收太陽熱量,並成功將熱能轉化為電能。材料一面的熱能釋放出的電子流向溫度較低的一面,導致溫度高的一面帶正電,溫度較低的一面帶負電。
  • 九種人工合成元素:鉲一克價值10億美金
    元素周期表前26種元素,從氫到鐵都是在恆星內部核聚變過程形成的,而從27號元素鈷起自然存在的元素都是由於超新星爆炸形成的。而還有一些元素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人工合成的。人工合成元素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科學家可能需要十餘年的實驗、檢測,只能得到一剎那成功的喜悅,因為有的人工合成元素只能存在很短的時間。以下是誕生於實驗室的9大人工合成元素。
  • 絕緣橡膠可發電 結合震動源為電能
    感謝奧創智能網的投遞橡膠雖可絕緣,但新的軟性橡膠片竟可發電,運用在各種穿戴式設備上。
  • 太空發電送到地球,人類最早的「戴森球」或將由我國來打造
    很多科學家認為,將來可以在太空中利用太陽能發電,不但可以用它滿足太空中的科研、生產和生活需求,還將電能運送到地球上,而這一設想就很接近弗裡曼·戴森提出的「戴森球」能源利用設想了。,而且在太空發電技術與地空能量傳輸研究方面領先全球,將來很可能建成首個真正的太空發電站。
  • 「太空之花」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 照亮地球
    「太空之花」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 照亮地球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茫茫的太空中,幾年之後很可能將盛開一朵朵「太空之花」。它們就像是太空中的向日葵,始終迎著灼熱的太陽,收集著來自太陽的光和熱。這些「太空之花」並非奇異的外星生物,而是美國研究人員正在研製的新型衛星,它們可將收集來的太陽能輸送到地球上為人們照亮。
  • WiFi可提供電能,那反過來行嗎
    近日,外媒報導了一項重大突破——科學家將WiFi信號轉化為電能。通俗點說,就是通過WiFi發電。這意味著,未來或許會出現無電池手機、無電池筆記本電腦……沒電了,連上WiFi即可充電使用。  此次技術突破,有賴於新研發出的「矽整流二極體天線」。它能為沒有電池的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等提供電能。
  • 科學家從核燃料廢料中分離和提煉出鋂和鋦
    他們在研製快中子反應堆項目時成功地從核燃料廢料中分離和提煉出鋂和鋦。在核燃料反應堆的使用過程中,次錒系元素(放射性物質)——鋂、鋦和錼會不斷累積。次錒系元素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並含有必須保存千年的混合物。目前尚無重複使用它們的可能性。科學家建議從輻射核燃料中分離出這些物質以便能夠再次作為燃料使用。與此同時,核廢料分離後的剩餘物質放射性很低。
  • 技經觀察|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