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心腦血管疾病18個
來,伸出手,(隔著衣服和身軀)摸摸自己的小心臟,最近你關愛它了嗎?
回想奇點糕還是塊小糕的時候,總覺得心臟病啥的是老頭老太太們的專利,沒想到等奇點糕長大成熟了,打工人賣命制也成熟了,時不時冒出的加班人命喪工位新聞,總讓奇點糕忍不住規划起「護心行動」。
戒菸戒酒,運動減肥,均衡飲食,早睡早起……還有啥,整點保健品?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既往的大數據研究發現,多攝入抗氧化物質,比如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之類,與冠心病風險較低存在相關性,可近期發表在JACC上的一項研究,卻通過對近77萬人數據的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發現,其實冠心病的發生與膳食抗氧化物質的攝入沒有因果關係![1]
難怪那麼多抗氧化劑預防冠心病的臨床試驗都沒成功啊!
抗氧化和冠心病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懸而未決。認為抗氧化可能對預防冠心病有益處,一方面氧化應激可以促進大分子損傷和內皮功能障礙;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吞噬了大量脂肪的巨噬細胞形成的泡沫細胞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之一,而有研究顯示,巨噬細胞比起普通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更喜歡經過氧化的LDL。這就給了抗氧化預防相關疾病的理論基礎。
其實這事兒一度看起來非常靠譜,許多前瞻性研究和回顧性研究數據都顯示,參與者血液中的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等的水平較高與冠心病發病率較低之間存在相關性;同樣,膳食攝入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也與低冠心病風險有關。
但是當研究們真的設計了相關的臨床研究,卻並沒能發現抗氧化劑和冠心病的因果益處。
為啥?到底為啥?
是選的抗氧劑種類不對?劑量不夠?使用時間不夠長?分析方法有問題?
還是,抗氧化成份其實和冠心病壓根兒沒啥關係?
觀察性研究的弱點就在於,相關不等於因果,反向因果關係其實也很常見。想要確認因果,其中的一種分析方法就是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分析單一變量總是很難的,因為變量們總是互相糾纏不清,咱們讀者也很容易說出例子,就比如上文提及的那些在隊列中飲食健康的人們,他們非常有可能也更愛運動、生活習慣更健康、更不可能肥胖或三高——這些全都是冠心病的相關因素。
此時就要感謝基因研究了,用變量相關的風險基因來作為替代的分析工具,就可以排除掉那些混雜因素了,畢竟基因分布是隨機的,這可以說是天然的隨機對照了。
這項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三個大型隊列研究:CARDIoGRAMplusCAD聯合(60801病例,123504對照),英國生物銀行(25306病例,462011對照),FinnGen研究(7123病例,89376對照)。總計768121名參與者。
簡單扼要說結論,膳食中的抗氧化物質與冠心病發病無明顯因果關係!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分別分析了抗氧化物質本身和循環中的抗氧化物質代謝物與冠心病之間的因果關係,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等。然而這些抗氧化物無論是在單個隊列中,還是在三個隊列的薈萃分析中,都和冠心病無關,比值比(OR)非常非常接近1。
不過,同期配發的評論中[2],其他學者認為,這項研究並不是否定了氧化應激在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是否存在一種未知的抗氧化物質,能夠通過改變脂蛋白修飾來幹預發病,從而獲得臨床益處。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735109720377937?dgcid=author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735109720377925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