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在這個崗位五年,她在工作時既不投入也沒有精力,工作對她來說,就是無聊的折磨,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背著同樣的臺詞。她看著時鐘,拿著每月的薪水。周末總是遲遲不來,又轉瞬就過去。2020年,是職場變化較大的一年,職場環境變難、工作壓力增加都是造成職場人累、難的關鍵因素。在大環境下,公司將大規模開發線上產品,小果又感到很緊張,覺得自己難以適應,很有可能被裁掉,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又沒有在工作中得到成長,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樣的場景你是否熟悉呢?我們往往對日常的工作感到無聊,是因為我們忘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在職場中獲得成長。忘記了成長,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覺得自己不需要精進技能了,不需要努力了,有時候環境改變了,我們看不到,當火燒眉頭時往往又束手無策。
在面對大環境的變動時,人們也普遍越來越急躁,感覺心跳加速,疲於奔命。但是,越是變動的環境,我們就越需要思考,什麼是不變的。抓住那不變的點,我們就能夠不被物轉星移的外在世界所影響,以「不變」應「萬變」。
01自信力:在謀求轉型之前,學會挖掘自信的自己
在《賣房子的女人》這部日劇裡,女主萬智和中介公司的課長想把一棟大樓賣出去,但是總公司不同意,總公司老闆打電話給他們要求他們馬上停止售賣,否則他們都會被開除。但是萬智卻堅持售賣,她說她去任何一家房地產公司賣房子都可以,她不會完全聽從公司的安排,她只會對顧客負責。同樣是銷售員的課長卻是完全不同的心態,其實他的銷售能力也很不錯,但他非常害怕離開公司。但在最後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說:「直到遇見你,我也認為自己無論到哪裡都能夠工作下去」。自信會傳染,缺乏自信也會。
我們是否相信自己具有無中生有的能力呢?我們是否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出財富,這個才是最關鍵的。
小川叔在《中年職場轉型,你要如何發光》裡,提到的一種方法是:做成功感受聯動。簡單的說,如果你現在的面對的新工作,讓你找不到成就感,那你就要做點別的,讓自己保留這份成就感,然後把成就感平移到這個新領域裡來,從而產生一種【做這件事我都能成,那我做那件事應該也可以】的心理錯覺。
很多人以為:等我擁有了能力,擁有了金錢之後,我就擁有了自信。我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等到我擁有足夠的金錢之後,我就快樂了」「如果我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那就好了」。「如果我再漂亮一點,我就有自信了。」但是結果往往不是這樣,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錢不夠多,覺得自己的學歷不夠好,覺得自己不夠美。
並不是說你有了一切才有自信,而是你有了自信,你才有了一切。
02適應力:意外劇變時代來臨,你需要的環境適應力
長頸鹿的脖子,蛇的冬眠,竹節蟲的形態像樹枝,駱駝的身體都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大自然就是優勝劣汰,這就是生存法則。
人類,作為大自然最聰明的物種,在生物鏈的頂端,生活中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的舒適環境裡,有時候我們會選擇去改變環境,而忘記了如何去適應環境。
如果自己的節奏沒有調整好,一味求快,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分身乏術,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人際關係也會斷裂。
但是,我們在學會適應環境,享受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適應。在文章開頭,小果在單位五年,只是做著重複的工作,她並沒有精進自己的能力,只是抱怨生活,抱怨工作,這是適應嗎?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在現代社會日新月
異的職場生態下,持續學習是保持競爭力和適應力的唯一方法。」在當下,持續學習不僅意味著不斷學習新的東西,還要求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及自己的行為方式。有一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職場就是一個檢驗場。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很多都要重新開始學習,一切都讓人措手不及。有快速學習應用能力,有「空杯心態」,才能一路過關斬將。
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生活著一種古老的蕨類,據估計,在完全缺水的條件下,它可以存活100年。它看起來是一段灰色、乾枯的、抱成一團的毫無生命的枯枝,其實,它沒有死,只是在沉睡、在等待。當雨季來臨,它吸足水分,立即舒張開來,這種蕨類已經生存了2.8-3.4億年,曾是地球上最高的樹種之一。為適應氣候,復甦蕨由高大樹木變成一株灌木。
適應是保持自己的生命力,適應是不懼打擊、不畏艱難、不言放棄,適應是在變局中持續成長,適應是身體高速轉動,內在卻能靜定不動。適應不是妥協,適應是另外一種奮鬥。
03學習力:新時代的生存法則,學習力讓你如虎添翼
小樂大學的專業是會計,進入職場後她理所當然地從事了會計工作。但她不知為何一直都不開心,因為她的內心總覺得她不喜歡這份工作,總是出差錯。她的媽媽也一直打擊她,她的老公也從來不會說好聽的話,他們經常對她說的話就是:「你真的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她的內心非常低迷。
大家都說要做一行愛一行,她也試著努力去做好,但是她做得非常辛苦,難道是自己能力不行嗎?難道人生就真的沒有選擇了嗎?
她其實一直很喜歡心理學,但是她不確定自己能做這一行。她一直追問自己:你是誰?你真的喜歡心理學嗎?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後來她慢慢沉澱, 聚焦自己的興趣領域,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邊界,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藉助平臺,在心理學領域深耕。同時,她也具備複利思維,很多人學東西都是默默地學習,害怕讓別人知道,害怕分享。但她沒有,她學以致用,突破她之前低自信,低價值感的制約,以超強的行動力去突破自己的框架。她在很多平臺分享她的收穫和轉變,為他人賦能,也帶給她新的使命和動力。
她現在40歲了,依舊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把自己喜歡的事,拿來當飯吃。無論在哪一個生命階段,都能夠從工作中去不斷認識自己,努力找到自己喜愛並擅長的事情。
工作如同溫水煮青蛙,怎麼辦?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積極應變。變化是讓人不舒服的,但變化也激發起我們內心的防禦和抗拒。在這樣的時刻,提醒我們在心理上保持一種好奇,把變化當作一個新朋友,去認識,去學習,去接受,甚至去愛。
把困難當成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每一次的突破,都會是信心的積累。
你需要的不是offer與頭銜,而是風格與專業。即使有一天你沒有工作了,別人仍然認可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