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發現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世紀初已有大量研究證明:微生物之間存在拮抗作用,並證實這種現象及其作用是由會擴散的抗生素物質所引起的。在1929年,Fleming從真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了青黴素,揭開了抗生素飛速發展的序幕。在之後的70多年裡,人類根據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改變細菌胞膜通透性、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影響細菌核酸、葉酸代謝的原理,研發生產抗生素,各類抗生素紛紛產生並不斷更新換代。
隨著抗生素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人們逐漸發現和認識到其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或大量的使用導致大多數正常菌群被殺死或者抑制,進而導致菌群紊亂及二次感染的發生;此外,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是抗生素臨床應用的一大難點,雖然目前應用於臨床的抗生素已不下200種,而且仍以平均每年10種以上的速度在增長,但是抗生素的研究與開發速度卻遠遠跟不上細菌的耐藥速度。
眾所周知,正常情況下抗生素是由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分泌的,然而,德國蒂賓根大學的研究者們打破了這一常規認知。
德國蒂賓根大學的Andreas Peschel研究團隊和Bernhard Krismer研究團隊通過對90名志願者的鼻腔細菌樣本分析發現,這些樣本中存在一種叫做「Staphylococcuslugdunensis」的細菌,而這一種細菌能夠表達分泌一類環肽類抗生素——lugdunin。進一步研究發現:lugdunin對於革蘭氏陽性菌具有廣譜的抗性,包括difficult-to-treat 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glycopeptideintermediate resistant S. aureus and 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us isolates等難治性致病菌。在這一研究基礎上,該實驗組通過進一步的動物實驗發現,該抗生素能夠殺傷「MRSA」(一種已知的寄生於小鼠體內的超級細菌)。這充分說明這種抗生素能夠有效的應用於臨床,儘管在這之前好有很長的路要走。
Lugdunin的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他打破了現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越來越嚴重的抗生素困境,為新型抗生素的研發指明了方向;其次,Lugdunin的發現打破了人們的固有思維,拓展了研究者的視野,讓更多是研究組能夠從人類共生菌群的角度出發,探索更多的高效的新型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