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岙山頭,兩颱風力發電機組傲然聳立;北部海域,海洋工程浮式試驗平臺和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錨泊運行;外海實試基地,遙感觀測系統不停刷新著周圍海域的衛星監測數據;海底觀測網絡試驗場,各類傳感器時刻緊盯著海面下的海流動態……一個科技引領、創新推動、文化集聚的海洋科技示範島,正嶄露頭角。
自2011年3月啟動建設至今,浙江大學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首期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從11月14日召開的摘箬山島科研項目研討會上獲悉,第一期建設的10餘個項目,6個項目已經投入運行,其餘項目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投入使用。
在摘箬山北岙的海底觀測網絡是摘箬山科技示範島第一個實施上島工作的項目。2013年8月,浙大海洋學院陳鷹教授、徐文教授和機械工程學院楊燦軍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進行了海底觀測網絡一期布放。現在,在岸基站就能實時接收到從海底傳回的觀測數據。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楊燦軍和陳鷹、李德駿等教授,分別承擔了「深海組網接駁技術」等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申請並獲批了海洋工程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海洋觀測-成像浙江省重點實驗室。
建立在浙大外海實試基地實驗樓的海洋遙感觀測系統也在2014年年初投入運行。該項目主要為在摘箬島上建立海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接收海洋遙感衛星數據,對摘箬山周圍海域及整個浙江海域進行衛星監測,獲得長時間、大範圍、近實時和近同步監測資料,為海洋監測提供技術支撐。據浙大地球科學系鄒樂君教授介紹,利用摘箬島上海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接收的衛星數據和團隊研發的遙感反演算法,項目組於2014年6月中標了國家十二五能源專項——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的部分內容。
經過陸地試驗、近岸試驗、錨地發電運行三個階段的試驗,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實現了海上試驗正常發電。在摘箬山北岙與小摘箬山之間的海域,平臺已經連續穩定試驗運行了3個多月,每天發電量100~300kWh,總發電量超過14000kWh。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李偉教授介紹,設備採用了課題組最新研製的60kW半直驅海流能發電機組,它的葉輪設計捕獲效率45%,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現在,機組已經成為國內累計發電量最大的海洋能發電裝備和國內唯一得到中國船級社試驗見證的海洋能發電裝備。
浙大電氣工程學院韋巍教授課題組聯合科研院所攻關的上島項目「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研究」,也是國家「863」計劃先進能源領域首批「十二五」主題項目之一。現在,除了2臺850KW風力發電機組已經安裝在東岙山頭,1MW 儲能裝備也已落戶外海實試基地實驗樓,1.5MW併網變流裝置已經完成接線安裝工作,通往北岙海流能的高壓電纜與變電裝置已經布置到位。整個系統的調試將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屆時,島上各項目的負荷將能實現就地取電。
錨泊在小摘箬山北側海域的「華家池」號海洋工程浮式試驗平臺,是國內首艘浮式海洋試驗平臺。自2013年12月通過ZC檢驗局質量檢驗投入使用以來,平臺先後完成了包括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錨地的摘箬山島北側海底地質勘探,平臺工作狀態下的運動監測試驗等工作。浙大建築工程學院教授白勇介紹,課題組還與浙大控制系合作搭建了「華家池」號海上平臺監測網絡,通過安置於海上平臺的入侵監測節點,遠程探測入侵行為的發生,確保平臺的安全運行……
實地考察和聽取各平臺項目實施情況匯報後,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吳朝暉表示,摘箬山海洋科技島的建設和上島項目的實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希望相關學院、學科和學校各職能部門齊心協力,圍繞高水平建設國家級、綜合性科技示範海島的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機制,共同加快推進科技島建設步伐,為涉海學科和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