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取得階段性成果

2020-11-28 騰訊網

東岙山頭,兩颱風力發電機組傲然聳立;北部海域,海洋工程浮式試驗平臺和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錨泊運行;外海實試基地,遙感觀測系統不停刷新著周圍海域的衛星監測數據;海底觀測網絡試驗場,各類傳感器時刻緊盯著海面下的海流動態……一個科技引領、創新推動、文化集聚的海洋科技示範島,正嶄露頭角。

自2011年3月啟動建設至今,浙江大學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首期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從11月14日召開的摘箬山島科研項目研討會上獲悉,第一期建設的10餘個項目,6個項目已經投入運行,其餘項目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投入使用。

在摘箬山北岙的海底觀測網絡是摘箬山科技示範島第一個實施上島工作的項目。2013年8月,浙大海洋學院陳鷹教授、徐文教授和機械工程學院楊燦軍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進行了海底觀測網絡一期布放。現在,在岸基站就能實時接收到從海底傳回的觀測數據。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楊燦軍和陳鷹、李德駿等教授,分別承擔了「深海組網接駁技術」等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申請並獲批了海洋工程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海洋觀測-成像浙江省重點實驗室。

建立在浙大外海實試基地實驗樓的海洋遙感觀測系統也在2014年年初投入運行。該項目主要為在摘箬島上建立海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接收海洋遙感衛星數據,對摘箬山周圍海域及整個浙江海域進行衛星監測,獲得長時間、大範圍、近實時和近同步監測資料,為海洋監測提供技術支撐。據浙大地球科學系鄒樂君教授介紹,利用摘箬島上海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接收的衛星數據和團隊研發的遙感反演算法,項目組於2014年6月中標了國家十二五能源專項——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探的部分內容。

經過陸地試驗、近岸試驗、錨地發電運行三個階段的試驗,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實現了海上試驗正常發電。在摘箬山北岙與小摘箬山之間的海域,平臺已經連續穩定試驗運行了3個多月,每天發電量100~300kWh,總發電量超過14000kWh。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李偉教授介紹,設備採用了課題組最新研製的60kW半直驅海流能發電機組,它的葉輪設計捕獲效率45%,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現在,機組已經成為國內累計發電量最大的海洋能發電裝備和國內唯一得到中國船級社試驗見證的海洋能發電裝備。

浙大電氣工程學院韋巍教授課題組聯合科研院所攻關的上島項目「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研究」,也是國家「863」計劃先進能源領域首批「十二五」主題項目之一。現在,除了2臺850KW風力發電機組已經安裝在東岙山頭,1MW 儲能裝備也已落戶外海實試基地實驗樓,1.5MW併網變流裝置已經完成接線安裝工作,通往北岙海流能的高壓電纜與變電裝置已經布置到位。整個系統的調試將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屆時,島上各項目的負荷將能實現就地取電。

錨泊在小摘箬山北側海域的「華家池」號海洋工程浮式試驗平臺,是國內首艘浮式海洋試驗平臺。自2013年12月通過ZC檢驗局質量檢驗投入使用以來,平臺先後完成了包括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錨地的摘箬山島北側海底地質勘探,平臺工作狀態下的運動監測試驗等工作。浙大建築工程學院教授白勇介紹,課題組還與浙大控制系合作搭建了「華家池」號海上平臺監測網絡,通過安置於海上平臺的入侵監測節點,遠程探測入侵行為的發生,確保平臺的安全運行……

實地考察和聽取各平臺項目實施情況匯報後,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吳朝暉表示,摘箬山海洋科技島的建設和上島項目的實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希望相關學院、學科和學校各職能部門齊心協力,圍繞高水平建設國家級、綜合性科技示範海島的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機制,共同加快推進科技島建設步伐,為涉海學科和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創新記
    一個月來,在浙江大學原創大長徑比半直驅水平軸120kW比例樣機基礎上,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300kW電氣變槳機組,在舟山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浙大海流能發電試驗基地實海況發電成功,實現270度變槳和併網運行!
  • 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承擔的一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課題——「漂浮直驅式波浪能利用技術研究」近日通過科技部驗收,標誌著這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隨著新能源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海洋能發電技術以其獨特優勢和戰略地位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世界各主要海洋國家目前普遍重視對海洋的開發利用。
  • 新聞 | 中國科協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在浙大舟山校區召開
    10月8日-10月10日,第392次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暨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女科技作者協會和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承辦,以「從陸地到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中的她力量」為主題,圍繞國家需求,抓住「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這一事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學科前沿,為相關領域的青年女科學家搭建交流、研討與合作的平臺。
  • 關於海洋科技發展的階段性思考
    國內海洋科技的重要進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國家海洋重大專項、國家海洋領域的「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海洋公益專項計劃」等國家項目相繼啟動,在海洋各個專業領域推出了一大批創新性科研成果。
  • 浙江省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浙江省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2008年度我省獲國家科技獎和省科技獎情況綜述  2008年,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明顯提升,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省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再創佳績,共有2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 新聞 | 海洋學院助力央視新聞「奮鬥者」號萬米級海試直播
    海洋學院師生受邀參與節目直播活動,利用學院高水平的實驗設施和條件,與央視記者一道,精心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同步模擬實驗和科普講解等,助力直播節目順利完成。當天上午10時30分許,在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海上公共試驗場航行的浙江大學「紫金港」號教學實習船上,央視記者與海洋學院博士生曲夢傑、張培豪和實驗師朱賢輝等,開始了為期1個多小時的舟山直播連線。
  • 「北鬥應用示範島」項目在湄洲島啟動
    臺海網11月4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10月31日,「北鬥應用示範島」項目在湄洲島正式啟動,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國首個省級示範應用正式落地。莆田將以湄洲島建設「北鬥應用示範島」項目為契機,打造國家衛星應用創新資源匯聚地、北鬥衛星應用產業示範區,為全省乃至全國行業發展樹立標杆,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深秋的湄洲島美不勝收。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抗疫保收 雙百會戰】中國化學各項目取得會戰階段性成果(六)
    【抗疫保收 雙百會戰】中國化學各項目取得會戰階段性成果(六) 2020-12-01 2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3D列印取得階段性成果
    目前,位於示範區晉中開發區的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與省城口腔醫療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在3D設計模型轉化為現實產品方面取得了突破。記者了解到,山西增材製造研究院在牙科3D列印方面取得的成績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研究院自2016年12月掛牌運行以來,已在教育、醫療、工業、文創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國內3D列印行業佔有重要地位。
  • 637千瓦,浙大自主研發的海流能發電機組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
    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大海蘊藏的清潔環保、永續不竭的能源就這樣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海島之上。
  • 中國工程院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公布,5位浙大教授上榜
    在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中,浙大教授佔據5個名額。以下是入選的浙大教授名單:童水光 浙大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候選人之一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瞄準學術前沿,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大工程和國防軍工需求,創建高壓過程裝備與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際氫能協會規範標準分會、浙江省過程裝備與安全重點科技創新團隊。任其龍 浙大化學工程專業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候選人之一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國內單機功率最大海流發電裝備——浙大650千瓦機組在舟山「復工發電」啦!
    在舟山市摘箬山島海域,浙大海洋能試驗電站,幾座通體火紅色的發電機組十分醒目地高聳在海面之上。海潮湧動,推動水中的葉輪,帶動發電機運轉。大海蘊藏的清潔環保、永續不竭的能源就這樣源源不斷地被輸送到海島之上。「在前期研製的30千瓦、60千瓦和120千瓦系列化裝備基礎上,我們研製的650千瓦大長徑比高效水平軸海流能發電機組是目前國內單機發電功率最大的海流發電裝備。」
  • 6年間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已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2014-2019年,上海每年均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6年60項重大進展,上海牽頭或參與12項。」在上海市政協近日組織開展的「本市加強自主創新,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情況」委員年末專題視察活動中,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介紹,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本市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攻堅克難,成效初顯。
  • 【抗疫保收 雙百會戰】中國化學各項目取得會戰階段性成果(五)
    【抗疫保收 雙百會戰】中國化學各項目取得會戰階段性成果(五) 2020-11-29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先進半導體研究院首個碳化矽單晶出爐
    近日,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先進半導體研究院首爐碳化矽單晶成功「出爐」,這是研究院的半導體材料研究室在科創中心首席科學家楊德仁院士指導下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這標誌著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準備,科創中心在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研究方面已經正式進入快車道。
  • 東旭集團已在UTG超薄柔性蓋板玻璃研發上取得階段性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東旭集團作為中國液晶玻璃基板龍頭製造商和全球顯示材料領軍企業,已經開始在5G和柔性顯示等新領域加大研發投入、進行技術布局,目前取得了多項成果。東旭集團2019債券年報顯示,2019年集團研發費用12.09億元,同比增長26.99%;無形資產34.26億元,同比增長124.51%。
  • 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先進半導體研究院首個碳化矽單晶誕生
    近日,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先進半導體研究院首爐碳化矽單晶成功「出爐」,這是研究院的半導體材料研究室在科創中心首席科學家楊德仁院士指導下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這標誌著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準備,科創中心在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研究方面已經正式進入快車道
  • 生態環境部部長: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將正式...
    對此李幹傑部長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從2017年9月份正式展開,到目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預期到今年年底全部結束,將正式向社會發布項目研究結果。生態環境部部長 李幹傑: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是前年正式設立的,相關工作是從前年9月份正式展開,截止到目前,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預期是到今年年底全部結束。
  • 特種機器人、石墨烯空調……浙大在山東玩起了「黑科技」
    特別是隨著該院石墨烯實驗室的新技術成果將被運用到空調生產中,屆時石墨烯空調主機體積將縮小到現在的一半。  此外,該院石墨烯實驗室的一系列成果也被大量應用。目前,他們正在研究一款石墨烯空調。據了解,空調應用石墨烯材料後,空調主機可縮小為現在的一半。  浙大山東工研院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也讓採訪團記者感觸頗深。特別是在聽到浙大工研院特種機器人已進入批量生產環節後,中國網記者郭蕊說,這充分證明了浙大與棗莊市這種產學研相結合是十分成功的,值得其他地區和高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