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正常」行為和「異常」行為是心理學的基本任務。
對異常行為的界定在決定一個人是否被診斷為精神病中起關鍵作用,並且診斷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病人接受的治療。然而,區分正常與異常的界限並不像你所認為的那麼清晰。
1973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羅森漢恩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這項實驗被認為是對精神病患鑑定標準的重要批判。
羅森漢恩招募了8個人來做假病人。8個假病人由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學家、1名兒科醫生、1名精神病學家、1名畫家、1名家庭主婦組成。
他們要完成的任務是把自己送進12所精神病院。
到了醫院後,所有假病人都說相同的指導語,他們認為自己出現了幻聽,經常聽到「轟」和「砰」等聲音,除了這個症狀外,所有提供給醫院的信息都是真實的。
結果,除一人外,其餘被試均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一旦進入醫院 ,所有被試不再表現任何症狀,行為完全正常。被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夠被釋放,直到醫務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恢復正常才能出院。在這段時間,被試會把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
最初,被試們試圖隱藏記錄的行為,後來他們發現這種隱藏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記錄行為」本身被認為是他們精神病的另外一個症狀。
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假病人被任何一個醫務人員識破 。
有趣的是,當精神病醫院的醫生、護士沒能鑑別出假病人時,其他的真病人卻不那麼容易被欺騙。
在3個假病人所在的醫院,118個真病人中的35個對被試表示懷疑,他們懷疑被試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你不是瘋子!你是記者或編輯,你們是來檢查醫院的!」
羅森漢恩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在精神衛生機構中正常人不能與真正的精神病人區別開來。
事實上,精神病學專業人員具有一種刻板印象,傾向於忽略病人的個性化特徵,並直接給病人貼上精神病學的診斷標籤,在病人被貼上如「精神分裂症」的標籤後,醫務人員對其所有行為都歸因於標籤,因此,對被試的記錄行為缺乏關注和懷疑,只把它當成精神病標籤的另一個行為的證據。
並且,醫務人員傾向於忽略影響病人的環境因素。對於假病人所提供的完全真實且正常的個人歷史,他們給出完全精神病學的解釋。
他的研究發表後,震動了精神病學專業領域,這個研究說明了兩個關鍵因素 :
第一、在精神病機構中正常人並不能與精神病人區別開;
第二、揭示了診斷標籤的危險性,一個人一旦被貼上精神病學意義的標籤,這個標籤將掩蓋這個人所有的其它特徵,所有行為和人格特徵都會被歸因於標籤障礙。
之後,羅森漢恩通知精神病院的醫務人員,在未來的三個月內,會有一些假病人將試圖進入他們的醫院。結果三個月之後,193人被確認是假病人,然而羅森漢恩在這三個月內竟然沒有派任何假病人去醫院!
「這個實驗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羅森漢恩說,「讓任何一個診斷過程本身 出現這麼多錯誤時,它當然不會是一個讓人放心的診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