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讀博期間被開除過三次,被導師認為不適合讀博,如今斬獲科學探索獎

2020-12-02 騰訊網

誰能想到,臺上這位每年全國僅50位的「科學探索獎」獲得者王鑽開,在讀博期間被開除過三次?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的頒獎典禮在京舉行。該獎項由馬化騰聯合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旨在鼓勵青年學者研究基礎科學及前沿技術。今年,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提名,更有800多名「兩院院士」參與評審。上千名候選人中,僅有50人獲得最終榮譽及300萬獎金。香港城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工學院副院長王鑽開是其中之一。

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現場

「沒有任何心情」,舞臺熠熠生輝,王鑽開奪獎那刻卻異常平靜。十六年前,當他被第二任博士導師開除、在凌晨四點孤身從波士頓大學狼狽走回家、內心無數次哀嘆命運的不公時,他只期望有個博士學位,而如今,他是國際仿生工程學會「傑出青年獎」的獲得者,連續兩年榮獲城大校長嘉許獎,是世界文化理事會嘉許的九位年輕優秀研究員之一,他的研究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或是發表在最權威的科學雜誌《自然》上,被國內外多家媒體寄予「應對未來全人類能源危機」的眾望。

王鑽開的文章發布在了頂刊Nature上

王鑽開辦公室的架子上放滿獎牌

那段「讀博期間三次被開除」的經歷,以15860字的回憶錄以及48338字的自傳體小說的形式,安靜地躺在他的朋友圈裡。那些文字中,有這位科學家嚴謹理性的另一面。比如,他的敏銳,十幾年過去了,他還清晰記得次次被開除的日期、時間、心情、天氣;他的「唯心」,走投無路時,他會靠求助神婆來重獲平靜;他的感性,「恨」「愛」「痛」「絕望」「殘忍」等詞在文中反覆出現;他的勇敢,不是每個人都敢直面失意過往,還敢將其公開袒露。

那都不是這個故事最動人之處。這個故事裡最抓人的,是一個人該如何與接二連三的失敗相處?一個身陷囹圄之人要如何縱身一躍掙脫泥潭?一個被逼入絕境的人要靠著怎樣的毅力才能將萬分之一的可能變成現實?

你一定能從他的故事中,得到啟發。

一年內被開除兩次

第一次被開除是很突然的。

那時王鑽開來美國不過三月,認為波士頓的一眾名校中,自身就讀的波士頓大學不算太起眼,萌生了轉學的心思;眼高手低,學業也難讓導師滿意。某天,導師叫他進辦公室,告訴他,他可以轉學到一個更適合他的地方。

他懵了—— 「那種心情,像是你不喜歡的對象突然先向你提分手一樣」。

他好不容易才出國,不想被遣送回去,慌張不已。正好此時,學校新來了一位年輕女導師,要招聘博士生。他趕緊找到她,面談,成了她第一位博士生,留了下來。

那是危機關頭中最安全的選擇,但也是最將就的選擇。

女導師的研究方向是機械,而他一直認為微電子比機械更能代表先進科學的方向。為了擺脫本科的機械專業,他曾拼命考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微電子方向的研究生,如今又要轉回機械,他著實抗拒。

心中委屈,行為也扭曲。他選了大量射頻電路、集成電路等和機械完全無關的課程;又脫離導師自己搗鼓課題,奈何動手實驗能力太差,沒什麼進展;還終日埋怨學校實驗室簡陋、設備不齊全,幾個月下來,學習成果為零。

2004年4月底,女導師找他談話,告訴他基於他目前表現,不管期末考試結果如何,這門課只能得D。在美國,只要有一門D,不管有多少A,都得退學。果然,幾天後他就收到了導師的郵件通知——

他又一次被開除了。

更糟糕的是,此時美國高校的博士申請早已截止;哪怕沒有截止,這個明晃晃的D,也幾乎掐滅了他入讀任何一所學校的可能,他或將徹底失去謀生的獎學金以及留美的籤證。

他絕望了。無數次,他問自己,路在何方?

連夜發上百封郵件

路只能在腳下。

他告訴自己,哪怕是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也不能放過。

他先是給女導師寫了封長信,祈求機會。在信中他寫道,「作為美國長大的才俊,您永遠體驗不到一個中國學子從小到大過關斬將的艱辛,體會不到考託福和GRE以及申請學校的心酸,體驗不到拿到美國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幸福,體會不到等待籤證的煎熬,體會不到於此刻返回中國的絕望,體會不到她的決定給一位青年的毀滅性打擊 」。

信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音。

他內心對這位女導師充滿了恨,「恨她的殘忍,恨她的無情,恨她的D讓我在美國難以生存。」

沒過兩天,系主任來了信,通知他第二天一早與院長見面,討論未來去向。

他知道,一切都結束了。

當晚,他抱著求救的心態,向世界各地的教授發了上百份郵件詢問是否還有博士生入學機會,香港、日本、加拿大、美國甚至上海讀研時的學校他一個都不放過,直到凌晨四點才離開學校。波士頓的綠線地鐵早已停運,他一路步行回家,欲哭無淚,控訴命運的不公,哀嘆人生的狼狽。

懵懵懂懂睡了幾個小時,第二天醒來,他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郵箱——居然真的有回信!倫斯勒理工學院(RPI)一位機械系教授Nikhil Koratkar回覆說,如果他通過面試,就能被錄取。

他激動得跳了起來。

13天後,他來到了倫斯勒理工學院所在的紐約特洛伊。半個小時的面試,Nikhil Koratkar教授對他很滿意,當場寫了推薦信,讓他申請2004年秋季的博士。

萬喜之中,他提交了申請。

第三次被開除

希望很快再次破滅。

兩周後,他收到了新學校郵件,提醒他補交波士頓大學的成績單。

他的D終究出場了。

他當即給Nikhil Koratkar教授寫信解釋D的由來。

他順利入了學,但來校後他發現,導師對他極其冷淡。多年之後他才知道,導師將他得D一事告訴了夫人,夫人堅決反對招收他,導師也只是看在推薦信已交的面上,才將他錄取。

連續兩次被開除,他變得極為敏感。他捕捉導師的每一個眼神,在腦海裡回想導師說過的每一句話,導師態度稍不友好,他就疑心會被開除。他愈發畏縮,導師愈發冷淡,又因他英語不好兩人溝通困難、研究課題毫無進展,一個下午,導師叫他進辦公室,忍無可忍地說,「王鑽開,我覺得你不太適合讀博士,如果你沒通過資格考試,半年後轉碩士走人。如果通過,我也未必留你」。

他又一次被開除了。

從辦公室出來,他一個人躺在樓梯上,摸著冷冷的石頭臺階,仰天問道,「上天啊,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何接連失敗?為何你要這樣對我?」

他強忍悲傷,回家後偷偷申請了幾個學校,全心準備資格考試。

資格考試通過了,但他還是恐慌——他手頭沒有研究課題。原本給他的課題被交了另一位韓國同學;導師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納米複合材料,也非他的興趣所在。

徘徊之中,他從山東大學的千人慈立傑教授那得到了一些碳納米管樣品。他本能地將一滴水放在碳納米表面上,加了兩伏的電壓,液滴完全鋪開而浸潤到碳納米管裡,而他把反向電極加到100伏時,居然沒有什麼變化。

他將這一反常現象告訴了導師。

導師興奮了,"Very exciting"。

他鬆了一口氣,心想或許能靠此發現讓導師信服他有基本的科研能力。

"Let’s try Nature when you have more data」,導師說。

什麼,Nature? 要知道,2005年整個中國也發不了幾篇Nature!他心中暗想,這也扯的太遠了吧,一直以來他只想能博士畢業,從未奢望過Nature。

但不過如何,他忐忑不安的心終於落了地。幾天前,他還在黑暗中掙扎,現在他也有了夢。

他全力撲在研究上,工作進展快速。第二年夏天,他將文章投給了Nature,一周後被退稿;又投給了Nature Materials,送審四個月後,稿子被拒;又進一步修改,將稿件投給了材料學頂刊Nano letters。

2007年春天,研究正式在Nano letters上發表。同年,他拿到全美材料(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研究生銀獎,以及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留學生獎」。

2008年,他順利博士畢業。

十二年後的重逢

2016年7月末,第六屆國際光流控會議在北京召開。

此時,他已經入職城大,轉了終身教職,雖然他的研究重點並非微流控,但為了學習,他仍舊參加了會議。

可能是為了更好的鼓勵青年科研者,本次會議首設青年科學家獎,他意外獲了獎。他走上領獎臺,就在此時,他發現領獎臺正對的那張桌子上,坐著一位白色膚色的年輕金髮女郎。

是那位給他D的女導師。

他的笑容瞬間凝固了,心中起伏如浪潮。他慌張下臺,趕緊吃了口菜,佯裝鎮定。兩人已經十二年沒見,對視的那刻他「仿佛回到了波士頓,回想起在她實驗室裡的零效率,回想起她在課堂上的授課,回想起當時自認為學習無用的無知,回想起他在香港責備學生時憤怒的眼神,回想起他們即使被批評也繼續努力的態度」。不太喝酒的他,下意識的拿起酒杯,走向了她。

再與她重逢,他一時不知如何開口。他說,很高興見到您,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當年我是您的第一個博士生。多年來,我恨過您,但在我獨立指導學生之後,我才真正的意識到這一切錯誤根源於自己——當時我的能力遠遠達不到幻想中的程度,成功不會無緣無故光顧一個只會幻想的人。那時的我無法體會一位新入職的老師背負的壓力,她要的是一個能助她事業騰飛拿到終身教職的學生,而不是個除了祈求什麼都不會的可憐學生。

他向她說了句對不起,希望是非恩怨隨酒飄散。

她看到他,也站了起來,面帶微笑地祝賀他拿獎,說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場合見面。他無法猜出她內心的真實想法,但那已經不太重要了。多年後,他每次去波士頓,都會再走走當年那段凌晨四點孤身走過的回家路。如果那晚他投降了,他一輩子都會活在不能縱身一躍的內疚中。那段路反覆提醒他,無論潰敗幾何都不要放棄,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要抓住,希望永遠在絕望中。

個人介紹

王鑽開

王鑽開是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工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國家人才計劃」講座教授,香港青年科學院創始成員。

他於2000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獲機械工程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獲微電子學碩士學位,2008年在美國倫斯勒理工大學(RPI)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2008-200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進行博士後研究,2018年入選香港青年科學院院士,2019年入選國際仿生學會Fellow。

他在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PRL等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130餘篇。曾獲第35屆世界文化理事會特別青年嘉獎,香港城市大學傑出研究獎以及國際仿生學會傑出青年獎。培養的博士生榮獲美國材料學會傑出研究生金獎和銀獎(目前香港地區唯一的金獎和銀獎)、上銀優秀博士論文銀獎,香港青年科學家獎。2020年9月,獲得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香港首屆)。

相關焦點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什麼讀博的「潛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度過博士生涯呢?  案例一  我有個朋友,直博。他第一位導師在他第一年的時候腦淤血,病退了。  換了一位導師繼續。  另一個實驗室是我們實驗室的反面,老闆太忙沒時間管理實驗室, 實驗室裡一團亂糟糟的,儀器除了結果哪裡都響,於是半年內逼瘋了兩個博士生,一個讀博第四年被坑得實在崩潰了,拿個碩士學位走人 (我畢業前半年) ,回家當個宅啥都不想幹,待到籤證滿回他的國家再也不和任何人聯繫 (他從初中就在美國了) 。一個讀博一直被老闆逼著趕paper到第三年qualify都沒來得及過,嚴重抑鬱症發作。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許多人說,在科學上有成績的人一定是有天賦,也就是那些每次考試幾乎第一、考研一次通過,且讀博一兩年就畢業的學霸,否則能熬到本科畢業都不錯了。真的是這樣嗎?普通人靠努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也沒有機會成功嗎?難道「笨鳥先飛」只是一個口號?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參與項目太多,就沒精力投入論文寫作;與導師交流的時間太少,得不到有效的論文指導;有些學校還規定博士要參與本科生授課工作,導致專注研究……而且,支撐論文的實驗(理工科)或調研(文科)又不能一蹴而就,在階段性的研究過程中,很多學生就把原定的課題做「死」了。論文不符合導師的要求或得到的數據不準確,就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甚至變換研究方向。這些都導致一篇論文「難產」。
  • 在碩士期間只發表了一篇C刊論文,還有機會讀博嗎?
    高中的時候夢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學的時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夠順利拿到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但是當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很多的碩士研究生卻並沒有很積極、很主動地表示要去讀博士,或者說直接便放棄了讀博,而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畢竟博士是真的沒有那麼容易讀的。
  • Science官方勸退讀博困難戶:別死磕,退學得了!
    讀博無疑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甚至有人說,如今,讀博已經變成了「賭博」。 他的第一個學年都花在「證明我們認為的轉基因小鼠其實並不是轉基因的」。而他的第二個項目與實驗室其他人正在進行的工作完全不同,這使他感到不合群。 這兩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讀博的動力,並且喪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 但是,Muredda當時依舊認為,「你必須獲得學位,你必須獲得學位。」
  • 讀博實在扛不住就退學吧,真沒什麼大不了的……
    知乎上有個話題非常熱:一些跳樓的名校博士們,為什麼不退學?已有回答 1264 個,被瀏覽 620 多萬次。圖片來源:知乎截圖在常人看來很正常的退學選擇,在那些博士生看來,竟是排在自殺之後的選擇。人生不能置換,人生無法假設,再也沒有人能親身體會死者的心境,也無從理解死者選擇死亡時的無助和絕望。
  • 她獲國獎,發論文,分享:如何準備畢業論文?是選擇讀博還是上班?
    國獎專訪系列,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蔡爍純基本信息姓姓名名:蔡爍純所獲榮譽:碩士期間榮獲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及校一等、二等獎學金、優秀畢業生、優秀研究生幹部、優秀學生社團幹部、經濟學院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
  • 聯繫讀博,怎麼寫郵件?
    最後,此郵件的目的是:介紹你的情況;表達你想讀他/她博士的意願;以及你想知道的事情(是否有名額;是否有其他要求等。)--1. 稱呼:你可以寫老師的全名或者姓,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只寫姓,會感覺更親切些,如張老師。因為你是申請讀博,想後面當這個老師的學生,所以我覺得稱呼老師會比稱呼教授等更合適。2.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一年取得碩士學位;17歲進入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讀博,21歲博士畢業,24歲即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史上最年輕的教授;31歲那年榮獲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天才獎」和有著「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莫扎特」。
  • 一個導師的獨白:申請-考核制讀博如何做更有勝算?
    為何感覺想讀博變得有點難,導師間如何分配招生?曾幾何時,小西讀博那會還沒有申請-考核制,碩博連讀還得英語測評。當時英語成績未達線(按比例劃線、分數浮動較大),隔年參加的學校博士普通招考。有段時間,本校生碩博讀博流程簡化,取消英語測評,填寫一份申請表格即可。
  • 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的謝彥波,為何會被遣送回國?
    在中科院讀博期間,謝彥波因處理不好與導師的關係,他感覺在這裡很難取得博士學位,就前往美國繼續讀博。 15歲讀碩、18歲讀博,中美兩國兩度讀博卻未取得學位,卻被美國列為潛在危險 15歲時,謝彥波就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碩士。
  • 雙非院校讀研,有幸發了二區SCI論文,不讀博如何利用論文優勢?
    小西上午看到一個碩士生留下的疑惑:在雙非學校讀研期間有幸發了一篇二區的SCI論文,如果不準備去讀博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利用論文的優勢?不清楚這位學生所在的具體學科或研究方向是什麼,也沒有說清楚是中科院sci分區(指定閾值劃分)或是JCR分區(Q4均分)?
  • 曾考研3次讀博7年,獲100萬美金獎金
    「7-11」教授薛其坤:考研3次讀博7年,50歲時發諾獎級論文如果僅從履歷上看,1963年出生的薛其坤可謂是順風順水:35歲當教授,41歲就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並開始擔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的副校長。但實際上,薛其坤的科研之路並不平坦。
  • 那位11歲上大學,18歲讀博的神童謝彥波,為何被美國列為潛在威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有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少年天才,他11歲就進入大學,18歲開始讀博。本來應該在自己的領域取得傑出的成就,但他卻被美國讀博時列為潛在威脅遣送回國,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 考研3次,讀博7年,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想成為年輕人科研偶像
    考研3次,讀博7年,終成院士薛其坤出生於蒙陰農村,在1980年順利考上山東大學。後想報考哈工大碩士,但是高等數學分數較低,遺憾落榜。工作2年後,報考中科院物理所,物理成績未達到要求,再次落榜。終於,在第三次考研中被錄取,成為中科院物理所一名學生。
  • 北大研究生跳樓自殺續 傳導師反悔讓其讀博所致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據《京華時報》報導前天,一篇名為《北大新聞學院研究生賈昊被導師逼迫跳樓自殺》的帖子在多個網絡論壇上流傳。帖子稱,賈昊於6月28日跳樓自殺,死因與其導師有關。  昨天,賈母證實兒子自殺一事,稱她正與學校協商解決。
  • 光明日報:推行申請考核制,讀博之路變窄了嗎?
    作者:高耀近年來,為了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越來越多的高校或高校下屬學術單位紛紛採取申請制的招生選拔方式來招收更優秀的生源讀博,正在逐步取消以考試製為主的選拔方式。這引發了人們對於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以及由此引發的教育公平及效率問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 海歸博士林莽的科研之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見到林莽時,他正在給新一期菁英學員作行前培訓,分享他作為師兄的科研心得。林莽的PPT以這樣一段話結束,「遇到奇怪的結果不一定是壞事,被拒稿也不一定是壞事,祝大家科研開心滿足」。短短三行字,委婉道出了他的科研路。
  • 博士沒讀先抑鬱,清華女學霸任選雙碩士不敢讀博,女生考博值嗎?
    「讀了博士會不會畢不了業」「女生適合讀博嗎?萬一找不到對象咋整」「博士到底適合哪些專業」……一系列的問題,在年前就圍繞著我的腦子在轉。為什麼會有這一問題的誕生呢?有一天,我在微信推送看到一條」陝西54所大學博士、碩士、本科生排行榜,我就隨手那麼一點,結果——問題來了……「女生到底適不適合讀博呢?」
  • 他21歲保研,22歲讀博,1年又達博士畢業要求,發表11篇SCI/EI論文
    已發表SCI/EI論文11篇,受理專利6項,獲得行業旗艦會議最佳論文獎……作為學生第一負責人,他協助指導6位研究生正在進行導師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分布式光伏與梯級小水電互補聯合發電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作為導師助理,他協助導師撰寫項目申報書3項,其中中英合作項目「Optimal Design and Schedule of 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