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肯定講得天花亂墜,你聽聽就行,別往心裡去。裡程表的數字你看到當沒看到就行,那玩意兒50塊錢就能調。 」
——從事客運行業、此前曾入手一輛二手車的田師傅
「只要調的裡程與車輛使用年限能對得上就不會有問題。既然調,就能保證(客戶)看不出來」。
——在二手車行業從業7年的商戶楊鳴
數據顯示,2001年至今,中國二手車交易量已經連續18年增長,全國交易量從37萬輛增長至1382萬輛,增長了36倍。進入2019年,這一增長態勢仍在延續,全球知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也預計,中國二手車市場未來仍然有著極大的空間,相較於歐美成熟汽車市場1:3甚至1:4的新車與二手車交易量比,中國二手車市場仍處在初級階段,巨大的商機尚待挖掘。
重大事故車、水泡車、火燒車……在呈現「繁榮」發展的二手車行業中,「誠信」缺失這一問題也日益遭受消費者的詬病。據了解,在引發二手車交易的訴訟中,最常見的情況包括車輛證明文件不齊、車輛存在質量瑕疵、車輛存在權屬糾紛等。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車行業有時還與「黑惡勢力」聯繫在一起,據悉,去年底開始,多地商務局、公安、檢察院等有關部門上陣齊發力開展整治工作,通過「組合拳」全力推進針對二手車黑車商的專項整治及掃黑除惡行動,先後辦理查處多起黑車商涉嫌強迫交易、市場欺詐、尋釁滋事、涉及黑惡勢力等違法犯罪活動。
線下車商的套路
「對方肯定講得天花亂墜,你聽聽就行,別往心裡去。 」從事客運行業、此前曾入手一輛二手車的田師傅這樣描述自己的「心得」。
田師傅告訴記者,雖然他買車時特意帶了「懂行的」朋友,但最後買到的車仍有很大問題,「低速行駛時動力很足,但一上高速就加不上油」。使用一段時間後,考慮維修的成本昂貴等問題,他又將車賣出。 「誰買了那輛車都夠嗆,但買車時你查不出來那個問題,車商也不會說。 」他補充道:「裡程表的數字你看到當沒看到就行,那玩意兒50塊錢就能調」。
在鄭州汽車行業工作了4年的二手車銷售人員王鯤鵬(化名)稱,二手車消費者往往受慣性思維支配,想用更少的錢,買更高質量的商品。但在二手車行業,大量小的二手車商會利用巨大的信息差,讓追逐性價比的消費者落入「陷阱」。同時,由於很多消費者缺乏法律意識,購買前與車商所做的很多只是口頭承諾,加上購車協議中具體約定界定模糊,事後維權也往往「扯皮」。
此外,對於最常見的「調表」行為,王鯤鵬表示少部分二手車在被「調表」後能在汽車4S店查出來,但多數查不出來。值得一提的是「水泡車」,對於沒有上保險的車輛,無法從4S店及保險公司等信息獲取渠道查詢其是否「水泡車」。而據其了解,江西、湖北等地專門有人收這樣的「水泡車」再出手銷售。
「我自己賣的基本每輛都調。 」談起調裡程表這一話題,已在二手車行業從業7年的商戶楊鳴向記者透露。
按照楊鳴的說法,市場上約有一半的車查不到裡程。據他介紹,隨著車輛行駛裡程增長,很多車主往往不再去4S店進行保養,這樣4S店也就不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裡程數據,「只要調的裡程與車輛使用年限能對得上就不會有問題。既然調,就能保證(客戶)看不出來。 」楊鳴說。
楊鳴認為,他算是市場中講誠信的商戶,不會對消費者銷售事故車,而他從事二手車行業7年,幾乎沒有被消費者找過麻煩。不過,他有時也轉手事故車,「將相關信息放在朋友圈,很快就有專門做事故車的人接手。 」
雖然楊鳴不賣事故車、火燒車、水泡車,但他也承認每經手的10輛車中,大概有5輛會有小瑕疵。「並非車輛的輕微剮蹭,而是一些稍大的會對車輛價格造成影響的瑕疵。」楊鳴說,這些小瑕疵經過他們處理,即便是業內人士也很難發現,但長久使用中或被客戶發現有損用車體驗。
在實際銷售中,楊鳴會在銷售時將相關問題一句帶過。他說,這樣做既不對車輛售價造成影響,又在某種程度上盡到「誠信」的責任,避免後續被發現問題找麻煩,「現在利潤本來就薄,都跟客戶說明白了,還怎麼賺錢。 」
低廉的違規成本
「誠信的代價很高,不誠信的代價很低。 」王鯤鵬一句話總結了二手車行業「混亂」的原因。他表示,目前在二手車行業,誠信者往往在經營中利潤微薄面臨盈利問題,「不誠信者」則利潤豐厚,甚至「一月開一單,一單吃一月」,「司法懲處和行政處罰並不嚴厲,違法違規成本不高。 」
「工商來了也是和解。 」在楊鳴看來,二手車作為「非標品」,重大事故車、水泡車、火燒車畢竟是少數,而除這些以外究竟什麼是「事故車」,或者車輛是否存在質量瑕疵?這些往往並無固定標準。現實中一旦發生矛盾,消費者與二手車商往往會發生爭執。他表示,工商部門介入時,更多以調解作為糾紛解決方式,二手車商也一般採取花錢了事,不把事情鬧大。
近日,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諮詢北京市朝陽區多個工商所。工作人員表示,對於二手車的相關投訴和糾紛,處理中的確多採取調解的方式。若投訴中涉及二手車商戶無照經營、超範圍經營等,會對二手車商戶作出相應處罰。此外,在實際調解中,執法人員調查相關事實時,會指定相關二手車專業評估機構,根據相關檢測報告等信息來進行判定,若消費者或車商在協調中並未達成一致,消費者可通過法律訴訟來維權。
司法的懲治對於二手車商必須誠信經營是否有足夠的「警示」作用?答案或許並不樂觀。
記者實地走訪中獲得了多份已成交的二手車買賣協議,其中一份註明:「車輛裡程63000公裡,甲方確保未對此進行任何蓄意改動;甲方確保車身骨架無修復記錄;甲方確保車輛未發生涉水險記錄及發動機損失險記錄」,在甲乙雙方關於車輛狀況的其他約定一欄,上面顯示著手寫的其它約定:「無重大事故,無涉水,無火燒」。
上述協議內文中還註明:「在購買車輛之前,乙方已對車輛狀況進行認真查驗,並向甲方進行詳細詢問,如仍對車輛質量存有疑問,將在自車輛交付之日三日內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專業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