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發布國際領先醫學論著 治癒顱內腫瘤有突破

2020-12-05 環球健康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周潔瑩)南方醫院神經外科五部的神經外科專著新書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南方神經外科論壇上首次發布。其中英文版的《顱咽管瘤》在美國科學界出版,針對顱內腫瘤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別——顱咽管瘤的治療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在國際醫學界發出了中國醫生的權威聲音。

記者了解到,主辦本次論壇的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神經外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論壇上發布的由該科學科帶頭人漆松濤教授主編的五部最新神經外科專著,系統反映了該科在理論創新和新技術應用方面的最新成果。

漆松濤介紹,本次發布的系列專著主要成果是正視了顱咽管瘤的起源部位,糾正了因對腫瘤起源認識不清、不詳細而導致的分型不當;對影響顱咽管瘤治療的最重要解剖因素——膜性結構進行了詳細系統的研究,從而攻克了國際上這個領域的研究難關。

據介紹,顱咽管瘤是世衛組織(WHO)唯一界定為因為解剖因素而導致不能治癒的一種良性腫瘤,是神經外科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也是顱內鞍區最常見的腫瘤之一。顱咽管瘤在顱內疾病中佔據2%~4%,因其解剖位置險要,手術風險極大,因此其被稱為神經外科皇冠上的明珠。

顱咽管瘤會導致兒童失明和患上矮小症,難以生長發育;在成年人身上發病則表現為精神意識障礙以及性功能障礙、不育。腫瘤不治療可導致人體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軸被摧毀,最終生命也難以延續。

在全世界範圍內良性腫瘤不追求無瘤長期生存,只追求帶瘤延長生命的背景下,顱咽管瘤的帶瘤生存率在世界上少數醫院能達到50%~70%,極個別能達到80%,但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絕大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術或者反覆治療。在南方醫院神經外科,一直倡導腫瘤全切除,使患者真正達到無瘤而治癒的目的。南方醫院神經外科20年來實施顱咽管瘤腫瘤切除手術達700例(不計專家外出指導手術例數),其治癒率(無瘤而長期生存率)也達到70%以上。

漆松濤說,將這些成果集結為系列專著,對於提高世界範圍內對顱咽管瘤的認識,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改善病人生存狀態帶來很大的益處,為大部分病人製造了長期生存的機會。

相關焦點

  • 中國專家制定腫瘤世界標準!鼻咽癌聯合國際指南發布
    核心提示:2021年1月6日,由我國學者牽頭,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共同完成的鼻咽癌國際指南,於腫瘤學領域頂級期刊《臨床腫瘤學雜誌》以特別論著形式在線發表。 從國際指南的使用者,到證據提供者,再成為其制定者,中國鼻咽癌專家們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21年1月6日,由我國學者牽頭,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共同完成的鼻咽癌國際指南,於腫瘤學領域頂級期刊《臨床腫瘤學雜誌》以特別論著形式在線發表。
  • 中國腫瘤NGS第一股燃石醫學赴美上市
    2014年也是諸多腫瘤NGS企業在中國的起步之年。借鑑美國模式,絕大多數企業成立後紛紛布局中央實驗室模式。但基於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燃石醫學判斷中國模式的NGS格局——未來伴隨著行業規範化的成長,將腫瘤NGS檢測帶入醫院將是市場趨勢,同時,將腫瘤NGS檢測的能力植入醫院將極大地助力並提速這個過程。
  • 臨床檢驗雜誌(電子版)創刊暨檢驗醫學論著發布
    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前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科委會檢驗學會主任委員、《中華檢驗醫學雜誌》及《臨床檢驗雜誌(電子版)》總主編、我國著名的檢驗醫學專家叢玉隆教授出席會議,並對《臨床檢驗雜誌(電子版)》的辦刊宗旨、理念、思路進行了介紹,同時對檢驗醫學界本次發布的四本論著產生的背景及創作過程等進行闡述。
  • AI使能醫學,腦動脈瘤檢測重大突破
    、華中科技大學最新聯合醫療研究成果腦動脈瘤輔診:「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新突破「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是將目前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醫學影像診斷中,幫助醫生診斷患者病情的人工智慧具體應用場景,可以廣泛用於各類病灶識別與標註,如宮頸癌、肺部結節、心腦血管疾病輔診等。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中國腫瘤NGS檢測第一股燃石醫學領跑
    以美國腫瘤基因檢測公司Guardant Health為例,市值78億美元,國內腫瘤基因檢測企業亦有可能達到此規模。如何在保證技術領先的同時,找到持續的盈利點,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是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重要挑戰。
  • 阻擊腫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PET-CT中心主任、影像診斷科CT室...
    記者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診斷樓3層見到PET-CT中心主任、影像診斷科CT室主任吳寧,已經60歲的她梳齊耳短髮,戴金絲邊眼鏡,白大衣內露出藍底白點的連衣裙,平底鞋,走起路來很快。她非常忙,接受採訪前剛剛結束特需門診工作回到辦公室。「現在北京疫情比較穩定,腫瘤醫院接待的患者量在恢復,早出晚歸是常態,經常在醫院時間比在家長。
  • 扎堆上市背後:中國腫瘤NGS檢測第一股燃石醫學領跑
    中國的臨床腫瘤學NGS市場規模可能在120億左右,以目前腫瘤領域測序公司的營收情況來看,現有市場規模不到20億,整體市場估計還有6倍左右空間。以美國腫瘤基因檢測公司Guardant Health為例,市值78億美元,國內腫瘤基因檢測企業亦有可能達到此規模。如何在保證技術領先的同時,找到持續的盈利點,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是擺在國內企業面前的重要挑戰。
  • 精準醫學時代,血液腫瘤如何實現個體化診療?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癌症報告顯示,白血病和淋巴瘤兩大血液腫瘤在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仍然佔據著第9位和第10位,血液腫瘤診療水平的總體提升不僅和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更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現的重要步驟。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血液腫瘤的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
  • 脫髮能有救?愛滋病能治癒?一文看懂騰訊醫學ME大會
    中外重大疾病領域的領軍人物通過演講的方式,傳播前沿醫學突破與臨床防治經驗。 此次ME大會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NEJM醫學前沿》(全球頂級全科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集團旗下期刊)共同打造。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醫院名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省份:北京市 城市:北京市特色門診:腫瘤科     腫瘤放療    腫瘤化療     腫瘤外科     腫瘤內科 醫院地址:左安門外潘家園17號郵政編碼:100021電話:67781331交通路線:在北京火車站乘63、51、41路支線及特3路公共汽車
  •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研究進展_顱內生殖細胞腫瘤_MiRNA_神經外科_醫脈通
    然而,近年研究顯示,顱內生殖細胞腫瘤可能來源於顱內神經幹細胞。這有可能推翻人們普遍接受的IGCTs來源於原始生殖細胞。總之,目前IGCTs病因仍不明了,仍需繼續研究。等臂染色體12p是睪丸生殖細胞腫瘤(80%)經常發生的染色體異常,而在IGCTs中只有25%的報導。有研究指出,在生殖細胞瘤中發現p14和c-kit基因異常。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的明確將為IGCTs的靶向治療提供研究依據。
  • 腫瘤和癌症是一個意思嗎?得了腫瘤就一定治不好了嗎?醫生來解惑
    近日2020年的癌症數據被發布出來,這又引發了大部分人的關注,因為權威機構根據這個數據,對全球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發展趨勢,也都做了一個預估,在數據裡面,中國去年癌症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萬,是世界第一,這跟中國人口多,基數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癌症對人體傷害太大,讓人對他避之不及,在臨床中也會遇到一些患者
  • 第二屆國際影像放射領域學術論著發表策略研討會將於十月召開
    為促進國內醫學影像和放射學領域開展高質量臨床研究與發表高質量學術論著,特組織2012年第二屆國際醫學影像和放射學新進展暨學術論著發表策略研討會。研討會將於2012年10月12-14日在北京大成路九號酒店召開。
  • 中國腫瘤NGS第一股!燃石醫學登陸納斯達克,市值25億美元
    燃石醫學創始人兼CEO漢雨生表示:「上市後,燃石醫學將繼續加大對研發、註冊的投入,為腫瘤患者提供貼合腫瘤臨床診療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讓生命更有質量。」根據灼識投資諮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 CIC)行業報告, 在2019年的中國腫瘤NGS行業中,燃石醫學市場份額處於領先地位:在基於NGS檢測選擇癌症治療藥物的患者中,26.7%選擇了燃石醫學,肺癌達到31%。
  • 顱內腫瘤早期有4症狀 應該如何診斷?
    原標題:顱內腫瘤早期有4症狀 應該如何診斷?   顱內腫瘤又稱腦腫瘤、顱腦腫瘤,是指發生於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包括起源於神經上皮、外周神經、腦膜和生殖細胞的腫瘤,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蝶鞍區的顱咽管瘤與顆粒細胞瘤,以及轉移性腫瘤。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下顱內腫瘤的4種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顱內腫瘤有什麼症狀?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有力推動肺癌精準診療
    王潔回憶,到達美國第一天,清晨六點鐘,她受邀去拜訪導師、國際著名腫瘤學家,安德森癌症中心內科系主任Waun Ki Hong。在交談中,Waun KiHong告訴她,醫學工作者亦有幾種層次,有的僅僅專注於臨床,有的只做研究,還有的將臨床和研究完美結合起來,引領某一個醫學領域發展,這叫做臨床科學家,也是作為一名醫生的最高境界。「我相信您一定會成為一名非常優秀的臨床科學家。」
  • 燃石醫學三季度財報:多項關鍵指標穩健增長,腫瘤患病人群業務和泛...
    (原標題:燃石醫學三季度財報:多項關鍵指標穩健增長,腫瘤患病人群業務和泛癌種早檢領域均有突破)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顱底腫瘤種類較多,常見種類有垂體瘤、顱咽管瘤、鞍結節腦膜瘤和海綿竇腫瘤。顱底腫瘤多發生於顱底及相鄰部位,有些腫瘤可由顱外向顱內發展,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開顱手術由於顱底特殊的解剖特徵,導致治療達不到滿意效果。經鼻內鏡手術由於視野有限更容易造成頸內動脈損傷而導致死亡。隨著內鏡技術與顯微外科技術不斷發展,採用內鏡經鼻治療鼻腔深部及顱底病變的指徵正在不斷擴大。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根據《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統計,201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構成,惡性腫瘤死亡率達163.18/10萬,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5.98%,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每年,全球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高達九千萬人。
  • 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腫瘤研究中心,如何讓醫生的科研效率最大化?
    陸萌英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分子診斷醫學專委會副主席,解放軍第302醫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  解放軍第302醫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迫於職位提升的壓力,醫生買賣論文就成了常態」。  陸主任稱,在肝臟腫瘤中心能完成SCI論文的一般都是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醫生。這些醫生一方面經歷過長期臨床及基礎科研的訓練,具備相關研究的素質;另一方面,高級職稱的醫生基本脫離了繁雜的臨床基礎工作,有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相應的研究,這些條件是主治醫生和住院醫生所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