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醫療行業的發展,醫療健康領域早已開辦了社群平臺和交流網站;比如丁香醫生在今年疫情被大眾所了解,線上問診在也逐漸被人們運用和接受;本文作者詳細分析了醫療健康領域的APP功能對比,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醫療健康行業,社群平臺是網際網路最早切入的領域之一,早在2000年丁香園就創辦了醫學知識分享和學術交流的網站;隨後市場上相繼出現了眾多面向各類醫療專業人士以及癌症、肝病等專病患者的社群平臺應用。
本文中,筆者選取丁香園、微醫生和梅斯醫學三個以臨床醫生為服務對象的APP進行功能對比,來探討在服務醫生端APP的功能現狀及發展方向。
一、APP功能概述
1. 丁香園(ios 8.30.0)
丁香園旨在成為生命科學專業人士的專業交流平臺,APP功能分為學術圈、公開課和知識庫三大版塊。
學術圈的內容分為「關注」、「版塊」、「熱門」三個類別:
「關注」頁籤展示的是用戶所關注的丁香園平臺中的自媒體發布的內容;「版塊」則展示了用戶關注的話題版塊中的最新內容和動態;「熱門」頁籤下用戶可以查看到近期平臺中的熱門內容。
公開課版塊共有臨床、科研、醫考三個方面的線上課程,其中平臺還針對臨床科研提供了包含科研課程、會員優惠、互助社群等內容的「科研會員」產品。
在此基礎上,丁香園也採用直播課堂的形式來吸引用戶免費試聽部分課程內容,進而引導用戶購買相應的付費課程。
知識庫提供了各類臨床決策工具和學習資料,用戶還可以通過丁香病例庫的功能分享和討論臨床病例。
電子書功能提供了醫學領域的各類電子書供用戶在線閱讀,書籍閱讀的權限與用戶在平臺上的會員等級直接相關。
2. 微醫生(ios 4.1.5)
微醫生是微醫網際網路醫院的醫生端工作平臺,同時也拓展了學術交流、健康號等社群交流的功能。
核心的工作站版塊可以讓進駐微醫線上診療平臺的醫生進行接診、寫病歷、開處方及檢查、回答付費問題、團隊管理等各項工作,用戶也可以在此功能版塊中查看微醫生平臺製作的各類操作攻略。
在通訊錄版塊,醫生可以添加平臺中的醫生用戶為好友,也可以創建或者加入群聊。
在患者方面,醫生可以生成二維碼名片,供線下患者掃描註冊微醫APP後在線上報導,從而將醫生和患者在線上建立關係。
醫生可以在APP中對患者進行分組管理、群發消息、制定隨訪計劃,患者有需要也可以直接預約醫生進行線上就診。
健康號頁籤是在醫生端為開立的健康號進行內容編輯和運營管理的功能入口。
醫脈功能版塊下,醫生可以發表學術交流的內容,也可以在「玩轉微醫」和「醫聞趣事」兩個話題中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趣事。
3. 梅斯醫學(ios 5.9.0)
梅斯醫學以臨床科研為重點,提供了各類臨床工具、科研工具以及醫學資訊,致力於打造臨床醫生的發展平臺。
在臨床工具方面,虛擬醫療功能將臨床的教學案例設計為虛擬的就診場景,讓醫生能夠直觀的在線上模擬看診的經過。
影像圖鑑和心電圖功能中集合了各種疾病的影像和心電圖資料供用戶學習和參考。
此外,用戶可以通過醫學計算器、用藥助手、檢查庫等工具來輔助提升臨床工作效率,還可以通過查詢疾病知識、臨床指南和臨床路徑來幫助規範臨床診療工作。
科研工具方面梅斯醫學的功能更為齊全。
基金助手功能中,通過對用戶輸入的研究疾病、核心病理機制、幹預方法等研究信息進行智能分析,能夠快速得出對於研究課題的現狀分析和研究建議。
通過樣本計算功能,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統計方法計算出臨床試驗所需要的樣本量。
用戶還可以通過影響因子的功能查詢各個學科領域中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審稿周期、投稿命中率等信息。
資訊功能版塊中,筆者認為比較有特點的功能,一是可以查詢近期計劃舉辦的醫學生物學術會議的「會議」功能,二是可以發布臨床試驗資訊和患者招募信息的「患者招募」功能。
二、功能對比及新場景探尋
橫向對比三款APP的功能我們可以看出,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以及發展定位,三款同樣以醫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APP呈現出了各自明顯的特點。
丁香園APP的關鍵詞是「交流」,在學術交流、線上學習和自媒體平臺方面功能十分完善,而且沉澱了大量的優質內容。
微醫生致力於打造醫生「線上工作平臺」,在線上診療和患者管理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而且也在嘗試建立醫生的社交平臺。
梅斯醫學則藉助強大的科研專業背景,在臨床知識庫和科研工具兩個方面的功能十分齊全。
三款APP基本涵蓋了目前在市場中醫生端APP的主要功能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醫生移動端應用的主流發展方向。
隨著各個APP功能的拓展,相互之間的功能也愈發相似,而且目前醫療健康市場的關注度集中在網際網路醫療,醫生端應用的行業重視程度和功能創新都比較少。
下面筆者嘗試從線上+線下醫生助手、社交+內容分享、點評+本地醫療三個方面來探尋在醫生移動端能夠創新的服務場景。
1. 線上+線下醫生助手
從目前醫生端APP的功能來看,無論側重哪個方面,本質上都定位為醫生的工作助手,而且功能集中在臨床和科研的輔助工具層面。
以醫生助手為定位,筆者認為更深層層次的服務場景應當考慮如何更好的連接醫生和患者。
在線上環節,微醫生APP的線上診療和患者管理功能就是比較好的代表。
隨著網際網路醫療的快速普及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選擇嘗試開展線上診療服務,具備線上診療功能的醫生端APP無疑會搶佔越來越多的醫生流量。
同時,在輔助工具方面的功能相對比較容易複製,即便在用戶體驗上有所差別,也很難使用戶為了某個工具再下載和切換使用另外一款APP。
某種程度來說,筆者認為今後在線上診療領域的醫生流量,會直接影響醫生端APP的用戶量和活躍程度。
與線上相比,目前醫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用於照護線下醫療機構的患者。
就當前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而言,只有少數的醫療機構具備了在移動端應用中查看患者醫療記錄和進行患者管理的能力。
受制於各個醫療機構信息化水平和數據標準差異的影響,醫療機構的移動端應用大部分都是由醫療信息化廠商單獨定製,很少具備臨床和科研工具方面功能。
因此,筆者認為從醫生助手的定位來看,理想的醫生的移動端應用應當同時具備為以下場景服務的能力:
線下醫療機構患者醫療記錄的查看及修改;支持開展線上診療服務;支持同時對線上及線下患者進行隨訪等患者管理;具備針對不同專科醫生設計的臨床及科研工具。
2. 社交+內容分享
現今談及移動端應用,離不開在社交和內容分享方面功能的討論。
在社交方面,目前市場中醫生端APP主要以類似線上論壇的形式分享前沿諮詢、進行病例討論和學術交流。
其中,微醫生設立了「醫聞趣事」這樣分享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話題版塊,在APP中也上線一些供用戶之間添加好友及建立群聊的功能。
在內容分享方面,最初是將線下的課程及學術會議內容轉為線上直播及學習資源,隨後像丁香園和微醫生分別以丁香達人和健康號的形式開始建立自媒體平臺。
整體而言,目前醫生端APP的功能都偏向醫學領域的內容分享,而在社交方面的功能則明顯不足。
像微信、微博、抖音這樣成熟的社交和內容平臺,可以通過社交功能為平臺帶來大量的用戶和流量,用戶通過平臺發布的內容又能不斷吸引新的用戶,不斷新增的用戶又為平臺產生更多的優質內容,社交和內容分享形成了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
反觀目前的醫生端APP,普遍在社交方面功能的缺失,使得平臺上的用戶只局限於內容層面的互動,無法建立更加深層穩定的互動關係。
而對於醫生社群來說,由於有著明確的職業群體的屬性,又無法參照傳統的陌生人社交的玩法。
筆者認為,借鑑領英的模式建立醫療健康領域的職業和學術交流平臺,同時疊加求職招聘的產品功能,是比較可行的發展模式。
新註冊的用戶可以不需要強制進行醫療健康領域的專業執業認證,以便擴大用戶群體和內容關注度。
在內容質量方面可以通過對用戶加V認證的方式來區分專業和普通的內容。
內容範圍方面可以在職場交流的基礎上增加針對醫療健康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前沿資訊等內容,使平臺更具有專業領域的吸引力。
在社交方面可以相互添加好友,相互進行專業技能的認可,同時將類似丁香人才網的專注醫療健康領域求職招聘的功能也融入APP中。
再加上目前已經比較完備的臨床和科研工具、線上診療和患者管理的功能,醫生的移動端應用也就可以從單純的醫生助手升級為專注於醫療健康領域的職業社交、求職招聘和內容分享的工作平臺。
3. 點評+本地醫療
上文中筆者認為不應該將非醫療健康領域專業人士的普通用戶排除在外,一方面是因為普通用戶也應當可以分享平臺中的內容,與專業人士建立聯繫,提高平臺的知名度和活躍度;另一方面,在集合了診療和隨訪等醫療服務健康場景之後,患者或者更為廣義的醫療健康服務體驗者,他們的選擇和評價是提升醫療健康服務體驗的最為直接的動力。
每年諸如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等權威機構都會發布全國性質的醫院及各個專科的排行榜,每次發布都備受社會關注。
榜單本意是想幫助醫院清楚自身的位置和差距,引導醫院建設和醫院管理的發展方向;但客觀上此榜單也成為了患者就醫的指南,導致患者和醫療資源過度的向榜單中TOP100的大型醫院集中,並不利於分級診療的開展。
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反應出大眾沒有渠道了解自身區域內醫療機構的水平情況,通過搜尋引擎搜索或者參考一些商業化機構的排名,更有可能誤導患者的選擇。
在醫療健康領域,我們似乎有了全國性質的「米其林指南」,卻缺少針對本地各類醫療機構的就醫指南。
筆者認為,本地醫療機構的就醫指南,評價維度方面應當排除目前復旦排行榜中的聲譽和科研的權重,單純的從醫療水平和體驗方面進行評價。
評價者不應當是進行全國醫院排名的權威機構,而應當由切實有過當地醫療機構就醫體驗的患者進行評價。
大眾點評APP中目前已經有了對醫療機構評價的功能,但是評價的維度比較單一,只有對門診就診進行點評的功能。
筆者建議,應當嘗試針對門診、住院、急診各個就診類型以及各個專科的就診服務,基於大數據和算法設計不同的評價體系,從而得到更具實際參考意義的評價結果。
從評價範圍來看,也應當嘗試擴展至醫療健康行業的各類公立和民營機構,從對機構的整體評價拓展為對具體的醫生、護士等服務提供者的評價和排名。
這樣的評價排名體系的建立依賴於社交和內容分享平臺的用戶和流量,同時本地醫療的評價排名體系又可以為平臺的各項服務提供客觀的評價和認證支持,從而在線上和線下能夠不斷探索全新的醫療健康服務場景。
移動端的應用平臺的用戶可以進一步由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延伸至有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者,從而升級為本地醫療平臺,驅動醫療健康服務體驗的提升,幫助緩和緊張的醫患關係。
作者:吳之貓,健康管理小碩,醫療健康產品汪+文藝貓。
本文由 @吳之貓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