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的歌頌,對美好生活的相望,是繪畫創作中的常見主題。古人認為,山水草木都是有生命力的個體,畫家如果能夠把其中蘊含的生機描繪出來,就是畫壇高手了。縱觀宋元明三代畫家的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從表現的本質來看,都在創作中嘗試表現出無限生機。這也是國畫和西方繪畫的一個重要區別,乃至於在康乾盛世之際,西方畫家進入宮廷,也嘗試運用國畫手法進行寫實描繪。按照文人的欣賞習慣,寫實固然逼真,卻比不上寫意那般灑脫自在。於是到了清朝末年,畫家們紛紛去明末陳淳、徐渭的作品中尋找養分,探索潑墨寫意的種種妙趣。

這幅《繁華似錦》是清末趙之謙創作的寫意花卉,畫中並沒有採用淋漓盡興的潑墨手法,而是彩墨並重,以寫意為主。除此之外,還有沒骨設色,再輔以勾花點葉。一幅畫中,包含了兩個時代的藝術特徵。更為可貴的是,畫中透露出勃勃生機,讓人看到之後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從而產生奮發圖強的力量。一幅繪畫作品,能有這麼多的正能量,一定要仔細欣賞一番。《繁華似錦》中描繪的鮮花是芙蓉,共分紅白兩色,色彩亮麗,花形飽滿。

在寫意花卉的創作中有個說法,畫花難畫葉。究其原因是,花本身就很漂亮,即便是畫得不好也不會讓人感到厭煩。至於枝葉看上去平平無奇,一旦畫不好,在一幅作品中會顯得難看。趙之謙有金石篆刻的功底,他在畫枝葉的時候特別注重在運筆過程中保持剛柔並濟的力度。花枝柔韌,花葉健碩,趙之謙通過技法上的優勢,畫出了枝葉之中的生命力。所以這幅作品看上去才會有種朝氣,哪怕看一眼就能趕走胸中煩悶。

《繁華似錦》還有一個特點,這幅畫是畫在綾子上面的。古人畫畫常用宣紙和細絹進行創作,選用綾子往往是為了達到一些特殊的效果,或者展示高超的技巧。在綾子上作畫,對運筆的速度有特殊要求,運筆快了,線條就飛起來了;運筆慢了,墨色會汙染綾子表面。趙之謙選用綾子進行創作,主要是表現芙蓉開花時的絢爛熱烈,通過顏料水墨在綾子表面上的滲透,形成豐富的肌理效果,從而表現出他對生命的熱愛。

趙之謙的繪畫作品大多是寫意畫,又因為他的作品被當作典雅唯美的代名詞而深受歡迎。有了熱度就會引來貪婪的造假者,從清末開始,臨仿偽造趙氏畫作的人已經很多了。最重要的一條鑑別方法是,趙之謙的作品有金石味,畫中的筆墨線條不僅有力度,而且還有韌性。知道了這一點,對欣賞鑑別他的作品也會很有幫助。
拓展閱讀
問幾枝枇杷,佔一樓煙月,唐代女詩人薛濤
古代詩歌中的文字遊戲,竟然還有加減乘除
隋朝僅傳二世而亡,皆因暴政不得人心
擅寫五言古詩,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