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在知乎上看見「同溫層」這個詞,
瞬間產生了共鳴。
我發現人們其實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
同溫層是指一個水平的大氣層,這裡面的事物只有水平的變化,而很少看到垂直的躍遷。所以漸漸的,你接受的信息越來越單一,你跟你周圍的人越來越像,卻誤以為這些同質化的東西,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相。時間長了,你對於同溫層以外的事物,就產生了認知閉鎖效應。
以自己的經歷來說,在我小時候同村玩伴的眼中,他們會認為我多麼厲害,多麼能讀書,因為在他們眼裡,我們村研究生就我一個,甚至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都以我為傲,他們會以為我畢業後肯定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對我抱有很大很大的期望。但我心裡知道,其實我一點都不厲害;在初高中同學眼中,依然算是較為厲害的人,因為以前的同學選擇繼續讀書的也屈指可數;但現在我經常聽到的卻是「本科生已經很難很難找到工作了」 「碩士已經爛大街了」「985、211」的碩士都難找到工作了,更別說我們這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二本院校了,對於畢業生就業沒有任何優勢,甚至處在鄙視鏈的低端。
為什麼對導致這樣的局面呢?
這都是因為同溫層產生的思維局限
不同圈子的人有不同的思維定勢。
「身處不同的圈層,對人的思維的閉鎖效應」是可怕的
不只是貧窮能限制我們的想像力
富足同樣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
就像小時候的我從來都不知道原來上學需要上補習班,
原來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習題,原來還有小孩子可以學各種才藝。
可能城裡的孩子也想像不到原來還有學生需要徒步半小時去上學,
學校沒有宿舍沒有食堂,一個初中的孩子需要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
同時還要兼顧學習。
我的小學生活非常豐富,在六點左右起床,帶上媽媽燒好的紅薯就去上學,放學後第一件事是將家裡的牛羊放到山上,再趕回來上下午的課,我的小學裡只有兩個老師,負責一至六年級的所有課程,但老師也會努力的用著五音不全的嗓子給我們上音樂課,也會在我們的畫畫本上寫下鼓勵的評語,也會有蹦蹦跳跳的體育課。下午放學後的第一件事還是去山上放牛放羊,再順帶背著柴火或者「豬草」回家。在農忙時節,甚至會因為幹活而遲到甚至不去上課。
那段時光雖然辛苦,但是我現在想起,
依然會覺得很開心。
我依舊懷念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人對不同圈層的想像力來自於思維定勢」
所以窮,不只是因為懶惰;考不上985,211,也不只是因為不努力!
對於都市裡的孩子。在他們的同溫層裡,大家都出生在都市(可能還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有很好的文憑(可能周圍所見都是本科以上),他們的父母也有體面的工作、有退休金,而且父母會義不容辭的資助他們買車買房。
甚至,他們都看不到其他圈層的真實。那些背負著家族負擔的鳳凰男們,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們,那些工地裡和流水線上的工友們;那些被忽視的女孩們,那些樊勝美們和蘇明玉們……
但是,我想說的是,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同溫層裡,
但是我們可以盡力的對別的圈層產生同理心。
完全打破它,比較難。
但是在當下,同理心已經是非常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