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老師和學生們在一起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劉超
學生的父母一線抗疫,她網上擔起媽媽的責任;一堂作文課,班上一名男生整節課都沒有動筆,她意識到學生心裡肯定有個待解的結……
宜昌市實驗小學教師雷鳴,總是習慣將心思多放在班上那些特殊的學生身上。她在教學中踐行著自己的木桶理論——排名最後的那名學生取得的成績,決定著全班同學的進步程度。
一堂作文課
揭開學生內心秘密
雷鳴是宜昌市實驗小學三年級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上網課後,雷鳴發現,班上50名學生,有20多名學生,父母都在抗疫一線忙碌,他們有的是醫護人員、有的是警察,還有公務員和社區幹部……上網課,沒有家長的陪伴與督促,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雷鳴和班上的科任老師一起,將這些沒有父母陪伴的學生,與一些自覺性強、成績好的學生結成對子。要求他們互相提醒,每天交流學習心得,讓學生和家長都建立強烈的班級歸屬感。
一名女生的父母都是警察,已經兩個多月沒有見過孩子;另一名女生,父母都是公務員,成天下沉在社區。對此,雷鳴每天一對一地提醒這兩名學生按時聽課、檢查她們的筆記。
留意班上的每個孩子,不讓一個同學掉隊,是雷鳴帶班的一條鐵律。上一次帶六年級時,班上男生小言突然變得暴躁起來,無心學習。雷鳴知道小言的父母離異了,平時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學習和性格,表現都還正常,怎麼突然轉變了呢?雷鳴試著與小言的爺爺奶奶溝通了幾次,但收效甚微。
有一次,雷鳴在課上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媽媽」,小言整節課都沒有寫一個字。臨要交作文了,他語氣低落地央求老師:「我能換個題目嗎?」雷鳴心中一動:難道小言近來反常的表現,心結在媽媽身上?雷鳴側面了解到,小言的媽媽離異後去了國外,並重組了家庭。小言的爺爺奶奶怪她不負責任丟下了孩子,所以阻止她與小言來往。
雷鳴在網上與小言的媽媽聯繫上,希望她能多給孩子一些母愛。同時主動當起母子兩人溝通的橋梁。小言的媽媽幾次回國,雷鳴還為他們創造見面機會。媽媽帶回來很多禮物,都交給雷鳴代為保管。每次只要小言有了進步,雷鳴都代表媽媽,將禮物獎勵給他。重獲母愛的小言,學習和情緒上都有了明顯的好轉。
隊列最後的學生
最能反映教育高度
雷鳴剛走上教師崗位時,還並不明白哪些學生是需要特別關愛的。她第一次當六年級班主任的時候,班上一名男生小明,欺負了同班一名同學。被欺負學生的家長怒氣衝衝找到學校,準備直接教訓小明。面對家長衝動的拳頭,雷鳴挺身擋在小明面前。
雷鳴事後告誡小明,世上沒有絕對強大的人。喜歡使用暴力的人,肯定會受到更暴力的傷害。不久,雷鳴不動聲色地組織了一場班會,通過學生互相讚揚和互提建議的方式,成功地促使小明主動向被欺負的同學道歉。雷老師用行動讓小明懂得,願意為別人挺身而出才是勇敢。
雷老師與同事們討論時說,班裡的尖子生自帶光環;中等生會順勢進步;唯有那些不慎掉隊的學生,是最需要老師著力的對象。宜昌市教育局副局長曹豐評價稱,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倡導教育要「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主動發展」。在新理念下,每位教師更要特別關注後進生的成長,讓他們與其他同學一樣,充滿自信、體驗成功。很顯然,雷鳴老師做到了,並且卓有成效。像雷鳴老師這樣「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知心媽媽、堅信「後進生反映教育成果高度」的踐行者非常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