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尚愛蘭攜新作《作文課》做客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與著名作家閻連科、女兒蔣方舟、北京市西城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美俊一起,探討寫作的奧秘,揭開作文的真相。
活動現場
蔣方舟:我媽在我心中一直是無所不能的
網上流傳著一個經典的故事:1999年秋天,榕樹下舉辦首屆網絡原創文學大賽,請來王安憶、賈平凹、餘華、阿城和王朔做評委,聲勢浩大。那一屆最佳小說獎得主是尚愛蘭,獎品之一是帶家屬遊千島湖。遊玩當天,尚愛蘭的女兒異常活潑,拿著彈弓一路蹦跳。作家們湊過去逗她:你叫什麼名字?小姑娘把頭一扭:蔣方舟。
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第一本書,16歲當選中國少年作協主席,20歲獲人民文學獎,23歲就任《新周刊》副主編。一系列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媽媽尚愛蘭的教導和鼓勵。
6歲的蔣方舟見到好久沒見面的表哥表姐,感覺格外親熱,但表哥表姐卻撇下小妹妹單獨去玩。蔣方舟當時委屈得直掉淚,她找來紙筆,寫下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表達對哥哥姐姐「拋棄」自己的不滿。
這篇400字的小文,蔣方舟寫了整整8小時。當時天氣很熱,中間也沒有吃飯,但尚愛蘭堅決不替女兒想一句話,不替她寫一個字。最重要的是,她不許女兒用拼音代替生字——在新近出版的《作文課》中,尚愛蘭依然堅持這一觀點。
當年尚愛蘭培養女兒寫作的那些觀點,與她指導學生寫作文是一以貫之的,她也把這些都寫進了新書裡:不要在什麼都沒教會孩子之前,先教會他畏懼字數;找到了「寫什麼」,「怎麼寫」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好好地寫寫個人經驗,比任何華麗麗的辭藻都要有效……
據蔣方舟回憶,她小時候寫作文都會放一本字典在身邊,通過這種方法,她漸漸把漢字認齊了,也鍛鍊了專注力和毅力,還建立了很好的語感。
尚愛蘭鼓勵女兒多看成人書籍,她給女兒選的第一本書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身為作家,又做過多年語文老師,尚愛蘭認為「什麼書都可以看,就是不能看作文選」,「所謂優秀作文,大都是按模式化的方法訓練出來的,對孩子寫作沒什麼好處。」
尚愛蘭說,讓蔣方舟在三年級前開始寫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她受到「正規」作文訓練後,一些模式化的作文思路被固化到腦子裡牢牢生根。
尚愛蘭是一位語文教師,也是一位小說作家。現在,她還熱衷於剪紙藝術創作、畫插畫、寫新書。蔣方舟說:「我錯過了她的最盛年,卻參與了她五十歲之後的再次成長,我們又成為同時航行的船,兩艘船有時近得可以抓住對方,我們時而望向彼此,在大多數時候,卻只是應付各自的波浪與狂風,擦肩而過的時候,在內心向對方揮手示意。」
尚愛蘭對女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蔣方舟曾這樣評價母親:「我媽在我心中一直是無所不能的」,「她是塑我成型的人」。
《作文課》∕ 尚愛蘭 著∕ 2019年10月版
從應試作文到作文的素質教育
尚愛蘭曾在語文教學一線任教30餘年,業餘時間經常輔導小學生寫作文。尚愛蘭老師倡導健康的作文理念,觀察不同孩子的不同狀態對症下藥,直擊小學生作文痛點、難點。退休以後,尚老師系統整理了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針對小學生寫作專門撰寫了一本《作文課》,分享從作文理念到寫作方法的實用乾貨,用豐富的真實教學案例揭開作文的真相。
作為教師,尚愛蘭最清楚語文課程的教育要求,但她也力圖突破應試教育的局限,為孩子們提供關於作文的素質教育。
尚愛蘭認為語文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課本、局限於課堂要求。她指出:語文教學不重視介紹作家,因為應試不會考作家的經歷。作家對於學生來說,只是個名字,課本上可能連頭像都沒有,學生怎麼可能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呢?找到了應試教育中的具體問題,尚老師便會通過各種方式,在教學中儘量為孩子們提供解決方案。
「我自己教書多年後,才敢有點自由,騰出大塊的時間介紹作家。一方面是我覺得偉大的作家不只留下了作品,還留下了他的人。」
尚愛蘭在《作文課》的序言中寫道:「作家和語文老師,我剛好兩者都沾一點。好處是我提出的都是實用的、可操作性的、不僵化的方法,一些經驗都是我多年積累所得,並不斷複製,不斷完善,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另外我不會帶偏,小孩子儘管和作家有差距,但寫作的基本原理還是一致的……如果我知道一點點作文的秘密,那就說出來供大家參考一下。」
比如,面對最常見的作文題《我的媽媽》應該怎麼寫?尚愛蘭提出,「應該避免把媽媽寫成家政人員。」
大部分的小朋友在寫媽媽的時候,都會寫做飯、洗衣服、照顧生病的自己。但家長和老師在指導的時候應該意識到,「媽媽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肯定有孩子不具備的能力,可以言傳身教的事情。這樣就可以把媽媽在作文中的形象從『家政人員』中拔出來,也區別於『媽媽付出,孩子報恩』的傳統思路。用『付出』和『報恩』維繫的親情關係,絕不是媽媽無私付出的本意。」
再比如,小學生學寫作文一般都會從「看圖寫話」開始。尚老師對那些繪製潦草、內容過時的圖片非常反感,她認為好的圖片本身就應該是特別好的文章,既能讓孩子喜歡上寫作文,又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和審美能力。
從這一觀點出發,尚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獨闢蹊徑,經常讓學生「看經典繪本寫話」、「看奧斯卡短片寫話」。在書中提到了許多看電影、動畫片寫作文的案例,還附上了學生習作。有的時候,孩子的視角反而會給大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有讀者在網上留言:「這種太難得了,我記得小時候的作文教程都很程式化,那時還沒啥寫作意識,很容易就寫成沒有生氣的流水帳八股文。到後來稍微回過味兒來已經有點晚,怎麼寫好還是得從小抓起。」
曾獲卡夫卡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多項大獎的閻連科,從作家的角度出發,風趣地說明了文學創作與小學生作文之間的異同。他說:「這本書裡面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琢磨,第一點獨特之處是告訴你不要怎麼寫,這是在其他作文書裡面很少聽到的。第二,作文是非常獨特的、適應應試教育的文體,作文寫得好並不一定成為作家,它是脫節的。如何讓我們的寫作、我們的作文,能夠真正能成為日後更詩意生活的一個臺階,我覺得尚愛蘭完成了這樣一個東西。」
楊美俊多年從事課程改革工作,她指出:「2017年新的課標是顛覆性的,現在強調親自閱讀,那麼讀什麼?怎麼讀?閱讀的背後是什麼?我們可以從尚愛蘭的書裡看到許多線索。」「這本書是一股清流,現在市面上沒有營養的作文書很多,但從尚老師的《作文課》裡面可以看到的是思維不是技巧,這就是這本書跟別的書的區別。」「這本書不會告訴你如何去寫、怎麼去寫,尚老師給你點燃了心中豐富情感的小火苗,可以想像事物可以從這個角度闡發,事物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表達情感,這是最重要的環節。」
小學生作文看上去很簡單,但家長卻並不掌握科學的指導方法。蔣方舟表示:「這本書並不是講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作家,而是非常務實地指導7-12歲的孩子面對的作文難題。」
「生活中的我媽非常害羞和瞻前顧後,但這本書中的我媽是一個堅定而睿智的老師,對於作文教學,有一種說一不二的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