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在清華大學校園裡騎車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核心提示:鳳凰網5·4青年節特別策劃:「怪青年訪談錄」之對話青年作家蔣方舟。在經歷了成名與爭議後,即將在這個夏天走出大學校園的她,將做何打算?她的大學生活又是如何度過的?這位被媒體稱為「美女作家」的年輕女孩,理想中的另一半又會是什麼樣子?
蔣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於湖北襄陽。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此書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現已出版作品9部。在由《人民文學》雜誌社主辦的第七屆人民文學獎評獎中,蔣方舟獲得散文獎。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
對話主持:史川楠 周東旭
鄰家有女初長成
今年,大四學生蔣方舟就要畢業了,她說「畢業之後,先閒一年,四處走走,慢慢想想自己應該往哪條路走。」
與蔣方舟接觸,依然能從點滴話語間感受到稚氣未脫的「孩子氣」:單純、活潑、不會拒絕人。甚至偶爾會帶撒嬌口吻,「你再說,我都要哭了。」
只是,她的頭上已經不再扎倆馬尾辮,而是換做一襲長發。1989年出生的方舟長大了。
嘗試
蔣方舟少年成名。7歲便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2004年,初中生蔣方舟出版第六本書《邪童正史》。她這樣總結自己的15歲:寫這本書之前和之後都在不停地嘗試,嘗試寫小說、散文、歷史雜談、童話、影視評論、書評、話劇、電視短片腳本、足球評論、還有隻有我自己演的電影劇本,嘗試尖刻,嘗試幽默,嘗試儉樸,嘗試在不透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讓人們更了解我。
蔣方舟在《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報刊開設專欄,用自己的文字記錄生活。2005年,她當選中國少年作協主席。
2006年,17歲的高中生蔣方舟與金龜子共同參加活動,籤書時金龜子被圍得水洩不通。蔣方舟回憶稱,「我乾巴巴地坐了良久才有小朋友過來,對我說,金龜子姐姐給我籤個名吧。於是我就給他籤了。」受到「刺激」的蔣方舟希望將自己塑造成「地瓜姐姐」形象,打入小朋友內部,以爭取超低齡FANS。
那時,她會時不時地在網絡上曬吃飯、睡覺、做鬼臉的照片,以及自己愛聽的歌,喜歡的寵物等。偶爾,她還會調侃一下自己,「接好多讀者的電話,這說明我還沒有過氣嘛,這個喜人的發現讓我這個多愁善感的人也溼潤了眼眶。」
2008年,蔣方舟進入清華大學,成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本科生。
在清華
「記錄生活的日子結束,生活開始了」,入學第一天的蔣方舟在新生報到處對圍追的媒體說。
蔣方舟告訴鳳凰網,她理想中的大學沒有那麼現實,沒有那麼焦慮,可以靜下來想想自己的需要,想想自己究竟要過怎樣的生活。
在清華的蔣方舟不僅體會著大學帶來的自由,還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細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剛剛入學兩個月,她就對清華理科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接受鳳凰網訪談時蔣方舟坦言,看到嚴謹的理科生會很絕望,「他們軍訓的時候花1個半小時,3點鐘起床,就是為了把被子疊成方塊形的。」2012年3月,她甚至「控訴」理科生,「真正的geek(編者註:理科生的代名詞),內心有一個純淨如水的科學世界,他們孤僻,但對於俗世人間的浪漫卻有含蓄的嚮往。」
2010年,在清華百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直言學生風氣的《給清華大學的一封信》把大三女生蔣方舟再次推向輿論漩渦,引發眾多議論。自稱「擅長潑冷水」的她,用自己的筆寫下自己眼中的學生幹部們以及「教育和世俗標準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他們毫無障礙地接受學校給予的一切價值觀,自詡主流,一百年不動搖、一百年不懷疑;他們青出於藍地運用官場技巧與規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最終,清華大學校方做出回應,稱會進行反思。
不能迴避
2011年,22歲的蔣方舟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演講,題目是《清醒地成長》。她認為要清醒地成長,必須有脫離某些軌道的勇氣,不能「錢流向一線城市,便殺進北上廣,錢流向體制內,便衝進體制內。」
2012年元旦剛過,蔣方舟發表《紀事中國2011》,從四個角度盤點中國大事:重建社會信任、通往公民社會、無恆產者無恆心、中國人來了。該文微博轉發達6萬多次,眾多名人紛紛評論,一片讚譽。
在《紀事中國2011》中,她說「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一個富強繁榮社會的許諾,一個對烏託邦的設計藍圖,而僅僅是還原這個國家的真相。」
作為青年作家,蔣方舟希望每個人多問問內心,聽聽有沒有渴望自由和自主的聲音,不要那麼輕易地向不情願的事情就範。在她看來,這或許「就可以改變中國一點點。」
23歲的蔣方舟還透露,如果人生中一定要庸俗一次的話,那就在戀愛中庸俗。「我希望男友正直、寬容、果敢、保持一點孩子氣。」
恍然間,已是戀愛的年齡了。
我畢業之後先閒上一年
鳳凰網:在大學裡跟同學相處怎樣?有共同話題嗎?
蔣方舟:我自己不覺得跟人相處有任何問題。但在別人看來,我可能有點格格不入和天然呆。我覺得人急於融入、過度融入環境,並非太好。很容易滿足和沉溺其中、因此而生的抱怨也不少。要保持跟環境的一點疏離感和不滿意,才有可能改變自己,或者跟環境更好地講和。
鳳凰網:你理想的大學、大學生應該是什麼樣的?
蔣方舟:我一直懷念一個場景:有一次北京刮沙塵暴,外面是昏天黑地的末日之像,我們在教室裡學古典文學,集體朗誦《春江花月夜》……那是一種非常桃花源、烏託邦、伊甸園、紅塵外的感覺。我理想中的大學是沒有那麼現實,沒有那麼焦慮,可以靜下來想想自己的需要,想想自己究竟要過怎樣的生活。
鳳凰網:畢業後準備做什麼?你的夢想是什麼?
蔣方舟:我今年就要大學畢業了。看周圍人在畢業季的反應,就像是極端天氣前動物的種種異象,躁動而反常。我也漸漸地心生焦慮了,打個車也要問計程車司機:「你說北京戶口是不是非常重要?」
這其實都是源於對未來的恐懼與不確定吧。在此之前,生活是一級級臺階,只需要埋頭拾級而上,下一步永遠是設計好的,永遠在那裡。自此以後,生活變成帶有風險的十字路口,選一條,走下去:或是陽關大道,或是死路一條,更有可能的,是一條無趣的坦途,沿途的風景一成不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我一直都不能想像自己過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趕時間上班,下班的娛樂是看看電視、看看戲、玩玩遊戲,工作上努力升職……我可能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會選擇謀一碗飯吃,但現在還不想早早地把自己限制起來。我畢業之後,先閒一年,四處走走,慢慢想想自己應該往哪條路走。
我當然不希望成為偶像
鳳凰網:美少女作家,你對這個稱呼怎麼看?你想成為別人的偶像嗎?
蔣方舟:美少女作家是好多年前的稱呼了,也不知道是誰起的。熟悉的人對我都是直呼其名,我父母叫我,都是連名帶姓很正經。我沒有暱稱、別號、筆名……。對名字和稱呼,真的不看重。我當然不希望成為別人的偶像,有人這樣希望麼?
鳳凰網: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嗎?你有信仰嗎?
蔣方舟:你特立獨行之後,會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有很多同道之人的。我當然還是信任「友愛、真理、永恆」這些泛泛的概念,但是不打算有宗教信仰。
鳳凰網:你理想的男友是什麼樣的?
蔣方舟:我希望的品質是正直、寬容、果敢、保持一點孩子氣。不過這也要等理想的男友真實出現了之後,才會將這些品質坐實。無論有沒有男友,我希望自己都是個自給自足的小宇宙。自己強大了,對男友的要求會越來越少。不會要求別人做辦不到的事情。
唱唱歌、照照相的青春是很灰色的
鳳凰網:你覺得青年節還有意義嗎?你覺得現在中國青年最缺什麼?
蔣方舟:在我印象中,青年節就是中學時辦一下黑板報,大學時大家約著登山玩一趟。如果一起唱唱歌,花下照照相,就是「青春洋溢」,這樣的青春還是很灰色的。現在中國青年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變得身體孱弱,缺乏冒險精神。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求安穩,因為求安穩又特別沒有安全感。
鳳凰網:你心目中完美的青年形象是怎樣的?
蔣方舟:高爾基有個小說叫《丹柯的故事》,美少年丹柯,在族人不信任的情況下,帶領他們走出黑森林,走向光明,並為此奉獻自己燃燒的心。但現實中完美的青年形象,可能還需要加上:他不僅沒死,還同時獲得了財富。
鳳凰網:你覺得中國的青年人最缺什麼?最不缺的又是什麼?
蔣方舟:我覺得個人先從自己的內心自由做起吧。畢業前,一個朋友找我訴苦。他大學的專業,是聽從了父母的意見,學習新聞。大學畢業將要去國外讀研究生,按照父母的意思讀金融管理,他對新聞和金融毫無興趣與熱情,對自己的規劃是做經紀人。幾乎可以預見他未來幾年的痛苦,可他知道,聽從父母的安排是一條最保險的路,即使這被證明是個錯誤的決定,他也可以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如果對於跟自己息息相關的重大決定,都很習慣聽從和就範。那麼對社會的不合理秩序,幾乎也是「習慣即合理」了。
我最近看了一個日本電影,叫做《在恆河遊蝶泳》。電影講了一個大三女生,為前途迷茫;因為沒有做過任何值得誇耀的事。因此在就職面試時,撒謊說自己曾在印度的恆河中遊泳。為了完成自己說過的話,她真的一個人去印度旅行,最後真的在恆河中遊蝶泳。我只是想說,每個人多問問內心,聽聽有沒有渴望自由和自主的聲音,不要那麼輕易地向不情願的事情就範,就可以改變中國一點點。
不可能迴避自己和時代的聯繫
鳳凰網:馬克·扎克伯格、帕裡斯·希爾頓、金正恩、蒼井空、阿桑奇,這五個人你最欣賞誰?
蔣方舟:扎克伯格吧。因為他靠才智很深地介入世界,並且改變世界。
鳳凰網:怎麼看中國的左右之爭?
蔣方舟:國外也有所謂的左右之爭,有爭論才能制衡。但我很害怕戾氣瀰漫,如果動不動就揭老底,約打架,甚至動用公權洩私憤,這樣的爭論氛圍就很讓人受不了。
鳳凰網:有沒有想過自己和那個時代的關係?
蔣方舟:一個作家,如果要一直往上走,走不多遠就一定會碰到政治的高牆,所以不可能迴避自己和時代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