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現在的學生群體,已經很難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樣,捧著一本書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名著還是那些名著,但是,環境已經不在了。
有時,我們作為家長或者老師的,總在感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呢?為什麼不能順著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呢?那麼我們又想過沒有,如果我們生在這樣一個多媒體並存的社會裡,我們還會像以前那樣,排除外界的幹擾,傻乎乎地去捧著一本書去讀嗎?
所以說,我們應該反思,現在的社會變化了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正確引導孩子,回到傳統經典上來。
首先我們需要探討一下,學生為什麼不愛讀名著了呢?
一、學生逐漸對閱讀失去了應有的興趣
現在的社會,學生接受文字,主要是在課堂和考試,可以說,應試是醫治學生不愛讀書的良藥。但是,這畢竟是暫時的,更何況學生即使閱讀考試中的閱讀題,也並非發自內心。過分的功利化使得學生除了學習,基本沒有人有興趣去看書,學生對讀書的興趣正在消失殆盡。
在多媒體橫行的時代,學生愛玩的是手機、平板,愛看的是抖音、快手,聽故事藉助喜馬拉雅,拍照要用美顏修圖,學生已經習慣用現成的東西滿足自己的需要,圖形圖像正在取代文字成為學生的必需品,而含義雋永的文字正在學生的視野中消失。
本來學生要看小說就必須看文字,但是,一款款聽書軟體的逐漸發展成熟,使得學生最後一點看書的理由都沒有了。學生可能看現代有些深度的小說都不愛看,更何況是讀一部名著呢!名著中沒有現成的視覺圖畫,需要人們發揮自己的想像,而長時間沉浸在多媒體的世界裡,會讓學生對多媒體產生依賴,同時對文字逐漸失去興趣。
二、生活在當下的學生一代,很難進入名著的特定文化背景
名著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一代一代人情感和思想的濃縮,這就好比一杯珍貴無比的茶葉,需要沏茶之人先兌好水,做足功夫,再慢慢品,味道才會出來。
要品出其中的味道,首先就要進入名著給我們構建的文化背景,才能逐漸進入自然之門,進入社會歷史,進入思維之巔,進入人心之境。學生生活在當代社會中,接受文化作品是為了考試,功利化使得學習變得不深入、淺嘗輒止。就像一個門外漢,在很多最珍貴的寶庫外邊,就是進不去。
作為名著,都是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文化,而相對應的就有那個朝代的名著;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而對應的同樣有自己國家的名著。作為當今社會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如果想成為人中翹楚,就要充分汲取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為己所用。那麼,你就必須深入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去尋找那些蘊藏的寶藏。而當今的學生,想進入這裡邊的廣闊世界,顯然多種文化、不同歷史的薰染還不夠。
三、低年齡段的學生有充足時間,但閱歷不夠;高年齡段的學生認知水平提高了,時間卻不夠了
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學生不管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階段,都要在自己的課業任務完成之後,才能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然而,這裡面時間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都是大問題。
小學和初中的學生,每天的課業負擔輕,有很多空餘時間。因此,學生在課後有很多時間進行廣泛閱讀,但限於孩子此時的認識廣度和深度,他們還不能了解書籍內容的全貌。而等到他們的認知水平提高了,高中生又沒有什麼時間去廣泛閱讀了。
當然,我們可能認為學生在小學初中只是做到廣泛閱讀就行,就像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想說,那是陶淵明,他雖然說自己不求甚解,但他能夠在讀書中找到興趣,那就是成功了,再加上人家已經達到了欣然忘食的境界,可是境界不淺了。
而我們的學生呢?沒有人監督,家長就會心裡長草,自己往往管不了自己的孩子,而如果把孩子推向補課班,則又陷入功利化的陷阱。
其次,怎樣才能讓孩子回到讀書讀名著的軌道上來呢?
我想新課標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路徑,如果再加上我們自己重視,那麼孩子肯定會走上正軌的。
一、課程引導,讓學生重歸閱讀正路
上面我們都談過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時間往往是有矛盾的。只有國家從課程角度進行協調,才能從根本上給學生閱讀創造條件。
最近的部編版教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從課文內容到課外閱讀,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特別是對學生的課後閱讀書目進行了建議,是真正意義上的良心之作。
可能我們會感慨,我們讀什麼書啊!那麼,新課標給了學生一個明燈,從小學到高中,每學期都有閱讀建議。
二、閱讀,從興趣開始
可能我們不太明白,閱讀名著,從哪裡開始呢?怎麼指導呢?
其實,在閱讀的原點,還是不要進行太多的幹擾,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買來建議書目,然孩子從中選擇自己最愛讀的,你再為這些書排一個順序。
在這個順序中,你就會發現,孩子的愛好在哪裡,興趣 在哪裡,甚至未來的潛力在哪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從興趣開始,孩子就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未來理解知識也能更深入。
在這樣選擇中,不要怕孩子選擇了其中最簡單或者選擇了帶圖片多的書。因為,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了最簡單的閱讀,才能有後來深入的閱讀。有了自己喜歡的領域的閱讀,以後其他領域的知識雖然剛開始自己並不感興趣,但是,可能隨著自己閱讀知識面的打開,自己也會逐漸對相關領域感興趣了。
三、摘抄、發朋友圈或簡單寫作
孩子為什麼不愛讀?實際上,有可能是自己不喜歡,也有可能是自己讀不懂,更有可能是沒有用。
這裡面,有沒有用是非常重要的。學以致用才是高境界。如果自己學習的沒有用,可能誰也沒有學習的興趣。
當然,標榜、炫耀也是有用的代表,那麼,當孩子讀了一個很好很走心的句子之後,把它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或者發個朋友圈,讓自己高大上一下,豈不更好?
如果學生再把自己的句子運用到作文當中,那就真正做到了課內課外的無縫連接,那時最好不過了。
當然,讀名著,不是淺嘗輒止,而要深入書的內部,一點一點讀。
讀名著,要讀《老人與海》,你要在文字中體會老人的孤獨與勇氣;《平凡的世界》你要穿越歷史,回到那段不平凡的歲月,體味平凡的人生;讀《紅樓夢》,你要在重重文字機關,破解作者意圖,深味人間百態。
名著裡的味道,是需要品味的人先進入讀書的境界,才有品味的資格。需要學生在閱讀中慢慢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