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如今中國古代有四大名著,從小學到中學的課本上都有四大名著的節選,它們分別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四大名著都成書於明清之際,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滋養了好幾代中國人,還傳到了國外被翻譯成了各種語言,深受各國百姓的喜愛。然而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並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當時人們公認的是「六大名著」,現在的四大名著相比六大名著少了哪兩本呢?
那個時候人們所說的六大名著其實比四大名著多了兩本書:《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這兩本書也都是中國文學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們集詼諧幽默和諷刺於一體,體現了作者極高的文學水平,而老百姓也都喜歡這些通俗作品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兩本書被踢出」了名著行列呢?
這其實還要從新中國剛成立時候說起,中國人民經過大半個世紀的革命終於趕走了侵略者,人們安居樂業能夠逐步解決吃喝問題了,老百姓吃飯重要,精神食糧也同樣重要。當時中國文盲率還非常高,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政府除了開設了各種掃盲班和識字班之外,還指示出版社出版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典名著。
人民出版社於是就想到了成書於明清之際六大名著,這些作品不僅文學性非常高,而且通俗易懂,裡面講的故事也都非常精彩,既能弘揚傳統文化,又能提高老百姓的文學修養,真是一舉兩得。不過最初人民出版社並沒有一股腦把六本書全都出版了,只挑選了其中的四本書,沒有想到出版之後深受好評,於是其他出版社也全都開始出版,漸漸地大家忘記了還有另外兩本書,六大名著也就變成了四大名著。
事實上《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無論是在文學性還是故事性上都不輸於四大名著。以《聊齋志異》為例,它的做著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他從小喜歡神鬼故事,收集整理各種民間故事寫成了《聊齋志異》。這本書老百姓看了能夠當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作者也在故事中揭露了朝廷的黑暗,批判了封建思想。《儒林外史》就更厲害了,它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官場小說,作者吳敬梓對封建官場和科舉制度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堪稱中國古代批判小說的巔峰。這兩本書沒有進入名著行列,也實在是讓人覺得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