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四大名著」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青少年必讀經典、課文參考內容。而關於四大名著的影視作品、衍生作品也不少,可以說,四大名著乃是我國文化作品中影響力非常高的一部分。
但是,你們知道嗎,其實原本是有「七大名著」的,那為什麼現在變成了四大名著呢?被刪掉的三本又分別是哪三本名著呢?
1、《金瓶梅》
現在的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這四本名著,不過在《紅樓夢》問世之前,其實就已經有「四大」的說法了。
明代馮夢龍就提出了「四大奇書」之說,其中三本和現在的四大名著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四大奇書中,《金瓶梅》頂替了《紅樓夢》的位置。但是眾所周知,《金瓶梅》的部分內容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的,所以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這本書便被列為禁書,並踢出了「四大」之列。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中所含的文化價值也是很高的,只不過到了今天,許多人都只知道此書之名,而沒有多少人真正閱讀、研究過這本書。
2、《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我們所熟知的課本內容「範進中舉」就出自《儒林外史》,而故事「倩女幽魂」則出自《聊齋志異》。至於在這裡為什麼將這兩本書放在一起呢,因為這二者都是在《紅樓夢》橫空出世的同一時期出現的。
面世不久,聊齋和儒林就收穫了幾乎不遜於四大名著的影響。而在古代,其實人們對於「四大」的概念並不強,所以一段時間內都有「六大」的說法。但是到了幾十年前,四大名著作為新時期第一批小說名著被相繼出版,而聊齋和儒林兩書沒能在同一時期被出版,於是便有了四大名著的說法。
而到後來兩書出版之後,四大名著格局已定,這兩本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甚至開始被逐漸淡忘。但是實際上,這兩本書的藝術造詣、所含意義都有和四大名著一戰的能力。所幸的是,到了今天,《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又重新被許多人發現和重視,還以此拍攝了不少影視作品,使得兩書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其實不僅是四大名著,還有四大美人、四大發明等等,似乎中國人對「四大」一詞情有獨鍾,隨便一搜就會有一大批「四大」出現。但是四大只是從一大批同樣的要素中所甄選出來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並不是說就沒有和「四大」並駕齊驅甚至超越它的存在。
就像四大名著,並不是說除了這四本書以外就沒有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了,又好比四大美人,也並不是再也沒有那樣的標誌美人了。「四大」只是一個普遍的說法,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四大」、「六大」甚至「十大」,七大名著之中的三本在名義上似乎被刪掉了,但它可以一直存在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