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博大精深。自古以來書都是人進步的階梯。在古代更是如此。有的年代書只被大家族世家所擁有,老百姓難得一見。例如我國現在的四大名著。裡面育人的道理到了現在都毫不過時。在古代外國從中國偷書回國屢見不鮮。其實在我國新中國成立之前並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在建立新中國之後剔除了兩本。剔除得是那兩本呢?原因又是為何?
最開始的四大名著是由明朝的大文學家王世貞提出的這一概念。但是王世貞卻是以自己的喜好來推選的四大名著,當時的四大名著可跟現在不一樣,分別是《史記》、《莊子》、《水滸傳》和《西廂記》。只有《水滸傳》還在現在列出的四大名著之中,其他的已經不見了蹤影。原因就是因為王世貞自己的個人喜好並不作數,引起了其他文學家的爭議,其次當時還有很多好的著作還未誕生。例如《紅樓夢》是清朝曹雪芹的著作,明朝當然沒有。當然四大名著這一概念是王世貞所提出創立的。
由王世貞提出的概念經過了很多年的文學家們的討論,後來作家馮夢龍提出的四本名著受到了大家基本一致的認可。慢慢的被大家所接受。那就是《西遊記》、《三國演義 》、《水滸傳》和《金瓶梅》。
馮夢龍提出的建議跟現在就基本相似了。但是可能大部分人對《金瓶梅》這本書存有誤解。實際上並不只是我們在古代《金瓶梅》就被大眾所誤解。因為大部分人都只是看內容,看不出其中蘊含的道理與價值。其實《金瓶梅》的價值跟文化絲毫不亞於現在頂替它的《紅樓夢》,當時的這四大名著基本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在清朝時四大名著變成了六大名著,很多優秀的小說都是在清朝誕生。其中《紅樓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後慢慢的就代替了《金瓶梅》。又多了兩本著作那就是《儒林外史》與《聊齋志異》。在新中國成立後,才變回四大名著,並非是另外兩本書不好,而是因為前四本都是白話文,而後者卻是文言文,不適合現在中國的小孩來閱讀。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變成了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