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前段時間看到過這樣一個問答: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神話小說是哪本?《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霸佔了前兩名。不過最後的評選結果也為《西遊記》,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入選了四大名著,很多人只看過《西遊記》,並沒有看過《封神演義》。
二者同樣成書於明代,也都取材於民間傳說,都深受許多人喜歡。包括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關聯,《封神演義》被認為是《西遊記》故事的前傳。那為什麼《封神演義》不能入選?只是一本普通的神魔小說?
價值觀
這一點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東西了,也是當代人最需要的。不管我們是看過電視劇中的《西遊記》,還是原著小說,所講述的都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當然有個別地方的改編,但主題內容還是相同的。
在取經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也成功取得真經。他們有一個終極的目標,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在朝這個目標奮鬥,有什麼樣的苦難都不怕,孫悟空師徒四人都會把其克服,擺脫命運的束縛。
可《封神演義》則大有不同,徹頭徹尾講了一個東西:宿命。你說姜子牙厲害嗎?可他為什麼最後沒有被封神?因為從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告訴過答案:你在籠子裡就是上天註定的,不得有半點反抗,而且這些反抗是無用的,命運也不可能被改寫。
個人相不相信宿命論,這裡咱們就不做過多的爭議了。從社會的角度出發,當然是不希望的。如果大家都相信了,每個人都什麼也不幹,反正最後都是現在這個結果,社會又何來生產力?國家又如何前進?這也是當今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人物刻畫
前段時間很火的姜子牙應該有很多人也看過,不過在不了解這本原著去看這部電影,應該是懵的狀態。整個劇情中的人幾乎都是被臉譜化、標籤化了的,接下來要幹什麼事情也基本上可以猜到,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可《西遊記》從根本上和它大有不同,孫悟空是好是壞,拋開你現在腦海中的印象,我們在觀看這個劇的時候沒有概念性的定義。今天戰天鬥地,明天瘋狂屠殺獵戶;你說他忠誠保護唐僧取經,可又在背地罵唐僧是老和尚,趕緊殺了去。從這一點,觀眾的印象也比《封神演義》要深刻。
關於劇中的人物就更不用說了,《西遊記》中的每個人長相都非常有特點。從說話的方式、態度、語言風格、還有長相,都給觀眾營造一種非常深刻的感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圍繞唐僧師徒四人來拍,別人都是配角。
而《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和《西遊記》有著根本上的差別,我認為姜子牙在這本書中的存在感並不是很強。許多大戰中,姜子牙幾乎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一會靠這個,一會靠那個,從根本上無法擔任這本書的主角人物,但又沒有更好的一個人可以勝任。
讀後再品
除了上面這兩點之外,我認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西遊記》經得住「品」。當然這塊我說的是原著,因為和影視劇裡有著很大的差距。第一遍看完原著之後你會發現問題很多,有許多矛盾的地方,是不是吳承恩不會寫?
為什麼如來佛祖把他壓到五指山下又把他放出來?如此強大的東方神玉皇大帝連一個孫悟空都打不過?可孫悟空在取經路上又打不過一些妖怪?當你再去看這本書的時候,這些問題也全部迎刃而解,這都是吳承恩精心設置的一個局。
因為《西遊記》從根本上來講,這就是一本弘揚佛教的書籍。玉皇大帝作為道教的東方神,如果都能打過孫悟空,那他們師徒四人為何還要取佛教的經?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有的細節都是「功夫布局」,經得住每個人去品去推敲。
《封神演義》也有自己的特色,人物也很多。在我們細細分析一下,設陣破陣的情節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西遊記》雖然是一難一難,但充滿了故事情節。從文學角度和邏輯角度出發,這都是前者所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