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中醫藥在武漢新冠肺炎防治作用再次全方位得到驗證,中藥在海外也受到廣泛歡迎,正在為國際社會防控疫情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中醫藥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自始至終都扮演著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角色,我們從名著經典中就可以一探究竟。
」
文/本草頭條團隊(bencaotoutiao)
文學作品是闡述心靈的藝術,作者通過成熟的藝術技巧,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而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成就,細緻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頻繁展現的中醫中藥知識,也從歷史考究的角度,證明了中醫中藥是源遠流長,積厚流光為民眾所追捧的民族瑰寶。
01
「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虛而無神。其左寸沉數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者,乃肝家氣滯血虧。右寸細而無力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虛而無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今經期不調,夜間不寐。肝家血虧氣滯者,應脅下痛脹,月信過期,心中發熱。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脾土 被肝木 克制者,必定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
——《紅樓夢》第十回
文中對中醫脈診分析精彩入微,體現了「因機證治」的原則。秦可卿所患疾病其病因為情志致病,與當時的社會及家庭環境密不可分,憂慮太過,氣機鬱滯,肝木克脾;久而久之,心肝火旺,耗傷陰血,最終成為水虧火旺之體。
02
「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傍門見月明」中,有一首唐僧抒發情懷的詩。其詩曰: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
——第三十六回
《本草衍義》:白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鬧也。
《用藥心法》:白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溼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湯液本草》:白茯苓,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
03
七個人先吃了一桶,劉唐揭起桶蓋,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們看著,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後,吳用去松林裡取出藥來,抖在瓢裡,只做趕來饒他酒吃,把瓢去兜時,藥已攪在酒裡,假意兜半瓢吃,那白勝劈手奪來,傾在桶裡。
——《水滸傳》原文
文中所寫到的蒙汗藥就是曼陀羅花。從俞樾所述,可知小說家寫到的蒙汗藥多為麻醉藥風茄。風茄又叫山茄,也就是茄科植物曼陀羅花,目前臨床使用的中藥麻醉劑就是用它提煉出來的。
04
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裡,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三國演義》原文
在戰亂年代,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刀箭傷是難免的,這也是宋代陳鐸在「三因致病」中提出「不內外因」的原因,而情志病的產生與書中的歷史背景有關。對於重病大病之後形體虛弱,氣血虧虛,正氣未復,病邪未盡者,虛不受補,攻之不可。須待正氣恢復,氣脈和緩時,方可用厚味補虛,猛藥攻邪。因此諸葛先生的這番話是符合醫學道理的。
了解更多行業資訊,請關注本草頭條公眾號,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