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作為一個因製造業輝煌而實現經濟騰飛的城市,清晰地體察到自主創新是未來競爭的利劍,順應宏觀經濟環境變化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行動計劃」等四大行動計劃,力爭在產業集聚的高平臺上積聚創新能量,實現從「蘇州製造」到「蘇州創造」的跨越。
本文通過分析蘇州自主創新歷史和現狀,對蘇州市自主創新關鍵要素的優劣勢做一個基本研判,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自主創新發展的歷史軌跡
全國科技大會明確指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是新時期指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核心是自主創新。它有三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原始創新,二是集成創新,三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由此可見,我們堅持自主創新,絕不是否定、排斥引進先進技術,更不是要關起門來自己一切從頭幹起,而是要求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切實抓好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還要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縱觀世界各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其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是與人類歷史上多次技術革命的發展緊密聯繫的。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伴隨著大量的產業、基礎設施、相關服務從技術核心國家向外圍國家轉移、擴散。千年繁華的蘇州不乏自主創新的輝煌歷史,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沒有趕上前幾次世界技術革命的浪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科技和創新活動逐漸恢復和發展,開始沿著世界發達國家和技術先進地區曾經走過的道路前行。
考察蘇州的發展歷程,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與產業演變進程緊密聯繫。
(一)第一階段,休眠期――以創新停滯為主(解放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
從解放初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全市經濟發展幾經波折,緩慢前行,地區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4.38億元增至1978年的31.95億元,年均增速8.2%;三次產業比例從45.8:24.8:29.4發展為28.1:55.7:16.2。全市經濟逐步恢復、調整,計劃經濟體制下整個社會仍然處於短缺經濟狀態,在產品供不應求的大環境下企業的重點在於生產,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自主創新基本處於休眠期。
(二)第二階段,萌芽期――以技術模仿為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90年代中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蘇州鄉鎮企業率先發展,憑藉緊鄰上海的地域優勢,抓住上海工業資源外擴、技術外溢的機遇,通過模仿移植、消化吸收一些實用技術和工藝,壯大了工業基礎,迎來了蘇州市經濟第一輪發展高潮。到1996年,地區生產總值已突破1000億元,比1978年改革之初增長了10.2倍,年均增速達到14.4%;三產比重調整為8.8:56.7:34.5。工業演變為主體經濟,鄉鎮工業在全市工業經濟中的份額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自主創新意識開始出現萌芽,1996年縣及縣以下大中型工業企業當年科技經費籌集額已達6.40億元,用於新產品開發和研究實驗的經費分別為2.18億元和467萬元。以技術模仿、新品研發為主的工藝改造和更新開始了蘇州市創新之路的探索。
(三)第三階段,蘊育期――以技術引進為主(90年代後期~「十五」期末)
90年代中期以來,科學技術是國家競爭力基礎這一觀念得到廣泛認同,資本流動的熱潮伴隨著產業的轉移隨之興起,蘇州市抓住機遇,承接轉移,大力吸引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資金和技術,開放型經濟迅速崛起,到2005年,蘇州累計合同利用外資726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0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以年均40.8%的高速度增長,2005年突破1400億美元。高新技術產業脫穎而出,2001年被美國《新聞周刊》列為「全球九大新興科技城市」之一。2005年,蘇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1.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9%,IT等高科技產品製造產業鏈基本形成,成為推動製造業發展的領軍力量。但是,由於發達國家向外轉移的多為高能耗、高汙染產業和現代信息產業的低端加工環節、以加工裝配為主要形式,技術含量偏低,技術引進後的消化、溢出效應沒有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的成份還較低。
(四)第四階段,發展期――以自主創新為主(「十一五」以來)
蘇州市制定的《 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總體規劃綱要及2020年遠景目標》以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行動計劃》,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放在「十一五」發展的重中之重位置,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大企業的集成創新能力、中小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技術引進企業的二次創新能力,著力培養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企業、大品牌,加快構建有蘇州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這為蘇州市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背景和宏觀環境,再加上蘇州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積聚的技術資源、人才資源、資金資源等,均為自主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優良的條件,蘇州市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正逢絕佳機遇。自主創新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和一定水平以後尋求新突破和新發展所必須跨越的關鍵臺階,從自主創新的三大要素――創新主體、創新動力和創新成果分析,蘇州市優勢與劣勢並存,機遇與挑戰同在。
二、自主創新主體分析
自主創新的主體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企業,第二類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從創新主體的產權性質來分,自主創新又可以分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狹義的自主創新是指蘇州本地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自主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廣義的自主創新是指在蘇州註冊的所有企業(包括外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創新。境外資本在蘇州設立研發中心、開展研發活動,對科研人才的聚集、先進技術的外溢等意義非常重要。
(一)自主創新主體的現狀
1.企業主體地位加強,自主創新主體的活力逐漸被激發
從創新的主體來看,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正在增強,企業發展離不開相對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創新與企業的經濟效益乃至生存息息相關,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是目前蘇州市進行自主創新活動的主要力量。2005年蘇州市專利申請6780件,其中68.7%由企業申請;大中型工業企業籌集科技活動經費122.63億元,其中81%由企業自籌;當年用於新產品開發64.23億元,用於R&D支出45.43億元,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熱情高漲。
圖一:2005年蘇州市專利申請人分類圖表
2.高新技術企業成為目前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
蘇州高新技術企業對經濟增長發揮了明顯的作用,技術創新能力的逐步增強直接推動了經濟實力的提升。目前蘇州市已經在計算機及配套設備、數字交換設備、光纖通信、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多個領域形成產業集群,匯集了一大批相關領域內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高新技術企業,逐步從簡單的裝配加工向產業鏈中上遊延伸。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擁有各級高新技術企業近千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58家、省級706家、市級64家,擁有各級高新技術產品近兩千個,其中省級1733個,市級94個。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連創新高,產業規模與發展速度大幅度提升,拉動全市經濟保持快速增長,使蘇州成為世界知名的新興科技城市。從縱向來看,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從1998年的315億元發展到2005年的3085億元,年均增速達到38.5%,戶均產值從7244萬元猛增至25965萬元,增長了3.6倍。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柱地位日益顯現,產值佔比從1998年的19.4%升至2005年的31.1%。
圖二:蘇州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
3.大中型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中堅力量
大中型企業在資金、人才、設備方面等擁有的強勁實力使之成為自主創新的中堅力量。大中型企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數量近年來呈現逐步增多的態勢,2005年全市1206家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541家,創辦科技機構數達188個。
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數量和素質同步提升,為自主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2005年大中型工業企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共計43464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25360人。科研經費和研發投入大幅度增長,進行自主創新的資金得到保障,2005年大中型工業企業當年籌集科技活動經費122.63億元。在智力和資金支持下,蘇州市取得的科研成果、專利的數量和水平也顯著提高。2005年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548.03億元,新產品開發經費的投入產出比達到1:8.5;申請專利1546件,其中專利發明339件。
4.大量外資企業為技術溢出創造有利條件
近年來,蘇州市大規模的外資流入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從1990年0.70億美元增至2005年51.16億美元,年均增長33.2%;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的數量、工業總產值、資產、利潤、利稅的比重分別佔到了43.7%、66.9%、65.3%、72.1%、65.2%,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且通過技術溢出效應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本地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跨國投資對東道國技術進步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又稱技術擴散),技術溢出屬於跨國投資的外部效應,主要通過四個渠道增強本地企業的技術能力。一是後向和前向聯繫,隨著跨國公司組成的產業鏈不斷延伸擴展,蘇州市本土企業從跨國公司設立的更高技術標準、配套產品質量控制的經驗等方面獲益匪淺。二是人力資本流動,外資企業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有部分流動到本地企業中。三是競爭效應,藉助中國的比較成本優勢,外資企業加劇了國內外市場競爭,產生了「鯰魚效應」,促使本地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加快應用新技術、發展新產品。四是示範效應,外資企業先進的管理模式或新產品為本地企業提供了模仿的樣板。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或合作的研發機構數量不斷增加,這些研發機構促使蘇州市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吸引和培養了大批創新人才。2005年末認定的外資研發機構有48家。在省科技廳公布的第二批16家江蘇省外資研發機構中,蘇州市有14家入圍,佔全省的87.5%。
(二)自主創新主體存在的問題
1.國有事業獨立科研機構規模不大
近年來,由於科研機構體制改革的深化,隨著影響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逐漸消除,外資和民營科研機構相對靈活的體制、激勵機制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導致國有事業獨立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逐年減少、研發力量削弱。2005年末全市有國有事業獨立科研機構46家,專業技術人員1952人,平均每家不足50人。
表一:部分年份國有事業獨立科研機構及專業技術人員情況
年 份 | 1995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機構數(個) | 71 | 63 | 53 | 49 | 49 | 48 | 46 |
專業技術人員數(人) | 3015 | 2218 | 1788 | 1903 | 1993 | 1766 | 1952 |
2.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不快
外資企業是蘇州高科技產業的主角,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89.7%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是由外資企業實現,而大多數本土企業是傳統產業的主角、高科技產業的配角,在高科技產業高速增長的同時,本土企業在承接外資企業「管理溢出」方面受益匪淺,但是「技術溢出」效應並非十分明顯。一方面外商掌握核心技術,以獨資方式經營的比例很大,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佔43.7%,外資企業中75.3%為獨資企業,「技術溢出」相當有限,本土企業難以吸收消化,更談不上二次創新;另一方面產業的核心技術、尤其是主導產業的核心技術被外資企業牢牢掌握,外資的流入水平直接決定產業技術水平的高低,本土企業相對處於技術跟隨的弱勢地位。因此,從蘇州市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總體情況來看,企業的技術力量與開發能力相對薄弱,內生創新能力不強,高校和研究院所仍然是科研的主要力量。
3.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視不夠
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由於對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重視程度不夠,蘇州市企業每年花費大量的資金從國內外引進技術,但是技術的溢出效應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果不多。2005年,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用於購買國內技術的支出為1.36億元,用於國外技術引進的經費支出為12.45億元,而用於消化吸收的經費支出僅0.37億元,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支出之比為37:1。
4.中小企業還未成為自主創新最重要的主體
中小企業的創新活躍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高低,中小企業應該而且必須成為自主創新最具活力的主體,產業組織經濟學家卡曼和施瓦茨認為,對於技術創新來說,最有利的市場結構是介於壟斷和完全競爭之間的市場結構,這種市場結構對技術創新的推動力來源於企業為實現差異產品的技術壟斷而展開的非價格競爭;中小企業作為該市場主體在差異產品的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考察目前蘇州市中小企業的發展情況,近年來中小企業所面對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使中小企業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小企業雖然有很強的自主創新動機,但還未成為自主創新最重要的主體。從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佔12.4%,其中大型企業有科技活動的為67.5%,中型企業為42.4%,小型企業僅為9.1%,小型企業中開展科研活動的企業數極少;從科研人才來看,在有科技活動的企業中,戶均擁有科技活動人員29人、科學家和工程師18人,其中大型企業分別為211人和135人,中型企業分別為44人和27人,小型企業僅12人和7人;從科研經費籌集情況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88.62萬元,其中大型企業3806.73萬元,中型企業534.88萬元,小型企業17.19萬元;從科研活動成果來看,每一元錢的新產品研發投入所產生的成果迥異,大型工業企業平均每一元錢的新產品研發投入可以帶來30元的新產品產值,但中型和小型企業只能產生13元和12元的新產品產值,大型企業平均每家申請專利5.7件,但中型和小型企業僅0.6件和0.07件。很明顯,蘇州市中小型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在人才、資金、成果等各方面都很難擔負起創新創業的重任。
5.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存在的問題
我們最近組織的《蘇州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情況調查》顯示,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很多。首先是創新人才問題,由於中小企業對僅有的技術骨幹、優秀員工,缺乏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激勵、培養和管理機制,從而導致人才的流失;同時,熟悉工藝技術的高級技工短缺更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有58%的被調查企業表示,缺乏合格科技人力資源已經阻礙了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有50.4%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是缺乏技術人員直接導致了技術創新活動中止和失敗。其次是資金問題,被調查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費用來源中77.6%的企業需要自籌經費,42.3%的企業得到了銀行貸款,還有11.8%的企業得到了政府資金支持,得到風險投資的更少,不足4%。可見全社會對於企業創新的資金支持機制和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最後在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的經濟因素的認識上,55%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是技術創新成本太高,50%認為是技術創新回報期太長,37%認為是技術創新風險太大。
三、自主創新環境分析
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6中國自主創新報告》中,蘇州被認為是國內外最理想的建立企業創新中心的城市之一,創新環境評價列全國第五位,但蘇州自主創新環境並非無可挑剔。
(一)自主創新發展環境趨優
1.科技人才正在加快集聚⑴
科學技術是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基礎,而人才是科技的基礎。近年來,蘇州市充分認識到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大量引進、培養各類人才,科技人才正在加快集聚,截至2005年底,蘇州共有科技人才65.2萬人,佔全部人才總量的78.6%,每萬人擁有科技人才1076人。蘇州市科技人才狀況與當前產業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的實際能力基本吻合,在社會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專業技術人才的集聚極大的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從1990年到2005年,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增長了近3倍,總量突破48萬人,其中中高級職稱人員10.57萬人;學歷層次也大幅度提高,2005年專業技術人員中研究生、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學歷的比重分別為1.4%、28.1%、35.3%。人才培養和引進是加快人才高地建設的有效途徑。根據產業發展特徵,全市在加強緊缺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大力加強人才載體建設,重點產業人才的集聚力顯著提升,人才引進成果斐然。僅2005年就引進大專以上各類人才5萬餘人,其中接收應屆高校畢業生3萬餘人,引進外地人才2萬餘人,留學歸國人員300餘人;引進的人才中,博士133人,碩士1489人,本科27854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3%、46.7%和31.7%。
2.自主創新政策和資金支持得到加強
自主創新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一項技術、一個發明的研製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大量的資金投入,單個企業的資金力量往往無法獨立支撐這種研究活動,政府財力的適時介入就成為扶植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政府財政支出對科技發展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5年政府科技三項費用已達5.56億元,是1998年支出水平的13倍,佔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為1.66%。
圖三:1998~2005年科技三項費用及佔比
在加大財政支出向技術創新傾斜的同時,相應的金融、稅收政策也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持,對高新技術產品稅費的減免、對重大科技項目的信貸支持等等,種種舉措均為自主創新提供了較強有力的支持。
3.創新載體建設初現成效
作為自主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和發展平臺,科技創業園、技術研發和技術服務平臺等乘著社會各界全面推進自主創新的東風順勢而上,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科技創業園的數量與規模同步發展。2005年,全市科技創業機構達到23家,名列全省第一,孵化面積68.6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400多家。在孵企業從業人員超過15000人,銷售總收入超過30億元;累計畢業企業400多家,累計畢業企業就業人數13000多人,累計畢業企業總收入超過20億元。新建、擴建了相城區脫穎科技創業園、蘇州吳中(木瀆)科技創業園、太倉軟體園、滄浪創業園和金閶創業園,尤其是蘇州科技城、蘇南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正式啟用掀起了科技創業園新的建設高潮。
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閃現亮點,園區的IC設計平臺、軟體測試平臺,新區的新藥創製平臺、吳中區的實驗動物服務中心在全省甚至全國都較有特色,在集聚企業、服務企業、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4.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順應自主創新的新一輪高潮,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擁有生產力促進中心7家,科技情報研究所1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1家,技術市場、科技開發服務機構3家,各類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機構10家,專利、商標事務代理機構7家,技術貿易機構180家,各級諮詢機構230家,初步形成了技術貿易、投融資、成果轉化、信息諮詢等較為完整的科技服務體系。
(二)自主創新發展的環境制約
1.人才結構不能適應轉型要求
實現「蘇州製造」向「蘇州創造」轉型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源源不斷的輸入,而蘇州市在人才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高層次科技人才比例卻在下降,全市專業技術人員從1990年的13.18萬人增至2005年的48.99萬人,總量增了近4倍。但是,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的佔比卻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態勢。見下圖。
圖四:歷年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佔全市專業技術人員比重
為了分析這幾年的變動情況,我們將專業技術人員按職稱從高到低排列構築成一個人才金字塔,很顯然,金字塔底部由初級以下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構成基座呈總量、佔比擴大趨勢,而位於金字塔頂部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儘管總量有所增加、但佔比卻顯著下降。這說明,蘇州市人才金字塔向上拓展不快,呈現扁平化趨勢。由於蘇州市外資企業中相當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未參加職稱評定,因此「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指標值總體偏小,但並不影響金字塔型的整體格局。高級人才總量和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產業發展不匹配,特別是高新技術人才和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已經成為蘇州市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大瓶頸,關係著蘇州市自主創新之路的成敗。
圖五: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的金字塔形分布結構
人才主要來源於兩種渠道:培養和引進。從現有的人才培養結構來看,瓶頸在於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健全和壯大,特別是高層次人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另一方面,必須大力引進人才,2005年全市城鎮單位增加就業人員35.37萬人,其中吸納大學、中專、技校畢業生10.96萬人,而當年全市三類學校畢業生總數不足5萬人;蘇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和師資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還需要大規模引進人才。
2.R&D經費佔GDP比重較低
目前蘇州市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對於蘇州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說還比較少,與全省其他各市相比,蘇州R&D支出佔GDP的比重偏低,與國內先進城市差距更大。2004年,南京R&D支出佔GDP的比重3.57%,常州為1.67%,無錫為1.54%,揚州為1.48%,蘇州僅為1.35%;2005年,蘇州市的R&D投入強度提高到1.46%,依然沒有達到上述各市2004年的水平。2005年蘇州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的R&D經費投入45.43億元,佔全市R&D經費的77.3%,平均每一家大中型企業的R&D經費投入僅377萬元,僅佔當年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的0.6%。
3.科技創新的投入有待多元化發展
科技創新的投入來源應該是企業自籌資金、風險投資、信貸資金、政府資金等的有機結合。企業科技創新應該以市場投入為主,而從目前的結構來看,企業自籌仍然是籌集科技活動經費的主要方式,佔比仍然維持在80%以上;政府直接投入企業的科研經費佔比逐漸減少;而金融機構貸款佔比在2004年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收緊銀根以後佔比縮小。
表二: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情況
單位:%
年份 | 本年經費 | #政府資金 | #企業 | #金融機構貸款 | 其他 |
2001 | 100.0 | 1.9 | 89.6 | 6.5 | 2.0 |
2002 | 100.0 | 2.2 | 72.5 | 10.9 | 14.4 |
2003 | 100.0 | 0.4 | 64.3 | 14.3 | 21.0 |
2004 | 100.0 | 0.5 | 90.6 | 4.3 | 4.6 |
2005 | 100.0 | 0.7 | 81.0 | 10.8 | 7.6 |
國際經驗表明,風險投資是促進高科技產業進步、發展的關鍵環節。目前蘇州風險投資體系和機制尚在起步階段,大量民間資金難以進入風險投資市場,風險投資機構少,風險資金規模不大,技術和資本結合困難,風險投資退出機制也不夠完善。
四、自主創新成果及轉化分析
能否取得自主創新成果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是檢驗城市自主創新能力的最終標杆,蘇州市應用領域創新碩果纍纍,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創新成果技術含量不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依然有限。
(一)自主創新成果及轉化現狀
1.專利申請與授權量年年攀升
「十五」以來,市場的競爭和國際交流合作的影響,使廣大市場參與者的自主創新意識逐步增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深入人心。蘇州市專利申請量年年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專利申請量突破21000件,其中發明專利2342件;專利授權量達1276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38件。「十五」期間列入「星火計劃」項目68項,「火炬計劃」項目276項,獲市級、省級、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的分別為681項、94項、5項,"十五"期末高新技術企業已達706家。
2.產學研合作順利推進
近年來,蘇州市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深化。目前,蘇州企業已與全國1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50多個產學研聯合體,並在技術轉化、成果推廣、人才培養以及研發中心、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實施了1000多個合作項目。這些產學研合作項目大大提升了蘇州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水平,產學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比如江蘇夢蘭集團與中科院計算所合作共建了龍芯產業化基地,「清華紫光產學研基地」和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創新基地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3.通過科技攻關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
通過近幾年來的項目引導和扶持,蘇州市企業科技攻關取得了重大突破,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掌握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如高分辨力數碼有機光導鼓攻關,DK7632-全閉環無電解低走絲電火花線切割機、準分子雷射人眼像差矯正系統的研究和開發,3噸、5噸、10噸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的開發等科技攻關項目的實施,提高了企業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掌握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4.重視智慧財產權,企業自主創新結碩果
多年的市場競爭使企業深刻認識到,只有擁有屬於自己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品牌和專利,沿「微笑曲線」的兩端向上爬,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7件,中國名牌產品29個,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前茅;擁有江蘇省名牌產品179只、省著名商標205件,國家免檢產品54個,重點出口名牌5個。在名牌效應的作用下,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名牌產品企業(簡稱名牌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552.4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49.4億元,分別增長36.9%、20.0%,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比重分別達25.8%和25.0%。名牌效應帶給企業的豐厚回報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創建品牌的積極性,2006年,蘇州市又有12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
(二)自主創新成果及轉化的問題
1.專利申請與授權總量與先進城市差距較大
考察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指標,蘇州市與先進地區相比(如上海、北京)距離相當大,與經濟總量相近的城市(如深圳)相比差距明顯,和周邊城市(如無錫、南京)相比優勢也不算顯著。從2005年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來看,北京、上海、深圳創新實力雄厚,專利申請量分別是蘇州的4.8倍、3.3倍、3.1倍,專利授權量分別是蘇州的3.8倍、3.0倍、2.7倍。
表三:2005年部分城市專利申請與授權情況
單位:件
地區 | 專利申請量 | 專利授權量 |
蘇州 | 6780 | 3315 |
上海 | 32741 | 12603 |
北京 | 22572 | 10100 |
深圳 | 20940 | 8983 |
廣州 | 11012 | 5724 |
南京 | 5228 | 2166 |
無錫 | 5621 | 2095 |
2.發明專利授權量處於較低水平
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多少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該地區創新能力的高低。蘇州市發明專利授權量佔全部專利授權量的比重較低,僅為4.5%,與其他城市相比差距甚大,說明蘇州市的創新水平還不高。
表四:2005年部分城市發明專利授權佔比
單位:件、%
地區 | 專利授權量 | 其中:發明專利 | 發明專利佔比 |
蘇州 | 3315 | 148 | 4.5 |
上海 | 12603 | 1997 | 15.8 |
北京 | 10100 | 3476 | 34.4 |
深圳 | 8983 | 917 | 10.2 |
廣州 | 5724 | 604 | 10.6 |
南京 | 2166 | 593 | 27.4 |
無錫 | 2095 | 153 | 7.3 |
3.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水平不高
從機制角度來看,蘇州市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運行機制還不夠順暢,供需雙方常常處於信息不對稱狀態,技術中介機構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自行聯繫洽淡的比例大。從創新成果來看,蘇州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較少,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市場需求脫節狀況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掌握可以應用的核心技術成果少。從資金角度看,一般而言用於科研、開發、生產應用三個環節的資金投入比例大體是1∶10∶100,某些高新技術投入生產應用所佔資金的比例更大,技術轉化的風險較大,資金籌措難度也比較大。從企業角度看,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還沒有成為企業的主導發展戰略,大部分企業仍然通過資金、人力投入來實現量的擴張,通過擴大規模來增加企業效益,因而缺少應用高科技成果的內在動力。
五、增創自主創新優勢的思考
政府和企業努力尋求通過「自主創新」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途徑,期望在自主掌控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形成持續的創新能力,並形成體制、機制、產品以及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力。沒有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就缺乏土壤;缺少了科技創新,高漲的創業局面就無法形成。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蘇州「十一五」發展規劃和自主創新行動計劃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要切實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營造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和創新成果等方面新的優勢,促進經濟社會加快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營造自主創新市場優勢
從自主創新的內因出發,全市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必須依賴於企業自主創新動力的激發,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是當前提高蘇州市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以扶植高新技術企業為切入點,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目前蘇州市自主創新水平實現質的飛躍的必由之路。
1.強化意識,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企業應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成果集成應用的主體。根據國際經驗,技術研發投入佔銷售額比例在1%以下的企業是難以長期生存的,比例為2%左右的企業僅可以簡單維持,只有比例達到5%的企業才具有核心競爭力。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還達不到1%的要求,這也是一些企業生命力短暫的原因之一。因此樹立創新意識刻不容緩。
要注重激發企業的主動精神。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優勢獨特,企業可以籌集和投入足夠的資本,實現有效的風險管理,建立創新激勵機制,贏得豐厚的回報。近年來,蘇州市許多企業主動尋求同科研院所合作,成果豐碩,在多個領域成為全國的「單打冠軍」。當然,還有為數眾多的企業在技術、管理、制度方面創新步子不大,在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面前,準備不夠充分。要改變這種現狀,很重要的一條是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自主創新的推進需要企業在創新中發揮主力作用。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管理方法,都有不斷研發、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這需要眾多企業充分發揮主力作用,通過相互協作,實現各個領域的突破。
創造市場環境給予創新鼓勵和保障。凡市場經濟型國家、科技創新型國家,它的基本條件是市場必須法制化,必須是公平、公正的,政府通過法律法規、政策、保護智慧財產權等,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經營管理創新來贏得競爭優勢,使企業成為關心創新、投資創新、積極創新的群體性自覺行為的主體。
2.抓住龍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大力扶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走出一條有重點、多層次的自主創新路徑是適合蘇州市產業發展特色和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蘇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和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礎較好。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發揮蘇州地處長三角都市圈、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接上海在資訊、商業服務、智力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的輻射,從產業升級、產業集聚、產業轉化的高度出發,結合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打造具有蘇州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過程中,要重視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發揮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作用,改善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降低傳統產業的生產成本,改善傳統產業產品的品質,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培養一批具有較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
3.以點帶面,形成自主創新的梯隊結構
微軟、英特爾等世界級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中小企業應該是自主創新的最重要的主體,而蘇州市科技創新活動大多集中於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自主創新面臨很多難題。中小型企業作為自主創新最具有活力的群體,其活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全市自主創新水平的高低,應重點支持行業內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型優勢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前沿技術和廣闊發展前景、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型自主創新科技企業,鼓勵其參與國際產業競爭。
為了給中小型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必須從目前中小型企業反響最大、困難最集中的方面著手。一方面,在整合創新資源時,要為中小型企業解決長期投資發展融資難的問題,創新融資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機制,在不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的前提下,將財政補貼或財政貼息貸款、扶持專項資金等政府資金通過整合資源加以集中管理使用,設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為中小型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信用支持。建立政府、銀行、企業合理的融資風險分擔機制,提高銀行信心和承擔風險的能力,降低銀行對中小型企業融資的門檻,推動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為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應出臺配套政策、完善操作辦法,將好事辦好,儘可能減少企業受惠、政府買單現象。
(二)完善創新動力體系,營造自主創新環境優勢
1.強化導向,增添激勵創新的體制優勢
機制是自主創新得以順利開展的制度保障。企業的自主創新,首先源自政府和企業自身的制度和機制的創新,只有政府和企業互動「共振」,才能有效保障企業自主創新的環境和氛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政府不宜直接插手企業的創新活動,不宜過多地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但政府的導向性作用不能缺失。從蘇州的實際情況看,關鍵是要為企業自主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要落實自主創新的各項扶持和鼓勵政策、措施,做好自主創新企業的認定和評價,在稅收方面特別是所得稅上給予優惠,在重點領域內引導發展方向和施行鼓勵政策,通過有組織的重大科技攻關,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化的有效突破。同時,在政府採購方面,也要在符合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向自主創新的企業傾斜。要不斷建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和自主創新要求的新機制,把機制建設放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首要位置,增添激勵創新的體制優勢。
2.加強配套,發展為自主創新服務行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蘇州的短腿,創新型企業所需的服務配套能力更弱,針對創新型企業,要加強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組織形式多樣化、專業化程度高、活動能力強為目標,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布局重心從官方組織逐漸向半官方和民間發展,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科技中介服務,健全發展擔保市場,促進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
3.設立基金,打造創業風險投資新高地
最新統計顯示,中國目前約300家風險投資基金公司,其中240家人民幣基金,60家美元基金,總投資額已達120億美元。蘇州市在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和中小企業數量上具有較強優勢,但風險投資起步較晚。蘇州市要搶抓機遇打造創業風險投資的高地,逐漸改變「蜻蜓點水式」的資金扶持方式,儘快設立不以贏利為目的政策性扶持資金――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定位為創業風險投資的母基金,吸引起市場各類資金對蘇州創業投資業的關注,引進國內外知名專業機構進行多元化合作,通過專業化的風險投資管理,為中小企業提供的資金、管理上的支持,充分發揮和放大中小企業原有的競爭優勢,通過股權投資和提供增值服務,促進中小企業成長壯大,讓創業投資家們得到豐厚回報,形成雙贏局面。
4.以人為本,形成創新人才集聚的新局面
圍繞「蘇州製造」向「蘇州創造」轉變的目標,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構築一個與蘇州國際國內地位相當、與蘇州產業特點、人文特色相一致,與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新平臺,著力做好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使用、載體建設等方面工作,將科技創新型企業家、創新型管理人才、高技術研發人才、科技服務人才作為引進和培養的重點,努力優化創業和人居環境,著力構建和諧的勞資關係,努力激發人才活力,讓蘇州成為高科技創新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的沃土,形成創新人才集聚的新局面。
5.轉化升級,將開放優勢轉化為自主創新優勢
在全球經濟、科技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研發的國際化分工趨勢進一步加強,要充分發揮開放型經濟基礎較強的優勢,緊緊抓住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對華加大投資研發機構,實施產業、資本、技術「三位一體」轉移及研發活動本土化的機遇,構建強大的產業技術承接平臺,圍繞蘇州市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吸引相關領域內的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力爭掌握一批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讓外資經濟的技術溢出效應發揮好。
根據當前外資構成以及在產業中的分布,有選擇的確定重點發展領域和扶持對象。臺資企業在信息產業製造業高度集聚是蘇州的一大特色。伴隨著產業高強度轉移,在蘇州的臺資企業已出現向運營總部、研發機構兩頭延伸的「生根落地」式轉移的端倪。臺商與內地血肉相連,同出一脈,臺灣地區的人才、技術向內地轉移有著先天的親緣性。因此,應充分利用臺資企業在相關領域高度集聚的良好發展基礎,吸引研發中心落戶、吸引人才落地生根,打造相關產業的核心技術群。
(三)圍繞自主智慧財產權,營造科技創新成果新優勢
無論自主創新還是引進的科技成果,均能對蘇州市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於研究成果和引進成果,必須注意以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積極消化吸收,加快成果轉換,才能形成持久的競爭力。
1.建設載體,構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載體,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關乎成果轉化工作的成敗。蘇州市應通過建設成果轉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等,確保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成功落地實施。在強化諮詢、培訓、評估、融資、創投等服務功能建設的同時,逐步建成貫通研發、產業化、投融資等成果轉化環節的一門式服務與整體性解決通道,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
2.引進外智,探索「產學研」發展新道路
結合蘇州實際,以蘇州具有產業優勢的高科技和傳統行業為重點,以企業為主體,充分利用蘇州市現有的人文底蘊和高等教育科研力量,大力引進海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多元化合作形式,實現雙贏。應進一步加強對產學研合作的支持與扶助,組織產學研服務平臺,幫助雙方發布需求和供給信息,加強雙向溝通;組織項目認證並給予資金、土地、稅收政策扶持;以公平公正的原則,協調雙方科技成果和利益分享機制。
3.培育集群,探索高效的創新空間組織方式
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空間組織方式,蘇州市已經形成IT、紡織、沿江產業、電線電纜等20多個典型的製造業集群,一方面,在製造業產業集群中培育研發機構,讓集群內不斷相互學習、創新和改進,提升競爭力。另一方面,把招商引資的重點轉向培育研發產業集群,使之成為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利用空間的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促進相互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促進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傳播和擴散,由此形成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應,從而提高整體創新能力。
4.二次創新,讓引進技術產生新的競爭力
二次創新在日本經濟起飛的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蘇州市作為以應用技術為主導的高科技新城,當務之急是要以消化吸收為切入點,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韓國和日本企業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費用之比達1:5到1:8,全國工業企業為1:0.06,而蘇州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僅為1:0.03,蘇州市企業在二次創新上大有可為。在保持核心技術不變的情況下,以增加現有產品的功能、開發現有產品的衍生產品為切入點,以改進工藝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為切入點,以改進產品核心技術、提升產品品質、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為切入點,堅持能引進則引進的原則,在引進的基礎上,走自主創新道路,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創新、提高,轉化成自主的專有技術,用引進縮小差距,通過消化吸收在引進技術更高起點上自主創新。
(來源:江蘇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