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
國家科技部於2001年明確提出在國家級高新區中實施「二次創業」戰略以來,太原高新區積極制定「二次創業」規劃和配套措施,紮實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著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格局,致力於增強發展實力和發展後勁。經過幾年的努力,園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協調推進,「二次創業」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是「十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一年。為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鞏固和擴大「二次創業」成果,更加充分地發揮高新區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制定既富有前瞻性又切實可行的「十一五」規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部分 「二次創業」以來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經驗
一、發展概況
5年來,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指導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太原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太原高新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制定並積極實施「產業振興」、「貿易振興」與「信用促進」計劃,重點實施「人才強區」、「品牌立區」和「開放興區」戰略,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園區經濟的發展實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經濟發展概況
「二次創業」以來,我區科工貿總收入從2001年的11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375.7億元,年均增長49.2%;工業總產值從2001年的102.5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324.6億元,年均增長46.8%;GDP從2001年的32.4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126億元,年均增長57.3%;利稅總額從2001年的12.5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37.8億元,年均增長44.8%。根據科技部2004年對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各項指標的排名情況,我區經濟發展綜合加權排名從2002年的第32位上升為2003年的第10位;增長速度排名由第20位上升為第3位;增長幅度排名由第23位上升為第7位;發展規模排名由第35位上升為第21位。
(二)開發建設情況
「二次創業」以來,我區以專業園區建設為突破口,整合各種資源,加大開發建設力度,2002年至2004年累計新開發面積1.54平方公裡,為「二次創業」前10年累計開發面積1.43平方公裡的107.69%;開竣工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累計投資14.67億元,為「二次創業」前10年累計投資3.18億元的461.32%。
(三)產業發展情況
產業發展更具特色,產業集群度日趨提高。初步形成了以電子裝備與信息產業園、新材料園、E製造園和留學生創業園為載體,以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環保節能與高科技農業等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格局。
經過「二次創業」的蓬勃發展,我區的產業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入區企業總數由2000年的880家發展到現在的1600餘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347家,佔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75%。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區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走上了管理現代化、機制多樣化的發展之路,有限責任、股份有限等類型企業逐步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的主體。
2004年,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科工貿總收入327.97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17.63億元,實現淨利潤13.50億元,實現上繳稅費總額21.65億元,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38.3%、37.9%、43.6%、59.2%。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全區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2002—2004年間,我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強勁。科工貿總收入從2002年的143.10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327.97億元,兩年的平均增速為51.2%;工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135.51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317.63億元,兩年的平均增速達到53.1%。
(四)科技創新情況
一區多園及孵化器硬體建設與軟體服務的不斷完善,為我區中小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創新、創業平臺。5年來,我區科技創新活動持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已成為全省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截止2004年底,我區共創辦各類孵化器及科技園23個,其中,綜合性孵化器10個,大學科技園3個,專業性孵化器10個。在23個科技園中,山西省創業中心、農科院科技園已被批准為國家級科技園。總孵化面積達70萬平方米,共實現科工貿總收入38.3億元,工業總產值25.8億元,淨利潤2.1億元,上繳稅金總額2.4億元。與此同時,科技人力和資金投入大幅增加,核心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力度迅速加大,R&D經費支出穩步增長,產業智能密集度明顯提高。2004年全區科技人員共8708人,其中R&D人員5653人; R&D經費支出5.5億元,佔全區產品銷售收入的1.8%;投入新產品開發經費2.4億元,佔全區R&D經費支出總額的43.9%。
(五)人才引進與培養情況
通過大力實施「百名研究生集聚工程」,以博士後工作站和人才交流中心為載體,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政策環境,推動人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已使我區成為山西省高素質人才的集聚地。2002-2004年,我區擁有碩士學位的從業人員從494人增加到690人,擁有博士學位的從業人員數從105人增加到135人。目前,我區共有留學創業人員102人,在站博士後11名。2004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共有6503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22520人,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人員11732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8324人,研發人員5573人,分別佔全區從業人員的34.6%、18.1%、12.8%和8.6%。
(六)環境創新情況
1、軟環境建設方面
作為改革開放和與WTO接軌的示範區,我區致力於轉變政府職能,推行陽光政務,重點從改善軟環境著手,努力建設服務型管委會。本著精簡、高效、服務的宗旨,我區最大限度地精簡審批項目,縮短審批時間,創新審批方式,大力推行「並聯審批」制度和「零費區」管理。成立了信用促進會、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和投資環境監督委員會,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努力營造依法高效的行政環境、公正廉明的法制環境、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高新區政務大廳在2004年4月1日被太原市委、市政府評為「五星級政務服務大廳」,表明我區的軟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2、硬環境建設方面
為給入區企業和投資者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我區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的理念,近年來共投入20多億元重點建設引黃入區供水工程,E製造園供熱工程,總部大街、晉陽南街、南中環街東段、長治路南延等骨幹道路工程。與此同時,大力推進園區綠化美化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大大提高。為解決區內沒有公交線路的問題,我區積極與市公交公司協調,新闢了4條公交線路,極大地方便了企業及辦事人員的出行。目前,園區內道路暢通,綠樹成蔭,水、電、暖、氣供應充足,為高新區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體支撐。
二、主要經驗和啟示
(一)地方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是高新區發展的基礎保證
幾年來的發展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高新區的發展一刻也離不開地方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對太原高新區的發展非常關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高新區調研指導,給高新區的發展以大力支持。太原市委、市政府對促進高新區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市委書記雲公民同志多次親赴現場協調高新區徵用土地問題,為高新區的發展掃清了障礙。2001年李榮懷市長參加科技部武漢會議後,立即研究促進太原高新區快速發展的政策措施,2002年太原市委、市政府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太原市政府又明確向高新區下放了113項事權,賦予高新區管委會市級綜合經濟管理權和部分社會管理權,為高新區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效率創造了充足的條件。這是對高新區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
(二)必須切實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由於歷史的原因,從1991年建區到2001年的10年間,太原高新區的發展與兄弟高新區相比拉下了不小的差距。面對「二次創業」的艱巨使命,我們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悲觀洩氣,而是以必勝的信念振奮精神、埋頭苦幹。經過5年的拼搏,終於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實力的差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和信念的差距,要實現快速發展,就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三)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
戰略是發展之本,高新區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之上。幾年來,我們本著這樣的精神,認真制定並全力實施了空間推進戰略、項目牽動戰略、產業振興戰略、招商龍頭戰略、科技助推戰略、人才強區戰略和黨建保障戰略,在這些戰略的有效牽動下,我區的發展始終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的態勢。
(四)必須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太原高新區多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儘管我們對國內外的一些先進技術進行了儘可能的消化和吸收,但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因此,我們注重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密切跟蹤國際前沿科技動態,進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著重通過加快建立健全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平臺及服務體系,加大對重點企業和項目的扶持力度,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等措施,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速實現向創新要素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五)必須重視體制和機制創新,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為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我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建設誠信園區的實施意見》,成立了專門的執行機構——信用促進中心,力求通過專業化、規範化的信用服務,大力實施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市場誠信和社會誠信等一系列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高新區特色的信用服務體系。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我們成立了由社會知名人士、新聞界知名記者、園區企業家代表、園區社區居民代表和高新區紀檢監察工作負責同志組成的投資環境監督委員會,及時吸納社會各界對高新區環境建設方面的意見、建議,加強社會各界對高新區管委會各部門及省市派駐高新區職能部門依法行政情況的監督。根據高新區重點發展信息產業的規劃目標,我們成立了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在科技扶持項目環節,我們一改過去由主任辦公會議決定的做法,由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誠信園區建設,提高了決策和服務的透明度,提高了決策和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把優化發展環境落到了實處。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發展空間嚴重受限
1992年國務院批准我區為國家級高新區時,規劃面積為8km2。但中央、省、市等單位以及農村村舍、村辦企業已佔用4km2,實際可用於開發的面積僅有4km2。近年來,我區實際開發約2.97km2,目前剩餘的開發面積僅為1km2。發展空間的不足,已嚴重製約了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地和產業集聚功能的發揮。
(二)產業發展的外向度偏低
目前,我區共有各類企業約1600家,但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所佔比重與先進高新區相比仍然較小。招商引資方面,儘管我區投入了較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但由於地理環境的局限,成效仍不明顯。出口創匯方面,儘管近年來增速較高,但由於基數較小,出口總量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三)產業規模較小,產業質量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已初步形成了以電子裝備與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環保、醫藥等為主要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但仍存在主導產業不突出、經濟總量較小、旗艦企業少、名牌產品少、產業配套能力弱等問題。
(四)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主要表現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產品、專利都較少,多數產品附加值偏低,競爭主導力不強。
第二部分 「十一五」規劃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推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延伸產業鏈、完善產業生態,將太原高新區建設成為山西省體制機制改革的先導區、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和新興產業的示範基地。
1、以優化發展環境為核心,引導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2、堅持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並重,不斷探索有利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新體制、新機制;
3、堅持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相結合,通過加強國內外合作不斷提高外向型經濟的數量和質量;
4、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5、堅持走外延式拓展和內涵式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在集約式開發的同時,適當拓展發展空間。
二、總體目標
總目標:到2010年,我區力爭實現科工貿總收入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800億元,GDP 300億元,利稅100億元,出口創匯5億美元,財政收入10億元;規劃總面積達20平方公裡,建成區面積達10平方公裡;建設3—5家全國一流的專業園區、5—10家規模化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集群,力爭有4-5家自主創新的企業進入國內同行業100強,10-15家自主創新的企業進入省內100強,實現50家銷售額超10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不斷深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全力打造我省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和中西部高新區中的經濟強區。
具體目標:
(一)建設3—5家全國一流的專業園區
以電子裝備與信息產業園、新材料園與E製造園建設為龍頭,進一步整合全區軟體開發、電子信息與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的各種資源,促進新材料、新能源與環保資源的整合與重組,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集聚。
(二)建設5—10家規模化的科技創新中心
重點建設數碼港公共技術支撐體系,打造全省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孵化基地和中西部地區IT產業發展的旗艦;創建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形成與國際前沿接軌的高科技產業創新基地;推進山西省創業中心擴建項目;結合產業發展戰略的實施,再建設幾家規模化的專業性創新中心。
(三)形成一批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集群
以電子裝備與信息產業園為載體、羅克佳華公司為龍頭,構建電子裝備與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以太鋼不鏽0.03毫米精密帶鋼為依託,構建新材料產業集群;以泰傑能源、中綠環保為依託,構建環保節能產業集群;以中科院煤化所為中心,大力發展煤炭轉化和深加工產業;整合現有資源,建設煤炭安全工程技術和產品研發基地。
(四)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結合產業構成特點,加大對潛力項目和潛力產品創新性開發的扶持力度,R&D經費投入年均增速超過20%,發明性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速超過20%,集成性創新能力有明顯提高。
三、重點任務
「十一五」期間,我區重點要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取得突破。通過進一步整合創新資源,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和鼓勵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我區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通過實施人才、專利和標準戰略、加強區域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建立產學研聯盟、開展區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科技攻關成果和創新基金項目產業化等措施,努力使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實現製造到創造的轉變,使我區產業結構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一)建立科技創新創業基地——火炬創新創業園(重點建設電子裝備與信息產業園)
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中介服務機構和政府服務機構在內的科技創業孵化體系。要通過規劃和引導,積極探索有利於形成創新創業優化環境和有利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科技中介機構和不同投資主體、不同專業分工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主要載體的科技創新創業集群區域——火炬創新創業園。通過繼續探索體制創新、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結合,著力培育和發展自主創新的高端產業及相關服務業,使高新區真正成為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擴散技術成果、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示範區。
(二)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培育產業集群
圍繞本地產業結構和既有優勢,繼續集聚高新技術製造業,進一步擴大規模和提高創新水平,進而打造全省新興產業示範基地。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經濟重點,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特色產業,開發特色產品。要進一步完善新材料園、E製造園和留學生創業園的功能設施,著力提升集聚能力。加快河西科技園籌建工作,力爭2005內啟動建設。加強和尖草坪區、中北大學合作建設信息產業園的進程。結合高新區目前的產業構成及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取向,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是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節能等新興產業。
(三)營造政府指導下的市場化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大力發展創業服務中心、創新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中介機構,發展與高新技術產業配套的金融、保險、租賃、信息、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
通過重點建設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和技術市場為主,包括科技金融、風險投資、產權交易、擔保、租賃、諮詢、評估、智慧財產權、法律、會計、審計、貿易等內容在內的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構建科技創新的中介服務體系。要積極探索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有效運行機制,提升整合社會科技資源的能力,形成全社會、開放式、網絡化的技術創新服務網絡,努力形成資本與技術融合、技術成果轉移通暢、中介市場誠信有效、服務配套完善的高技術產業化服務環境。
(四)完善科技產業創新的投資融資體系
積極推動建立包括政府基金、風險投資、產業投資、信貸資金、擔保基金等多層次投資主體和網絡化的資本市場,及相關配套政策的高新技術產業頭融資體系。拓寬高新區建設投資公司的融資渠道,為高新區的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建立或引進規範的風險投資公司,促進科技成果切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搭建銀企交流平臺,為我區中小企業融資開拓便捷的渠道;積極為中小企業申請創業創新基金提供信息和服務,在申報程序、內容等方面加強指導;積極引導、調劑企業間內部資金在一定範圍內循環;建立健全我區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有效維護市場經濟發展的良好秩序。
(五)實施「人才、專利、標準」戰略
繼續實施「研究生集聚」工程,不斷吸引高端人才,以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載體,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繼續深化改革,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大力開展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大幅提高我區專利申報的數量和質量;鼓勵和支持大企業集團制定技術和產品標準。
(六)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
我區作為山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必須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在國際化方面走在前列。要善於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資源,熟悉並掌握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一方面科學規劃,有的放矢,在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同時注重引進國外研發機構,注重外資核心技術的引進和利用;另一方面,要有計劃、有步驟、高起點地實施高新技術產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促進企業在國際範圍內實現資金、技術、管理、市場資源等的優化組合,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競爭與協作,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加強與國外有關機構合作,共同開展以技術創新為對象的合作計劃。以太原高新區與俄羅斯創新聯盟、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亞市場戰略合作聯盟、太原高新技術開發總公司杜拜分公司等為載體,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開拓國際市場、獲取技術與產業信息、吸收國際資源。
(七)集中資源,實施科技創新工程
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如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科研院所創業園、軍轉民創業園、留學生創業園等;大力提倡創辦專業孵化器,如軟體產業基地、集成電路設計孵化器、生物工程類孵化器、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等,進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高新區創新創業。
(八)建立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機制,帶動地方經濟提檔升級
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等網絡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及特色產業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把加工車間、原材料基地等勞動密集型環節向高新區外轉移。通過加強合作與競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全區形成若干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域;通過人才、技術、信息的流動和產業的配套,提高全區的創新資源的聚集和輻射能力,形成由高端到低端的產業梯次發展格局;通過加大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促進技術創新要素與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和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資源的合理流動,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四、主要措施
(一)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切實加快對外開放進程
一是本著一切從方便企業辦事、提高辦事效率、降低投資者投資成本的理念出發,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效率;二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提高機關和企業的對外開放意識,注重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強化企業的對外開放主體地位,使外向型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三是積極爭取省市有關部門支持,著力營造保障有力的法制環境。
(二)以集約式開發為核心,適當拓展發展空間
一是積極爭取省市政府支持,在太原市城市總規和土地利用總規中為我區再開闢一定的發展空間,力爭到2010年,我區規劃面積達20平方公裡,建成區面積達10平方公裡;二是堅持集約式開發的原則,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實現「內涵式發展」。土地供給要著力向那些佔地面積少、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產出效率高、帶動輻射力強的企業和項目傾斜。要對已開發的土地進行排查清理,將那些經營管理不善、效益不好、長期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的企業和項目逐步清理出區。同時進一步加大標準化廠房的建設力度,無特殊要求的生產性項目原則上均入駐標準廠房。通過以上措施,切實解決我區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
(三)加大引智聚才力度,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一是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引得進」人才;二是要加大對已有人才的培養力度;三是要根據園區發展需要,制定適度超前的動態的人力資源規劃和合理的激勵機制,為各級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生活環境,重點要做好教育、文化及生活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為「留得住」人才創造條件;四是要充分發揮人才交流中心的作用,對企業吸引人才加強指導,根據不同情況,加大對行政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五是要充分發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對高端人才的凝聚作用,繼續推進「研究生集聚工程」,為增強園區發展後勁和綜合競爭力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後盾。
(四)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建設全省新興產業示範基地
要緊緊圍繞「建設新興產業示範基地」的目標,以新興產業規模化為方向,全力推進我區優勢產業發展,著力提高工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通過實施「項目牽動」戰略,實現項目發展拉動經濟增長,項目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項目發展提升產業經濟增長質量,項目發展促進對外開放。要注重從離散式抓項目向系統化抓產業鏈轉變,按照「重點項目——旗艦企業——主導產業——相關產業——產業全面振興」的發展模式,以扶持重點項目為突破口,著力構築產業帶、完善產業鏈、培育產業群、提升產業質,形成完善的「產業生態」。
(五)出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擴大開放政策措施
「十一五」期間,要加強與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區域的交流與合作,在借鑑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區現有優惠政策,在鼓勵外商投資方面再出臺一系列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支持國內外著名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積極扶持物流企業和軟體企業的發展。
(六)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一是要以「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效率」為目標,更加強化服務意識,不斷優化政務環境,以環境招商;二是要完善創業環境,以功能招商;三是要突破傳統招商模式,以創新招商。要連通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大型企業網站,有選擇地在資本主要輸出國建立招商引資辦事處,密切關注知名企業的產業動態和投資方向,利用各種渠道宣傳高新區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使更多的外商來我區投資創業。力爭引進3—5家世界500強企業,5—10家符合產業規劃的外資企業,10—20家國內大企業來園區投資。
(七)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重點建設信息數碼港和信息產業園,並在產業配套資金方面加大投入。努力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加速實現經濟增長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要素驅動型的轉化,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加快孵化器建設,實現孵化功能的新拓展;二是要加大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三是要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管理和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完善智慧財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和相關政策、措施,積極促進智慧財產權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繼續探索技術產權交易機制,初步形成能夠支持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區域小額資本市場,儘快建設智慧財產權信息平臺,進一步縮短智慧財產權創新周期,降低研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