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宇宙不完全光滑?而是在最小的尺度上表現出量子漲落

2021-01-09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當我們審視觀察行星、恆星、星系和巨大的宇宙空隙時,「光滑」並不是第一個想到的詞。巨大的宇宙網是宇宙中最大的結構,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比平均密度大10^30倍。然而宇宙並不總是如此叢生,否則它不會演化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圖註:我們今天看到的恆星和星系並不總是存在的,我們離得越遠宇宙就越接近完美,但它能達到的平滑程度是有限的,否則宇宙今天就不會有任何結構。為了解釋這一切,需要對大爆炸進行修正——宇宙膨脹。圖片信息及版權:NASA, ESA, and A. Feild (STScI)

宇宙誕生得幾乎完美光滑,缺陷小於十萬分之一,不然宇宙就不會花費數億年來形成第一個星系。然而這些微小的缺陷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將不會形成今天的結構!經過幾個世紀的不了解之後,宇宙學最有爭議的理論之一 :宇宙膨脹提供了答案。而且現在的測量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其預測非常驚人。

圖註:宇宙膨脹的視覺歷史包括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的熱密集狀態以及後來的結構的演化和形成。然而為了獲得今天看到的結構,宇宙不可能生來就非常光滑。圖片信息及版權:NASA / CXC / M. Weiss

根據宇宙膨脹理論,熱大爆炸並不是空間和時間的開始,而是一個熱的、密集的、迅速膨脹的早期狀態。這是宇宙膨脹,宇宙不是由物質和輻射支配的階段,而是由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構成的大爆炸。這個膨脹階段的特徵是空間的指數膨脹,宇宙隨著時間的推移翻倍,然後翻了四倍,然後變成八倍(等等)。在短短10的負33次方秒之後,弦理論中一個理論弦線大小的區域將被延伸到比今天可觀測宇宙更大的比例。換句話說,宇宙膨脹會把預先存在的一切都拉出來,並把它拉伸得非常、真實、完美的平滑。

圖註:宇宙膨脹使空間呈指數增長,這很快導致任何預先存在的彎曲或非光滑的空間顯現平坦。如果宇宙有任何曲率,它的曲率半徑比可觀察到的大數百倍。圖片信息及版權:E. Siegel (L); Ned Wright’s cosmology tutorial (R)

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膨脹的空間是平坦的、均勻的、平滑的,那麼從完美的角度來看,那麼今天是如何到達一個多姿多彩的宇宙的呢?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對不完美都是不穩定的,這意味著如果從一個幾乎不太完美的光滑宇宙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不完美將會增長,並且會結構化。但如果從完美的平滑開始,沒有缺點,將永遠保持光滑。然而這並不與我們觀察到的宇宙相符,它必須在物質密度上有缺陷。

圖註:今天我們宇宙中星系聚集/聚類模擬圖,在物質/能量密度上必須要有初始的缺陷。圖片信息及版權:Greg Bacon/STScI/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因此,這種對膨脹描述必須是不完整的。必須有某種方式來產生這些缺陷,否則宇宙就不會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存在。但是宇宙的一個重要特性,以及宇宙膨脹以最驚人的方式拯救了我們;空間本身並不是完全平坦和光滑的,而是在最小的尺度上表現出量子漲落。

圖註:量子場理論計算的可視化圖顯示了量子真空中的虛擬粒子,即使在空蕩蕩的空間裡,這種真空能量也不為零。圖片信息及版權:Derek Leinweber

這可以從很多方面來看:空間本身的能量固有的不確定性;作為真空波動或者作為一組粒子/反粒子對的存在。但是不管你如何看待它,有一點很清楚:如果要繪製宇宙的能量密度,並且在極小的顆粒尺度上觀察它,就會發現它在太空中不均勻和恆定的時間,即使把它的所有物質和輻射都去除了,空間本身結構固有的量子波動。

圖註:早期宇宙由量子泡沫組成,其中量子波動很大,變化很大,並且在最小的尺度上很重要。圖片信息及版權:NASA/CXC/M.Weiss

通常情況下,這些波動平均相互抵消,平均而言只會得到一個很小的零點能量,這是空間本身固有的正能量。但是在通貨膨脹期間,這些量子漲落沒有機會平均出來,因為空間本身正在以指數速率膨脹!相反,會發生的是這些波動在整個宇宙中延伸,所以量子漲落的概念不再局限於非常小的範圍。在時間尺度上只有很短的時間,這些量子效應可能會在恆星,銀河系乃至宇宙包圍尺度上被拉伸成能量波動!

圖註:在膨脹過程中發生的量子漲落確實會在整個宇宙中延展,但它們也會引起總能量密度的波動,使今天的宇宙中留下了一些非零的空間曲率。這些場的波動導致早期宇宙的密度不完整,進而導致宇宙微波背景下的溫度波動。圖片信息及版權:E. Siegel / Beyond the Galaxy

隨著宇宙膨脹的繼續,新量子尺度波動也開始產生,導致更大規模的波動疊加在更大規模的波動上。只要膨脹持續下去,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形成一種波動模式,以及各種規模的隨機區域,這些區域的能量密度都會有所增加和減少。然後在不確定的時間之後膨脹結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空間本身固有的所有能量都轉化為物質、反物質和輻射。隨著膨脹的結束,熱大爆炸開始則宇宙充滿了物質。

圖註:一個球表面上滑動的類比是當膨脹持續時,而結構崩潰和釋放能量代表能量轉化為粒子。圖片信息及版權:E. Siegel

但在最初以能量開始的區域,由於膨脹期間的量子漲落,在這些地方會出現比平均值稍微多一點的物質,反物質和輻射。在密度較低的區域會出現一些低於平均水平的物質,反物質和輻射。而這種超過密度和密度過低的頻譜應該導致宇宙中溫度越來越低,或越來越熱的區域。

圖註:比平均密度稍大的空間區域將會產生更大的引力勢阱,這意味著這些區域產生的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冷,反之亦然,低密度區域看起來像熱點,而密度完全平均的區域將具有完美的平均溫度。圖片信息及版權:E. Siegel / Beyond The Galaxy

在宇宙已經存在有一段時間了,膨脹和冷卻之後,萬有引力就起作用了。這就產生了任何偏離平均方向的波動。溫度稍高的區域密度較低,會更容易地將物質釋放到密度較大的區域。寒冷的區域密度過大,比密度低或平均密度區域更容易吸引物質。引力之間有一種複雜的平衡,可以根據上面的邏輯來吸引所有的東西,而輻射則會擠壓那些過於密集的區域。這是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引力,輻射和最初的通脹波動之間,產生了宇宙微波背景中看到的碰撞,擺動和不完美。

圖註:CMB的波動是基於膨脹引起的原始波動。特別是大尺度上的「扁平部分」(左)在沒有膨脹的情況下沒有解釋,而波動的幅度限制了宇宙在膨脹結束時達到的最大能量尺度,它遠低於普朗克尺度的標準。圖片信息及版權:NASA / WMAP Science Team

平均而言,最初的波動一定有1- part3 - 30000左右的平均值,這就是我們在大爆炸的餘輝中觀察到的波動情況。在宇宙變得中性並且輻射停止從電子散射之後,這些波動隨之增長,以產生我們今天在宇宙中看到的大規模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導致引力向星體,星系,星團和巨大的宇宙空間分離。

圖註:對宇宙的詳細研究揭示了宇宙是由物質而非反物質構成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必需的,我們不知道這些神秘的起源。然而CMB的波動,大規模結構的形成和相關性,以及現代觀測的引力透鏡,都指向同一幅圖景——宇宙膨脹。圖片信息及版權:Chris Blake and Sam Moorfield

如果宇宙生來就很光滑,那麼就無法獲得我們今天宇宙所擁有的,無論是大尺度還是小尺度的細節結構。我們的觀察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所有尺度上都存在同樣大小的波動,並且宇宙需要以這種方式誕生。當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首次提出宇宙膨脹理論時,沒有辦法知道這些波動是如何發生的;;這是膨脹做出的預測,幾十年來都沒有得到證實!然而這裡的確認是壯觀的,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理論具有產生這些波動的一種方式和觀測的宇宙膨脹完美相符,無可爭議預測像COBE,WMAP及最近普朗克衛星返回的數據。

圖註:宇宙膨脹期間發生的量子漲落延伸到整個宇宙,當膨脹結束時就變成了密度的波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了今天宇宙中大規模的結構,以及在CMB中觀察到的溫度波動。圖片信息及版權:E. Siegel,圖片來源於ESA / Planck和DoE / NASA / NSF機構間CMB研究小組

結果是一個如此引人注目的故事,並且與數據一致,幾乎沒有其他選擇。宇宙膨脹不僅僅是發生大爆炸或解決我們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問題,它對我們在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事物進行了定量預測,從早期到現代,觀測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宇宙膨脹及其量子性質是宇宙今天不完美的原因,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沒有它宇宙及我們將永遠不可能存在!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作者:Ethan Siegel(天體物理學家)內容:經「博科園」判定符合今主流科學來自:Forbes Science編譯:公子世無雙審校:博科園解答:本文知識疑問可於評論區留言傳播:博科園

相關焦點

  • 虛空中的「量子漲落」,把一個原子塑造成了我們今天的宇宙!
    量子力學理論,是我們擁有的最準確的,最強大的描述自然世界的理論。量子理論中有種神奇的現象叫做量子漲落,它表明真空其實是活潑的,在完全真空的空間中,每當一個粒子從空間冒出來,它的反粒子也會同時冒出。這裡仍舊始終全都充溢著這樣的漲落。
  • 量子漲落可以搖動人類尺度上的物體
    粒子在其中不停地閃現,創造出一個量子噪聲的背景,其影響通常太過微妙,在日常物體中難以察覺。現在,由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第一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報告觀察,量子漲落,微小的可能,還是能夠「踢」對象重達40公斤的鏡片一樣大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使它們移動微小的程度,團隊能夠測量。
  • 宇宙中存在一個最小的距離尺度嗎?
    撰文 | Ethan Siegel翻譯 | 唐璐如果要想了解宇宙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就必須從基本層面來進行研究。因為宏觀物體是由粒子組成的,而粒子只能在亞原子尺度上進行探測。為了研究宇宙的屬性,我們必須在儘可能小的尺度上觀察最小的構件。
  • 「量子漲落」在實驗室被觀察到!
    在量子力學中,量子漲落(量子真空漲落)是在空間任意位置對於能量的暫時變化。從維爾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可以推導出這結論。量子漲落對於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起源非常重要,它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會出現超星系團、纖維狀結構這一類結構的問題。根據宇宙暴脹理論,宇宙初期是均勻的,均勻宇宙存在的微小量子漲落在暴脹之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成為最早的星繫結構的種子。
  • 量子漲落傳熱——第4種熱傳遞方式?
    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我們從小就會接受這樣的教育:做飯時不要碰灶臺上的鍋,也不要靠近火焰,不然就會被燙傷。
  • 了解宇宙終極秘密–6時間的秘密,量子漲落,絕對靜止的世界
    而且論點不一樣!我的充其量算時間撿屎!最小時間前面第一篇文章提到過,普朗克時間為10-43秒,這裡標不了指數,10的負43次方秒,他的最小時間是由最小尺度推導出來的,也就是說時間是不連續的,是一段一段跳著過來的?0.999×10的負43次方秒沒有意義還是沒有?
  • 「量子漲落」有多神奇?打破能量守恆,還能解釋宇宙誕生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玩笑話,其實這句話也從側面表達出了量子力學的萬能,用量子力學的理論幾乎可以解釋宇宙中發生的所有事情,唯一可惜的是,在量子力學的研究上存在很多難題,以現代科學來看量子力學存在很多疑惑,這些疑惑主要集中在量子的性質上。
  • 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中,時空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光滑的
    在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中,時空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光滑的,只是偶有彎曲之處。但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在最小的尺度上,時空可能是顆粒狀的。和巴格諾爾德一樣,這些物理學家也超越了對光滑的大尺度結構的觀測,分析每一個微小顆粒的效應。
  • 第一次,在人體大小的物體上測得量子漲落
    量子力學表明,在極小尺度上,粒子對會在空間中的每個點上瞬間產生和毀滅,這種鬼魅般的現象被稱為量子漲落。為了保護LIGO不受外部噪聲的幹擾,從而更好地識別出由引力波產生的這種極其微妙的變化,LIGO的研究人員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來儘可能地排除這些擾動。雷射中的量子漲落就是一種可以產生輻射壓力的量子噪聲,這種壓力能對物體產生衝擊。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知道,LIGO是否靈敏到能感受到這種更微小的效應,即在LIGO雷射器的光子中所產生的量子噪聲。
  • 量子漲落首次使40公斤重的鏡子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從維爾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可以推導出這個結論。,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會出現超星系團、纖維狀結構這一類結構的問題:根據宇宙暴脹理論,宇宙初期是均勻的,均勻宇宙存在的微小量子漲落在暴脹之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成為最早的星繫結構的種子。
  • 浩瀚的宇宙來自「真空漲落」嗎?
    這個令科學家和哲學家困擾不已的問題在1973年終於有了一個答案:是真空(nothing)的量子漲落催生了今天的宇宙(something)!換句話說,「無中生有」可能是宇宙的真正起源,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和暴脹理論的原始種子。
  • 小小量子漲落,撼動大大物體
    量子力學表明,在極小尺度上,粒子對>會在空間中的每個點上瞬間產生和毀滅,這種鬼魅般的現象被稱為量子漲落。 為了保護LIGO不受外部噪聲的幹擾,從而更好地識別出由引力波產生的這種極其微妙的變化,LIGO的研究人員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來儘可能地排除這些擾動。雷射中的量子漲落就是一種可以產生輻射壓力的量子噪聲,這種壓力能對物體產生衝擊。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知道,LIGO是否靈敏到能感受到這種更微小的效應,即在LIGO雷射器的光子中所產生的量子噪聲。
  • 宇宙的尺度到底有多大?
    這些時空中的漲落被稱為量子泡沫,在量子漲落中還會形成小通道,即所謂的蟲洞。其實,更精確地說,普朗克長度不一定是最短的距離。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知的物理定律會在這一尺度下失效。在弦論的世界中,時空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四維,而是十維!額外的六個維度會捲曲成極小的空間,即卡拉比-丘空間。但由於現代科技無法探測如此小的尺度,因此我們並不清楚這些假想是否正確。
  • 大腦將在量子尺度上與宇宙連接
    在神經元活動與宇宙量子尺度的關係中,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答案。這就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德克·K·F·邁耶和漢斯 蓋申克在 "神經定量 "是在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可以預料,上個世紀量子物理學的進步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世界觀,將導致 "意識 "和 "心靈 "定義的變異。也許有一天,這些進展將有助於回答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那就是非物質的意識如何能從大腦(即物理)過程中產生。
  • 5分鐘讀懂:弦理論是如何解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衝突的
    在弦理論看來宇宙的基本組成不是點狀的粒子,而是不停振動的弦,通過弦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粒子是由弦的不同震動模式產生的,能夠把四大基本力囊括到一個框架裡,還可以緩解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衝突。因為在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是光滑彎曲的,但在量子力學中,空間在微觀上是劇烈漲落的,那弦理論是怎麼解決這個矛盾的呢?
  • 三位2019狄拉克獎獲獎者: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量子漲落起源理論
    因為宇宙暴漲理論對我們所知的大量已觀測宇宙的性質(均勻性和平坦性)給予了合理解釋,所以目前它被認為是基礎物理和宇宙學中最為相關的理論發展之一,同時它也提供了一個可以解釋宇宙原初漲落的理論,這是其它理論所不能及的。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的框架中,暴漲理論認為,宇宙的原初漲落來源於一個微觀尺度上的量子效應,其在一個宇宙尺度上產生各種宏觀效應,這些最終顯示成為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黑洞可能是我們探索量子引力效應的最佳選擇,因為離中心奇點非常近的空間是預計那些效應最重要的地方。然而,在一定的距離尺度下,我們無法準確地描述宇宙,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如此。物理學定律在最小距離尺度下是否有意義,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 宇宙時空泡沫尺度限定:氫原子核一億分之一
    他們的這項研究結果為極小尺度上時空的量子本質,或「時空泡沫」給出了一個限定。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綜合了來自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空間望遠鏡,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以及來自地基的「高能輻射成像望遠鏡陣列」(VERITAS)的伽馬射線觀測數據。
  • 宇宙誕生前什麼都沒有,那物質是怎樣在虛空中出現的?
    人們常說,你不可能空手套白狼,你不可能無中生有,這些話適用於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也是我們所知的真理。但是並不適用於我們的物理宇宙。我這裡說的不僅僅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是整個我們所能認知到的宇宙。從理論上講,理想的情況就是真實的虛無:沒有輻射,沒有能量,沒有空間曲率。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完全空無一物的空間,我們周圍的時空沒有曲率,而是完全平坦的。這種「無」在我們宏觀世界中是真正意義上的無,而我們目前的科學理論認為整個宇宙就是從這種虛無中誕生的。如果我們將宇宙中的所有物質、能量和曲率移除,就只剩下一個空的時空。
  • 量子漲落「星星之火」燎原蔚為壯觀的星系
    從科學家似乎「看見」了宇宙大爆炸「發令槍的冒煙」,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首次發現到到現在過去了50多年,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阿爾卡特—朗訊公司早已變成貝爾實驗室的新主人,貝爾實驗室在過去的歲月成就非凡,科研人員舉辦了慶祝活動,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是貝爾實驗室在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