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中,時空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光滑的

2020-12-06 騰訊網

撰文 | Eleanor Hook

每年,美國加州的死亡谷都會迎來近百萬的遊客,他們被沙丘曲折的優美結構所吸引,翻湧而上、蜿蜒而下的沙丘美得動人心魄,形成美輪美奐的山脊。對一個遙遠的觀察者來說,這可能是一片單一的固體,只在不知不覺中隨時間的推移變換形態。而對於物理學家來說,它們可以是時空的模型

死亡谷連綿起伏的沙丘看似平滑,但實際上是由無數顆的沙粒組成的。| 圖片來源:Brocken Inaglory/Wikimedia Commons

物理學家巴格諾爾德(Ralph Bagnold)是最早陳述一個任何遊客都能清楚看到的事實的人:這個巨大的結構是由無數微小的沙粒組成的。他畢生致力於完善沙丘基於顆粒而非流體結構的數學描述,並對許多沙丘表面的波紋特徵做出了正確的解釋。

愛因斯坦著名的廣義相對論中,時空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光滑的,只是偶有彎曲之處。但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在最小的尺度上,時空可能是顆粒狀的。和巴格諾爾德一樣,這些物理學家也超越了對光滑的大尺度結構的觀測,分析每一個微小顆粒的效應。儘管這類觀點還不是物理學界的主流,但最近一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暗示,顆粒狀時空有可能(且僅限於可能)解決當今天文學中最緊迫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個數學框架之間的不一致性。廣義相對論通過引入扭曲的時空來描述質量和引力的行為,而量子力學關注的則是微小粒子的行為。這二者在各自的機制範圍內都運行得出奇的好,但當出現一個在非常小的空間內擁有非常大的質量的系統時,問題就出現了,比如在大爆炸時,再比如在黑洞的中心。在那些地方,這些理論就被瓦解成了數學上的亂碼,常常相互矛盾。物理學家正在尋找一種能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大一統理論」,儘管他們已經提出很多不同理論,但目前仍沒有哪個理論能令人完全滿意。

第二個問題是宇宙的膨脹。早在約一個世紀之前,我們就已經知道星系之間的空間在快速增長,但直到幾十年前,天文學家才意識到這種增長實際上在加速,這讓科學家大為震驚。按道理說,在具有吸引力的引力作用下,宇宙膨脹的速度應該是要減慢的。就比如扔向空中的蘋果在反向回落之前會減速一樣,因此按天文學家預計,宇宙不應該加速膨脹,而是減速。為了解答這個難題,物理學家作出了他們能想到的唯一合乎邏輯的事,那就是在數學公式中添加了一個額外的項,以此抵消引力的影響,並給它取名為——暗能量。雖然暗能量在宇宙中佔70%的比重,但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暗能量,也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存在,這是一個被稱為暗能量之謎的難題。

這是物理學中最突出的兩個問題。許多傑出的大腦已經著手開始發展可用來解釋這些謎團中的一個或兩個的候選理論,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能被科學界完全接受。然而在這些理論中,某些概念往往會反覆出現。法國馬賽第一大學的物理學家Alejandro Perez說:「這些理論都是候選理論,是嘗試性的,它們存在很多仍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時空可能是離散的。」

在大統一理論的眾多候選中,量子引力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性,根據量子引力的一些變體來看,空間是由數量大到驚人的微粒狀實體組成的,每一個微粒的尺度大小為10⁻³⁵米(普朗克長度)。當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它會從一個粒子跳到另一個粒子,不存在所謂的「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與這種粒子結構相比,其他物質都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只能看到明顯平滑的大尺度時空曲率,但這樣只是看到了整個圖景的一部分——就像研究沙丘時不考慮每一粒沙粒的效應那樣。

物理學家認為時空是一個連續的實體,在存在物質的情況下會發生扭曲。然而,時空很可能是顆粒狀的,而不是光滑的。| 圖片來源:Johnstone/Wikimedia Commons

想像一下,你沿著沙丘的砂質地表騎著自行車前行,如果在某個時刻停止踩踏板,那麼自行車很快就會停下來,因為自行車的動能在慢慢流失,轉化為熱能和聲能,轉移到周圍的空氣和沙子之中去。同樣的道理,如果時空也是顆粒狀的,數學計算表明,少量的能量會從物質中轉換出來,那麼它就開始表現得完全像暗能量一樣。

當然,這個理論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如果能量在時空中「喪失」,我們難道不會注意到嗎?所有的物理學都是建立在能量不能消失的概念之上的,我們稱這個概念為能量守恆。從技術上講,這個理論並沒有廢除能量守恆,因為能量只是轉化了,但事實是它會從我們的測量中消失。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Perez與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Daniel Sudarsky試圖通過一系列數量級的計算來闡明這個問題。

首先他們推斷,只有在非常小的尺度上,時空才會是顆粒狀的,這比我們期望能測量的尺度要小得多。這樣的顆粒結構造成從物質中轉移出來的能量也必然是極小的。他們還計算出,能量損失與密度的平方成正比;由於現代宇宙相對稀疏,因此目前的能量損失是很小的。根據計算,整個地球需要耗費1千萬年的時間,才能通過這個過程失去僅相當於一個電子質量的能量!目前的技術還遠無法測量如此微小的效應,因此研究人員不可能在實驗室中進行測量。

但是,微小的效應可以累積成更大的效應。Perez和Sudarsky把從宇宙大爆炸之後的10⁻¹¹秒開始,到現在為止的宇宙中已經消失的所有能量加在了一起。在理論上,我們對時空的粒狀性質知之甚少,有的只是一些線索。而Perez和Sudarsky就是利用這些線索,通過引入一個編碼理論不確定性的參數,估算出了結果的數量級。

令人興奮的是,他們的結果顯示,通過這個機制失去的能量,與現如今在宇宙中觀測到的暗能量是相吻合的!如果這個結果真的正確,那麼這將是第一個可觀測的量子引力表現。不僅如此,它還將解開暗能量之謎——用一個美麗的理論解決兩個難懂的理論。

當然,這一切仍只是猜測。Perez認為還需對這個理論展開更多的研究工作,這樣就有可能發展出可測試的預測。他特別感興趣於黑洞這個在奇點處具有無限密度的天體。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區域正在以無限大的速率產生暗能量?對於這個問題,Perez表示他無從知道答案。但是,如果天文學家在黑洞周圍發現了更高濃度的暗能量,那麼就將有可能成為支持這一理論的一個觀點。

雖然,將這個想法變為宇宙模型的一部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它真的非常有趣。Perez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從普朗克提出的能量的量子化假說出發的,這是一個直到多年以後,人們才清楚理解它所蘊含的含義的假說。目前,我們並不真正理解普朗克尺度下的物理,但或許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圖1 創建狹義相對論時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認為,自己的相對論與牛頓物理學的分水嶺不是「 相對性原理」,而是「光速不變原理」。「光速不變原理」完全是愛因斯坦一個人提出的。這一原理直接導致「同時的相對性」。「光速不變原理」和「同時的相對性」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觀念完全牴觸的,也是與伽利略變換不相容的。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或許要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愛因斯坦場方程的推導並不是從數學或者物理上通過數學定律或者物理定理嚴格推導出來的,而是通過對物理的深層次的認知,加上對數學的精通,猜測出來,是的,是一個美妙的物理直覺性的猜測結果!當然,如果說的更科普一些,哲學的觀點在廣義相對論的創立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與狹義相對論截然不同,狹義相對論的數學公式有著標準、嚴格且完全自洽的推導過程。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再被驗證:時空扭曲質量方式正確
    北京時間7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過去100多年裡,能預測並驗證1910年代實驗範圍之外的科學研究,並且經受了科學家的最新考驗。目前研究人員進行傳統實驗,進一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通常科學家會觀察宇宙天體扭曲空間結構的程度,從而確定它的質量大小。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無法被完全精確求解?
    根據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宇宙是一個完全確定性系統。基於牛頓物理學,宇宙中每一個粒子的質量、位置和動量都是確定的,我們能預知任意一個粒子在未來任何時刻的狀態。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物理學發生了革新性的變化,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替代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但從理論上講,愛因斯坦的方程也是確定的:如果能知道宇宙中每個粒子的質量、位置和動量,就能計算出任何粒子在未來的狀態。
  • 黑洞源於廣義相對論,但愛因斯坦曾經卻否認黑洞的存在,為什麼?
    但在人類真正觀測並取得黑洞照片之前,黑洞便已經從理論中誕生,而孕育黑洞的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帶領人類從牛頓的時代跨入了愛因斯坦的世界,人類對於宇宙規律有了新的認識,人類首次認識到了更為接近真理的理論,知道了引力的本質是一種幾何效應,是時空的彎曲。人們都知道黑洞源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很少有人知道黑洞並不是愛因斯坦推導出來的。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物質與空間、運動與時空之間的精妙聯繫,揭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
  • 時空扭曲星系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關鍵部分
    1918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大型物體的旋轉會扭曲其附近的空間和時間,從而使時空連續體發生扭曲,這種現象被稱為「框架拖曳」。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能夠在雙星系統中測量這種影響,揭示出恆星尾隨時空的令人震驚的偏差。
  • 時空的囚籠,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宇宙中最奇特天體——黑洞簡史
    根據牛頓引力理論,光會從其表面往上射出後,在逃離引力場過程中損失動能,最終沿拋物線落回天體表面。我們在遠處看,由於沒有光能達到我們的眼睛,它們將是完全黑暗的。新理論誕生——星光偏折又過了一百年,到了20世紀初,新的引力理論橫空出世,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先後提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修正了主導物理學界兩百多年的牛頓時空觀和萬有引力理論。
  • 103年前,日全食驗證廣義相對論,因一戰打斷!卻拯救了愛因斯坦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但很快,愛因斯坦發現自己的新理論只適用於勻速運動的慣性系中,而真實世界並不是勻速運動的,而且他還發現狹義相對論並不能解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這就讓愛因斯坦陷入煩惱之中了。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根據等效原理,愛因斯坦認為物體的運動方程其實就是它在參考系中的「測地線方程」,而物體的「測地線方程」與其自身的固有性質無關,只取決於時空區域的幾何性質。這就涉及到了廣義相對論中對於「引力」的詮釋。根據牛頓力學理論:物質的存在,產生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卻認為,時空本身就不是平坦的,引力只是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即引力是由時空彎曲後的畸變引起的,引力場會影響時間和距離的測量。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在這個魚缸裡,我們可以說,這個小B魚是牛頓,那麼小C魚就是愛因斯坦。在牛頓理論所構建的世界中,人們普遍認為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各種物體相對這個參照系存在一個絕對的運動,但是這個理論其實只適用於解釋地球上的現象,放之宇宙,有些現象是解釋不通的。所以愛因斯坦對此理論進行了顛覆。
  •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又對了!致敬偉大的廣義相對論!
    最新研究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搖擺的脈衝星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最新觀測顯示,在距離我們25000光年外的脈衝星正在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搖擺,這種現象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大量關注並為之震撼。因為在一個多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已經預言了這一現象。
  • 一個曾經被認為是數學中最無用的分支,如何成就了廣義相對論?
    在許多個不同版本的愛因斯坦傳記中,都認為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這個理論似乎在提出時就是完全成熟的狀態,給人的感覺很是神奇,好像愛因斯坦沒有犯任何錯誤就發現了這一偉大的理論。過去幾十年來,一些專門研究愛因斯坦極其科學成就的研究者發現,在1912年至1915年之間,愛因斯坦有過很多次失誤,創建廣義相對論步履維艱,曾經一度也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尤其是在尋找合適的數學工具用以描述時空的彎曲這方面。當愛因斯坦設想時空的彎曲就如同可以伸展和彎曲的布匹相類似,他發現自己必須要學習和了解與曲面相關的數學知識。
  • 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效應
    還有更神奇的,愛因斯坦用一個非凡的思維實驗論證了這樣一個事實:引力其實造成的是時空彎曲,也就是時間和空間同時被彎曲了。這下你的腦袋徹底暈了,你完全無法想像出時間和空間彎曲是什麼概念,如果我說時間變慢,甚至說時間膨脹,空間收縮什麼的,你大概都覺得還馬馬虎虎能想像得出來,但是這個時空彎曲實在太令人費解了。別慌,愛因斯坦這個非凡的思維實驗叫愛因斯坦圓盤實驗」。
  • 廣義相對論到底在講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研究物質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論,其最本核心的內容就是引力場方程:想要解這個方程,可謂難中之難。到目前為止,此方程的解也十分有限,其中一個解就是著名的史瓦西解,對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洞。史瓦西黑洞廣益相對論的思想就是認為引力只是時空的幾何彎曲的表象而已,引力並不像其它三種基本力一樣,它並不是力。這種描述可以說是顛覆性的,而時空彎曲更是徹底的和牛頓平坦時空不同,完全是人們之前想到沒想過的。
  • 廣義相對論的故事,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的,竟出自於對帽子的觀察
    電梯的假想實驗說明了一個極為關鍵的事實,愛因斯坦由此得出了一個重要的原理:&34;,這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34;。,也成為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之一。像狹義相對論一樣,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個基礎也是&34;,它的含義是:&34;廣義等效原理與光速不變原理,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理論大廈的兩塊基石。有了這兩塊基石,又該如何構建出包括加速或引力的廣義相對論大廈呢?
  • 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
    相對論創立初期整個理論體系就非常完善了,但是壓根沒人相信他,為什麼?就是因為沒有實驗驗證,直到愛丁頓在1919年觀測到了和廣義相對論相符的日食現象,愛因斯坦和相對論才開始慢慢被大家接受,而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那一年是1905年,足足過去了14年。
  •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時空背景有何不同?
    這是從理論模型的角度對這兩個理論深層次矛盾的揭示,而在一篇科普文章中,更有意義的是從背景邏輯框架的角度出發,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矛盾進行闡述。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沿用了愛因斯坦大學時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將空間、時間統一為四維流形的方法。同樣,空間、時間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背景框架加入到理論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