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義相對論無法被完全精確求解?

2021-01-07 火星科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根據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宇宙是一個完全確定性系統。基於牛頓物理學,宇宙中每一個粒子的質量、位置和動量都是確定的,我們能預知任意一個粒子在未來任何時刻的狀態。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物理學發生了革新性的變化,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替代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但從理論上講,愛因斯坦的方程也是確定的:如果能知道宇宙中每個粒子的質量、位置和動量,就能計算出任何粒子在未來的狀態。

儘管物理學家可以寫出控制這些粒子在牛頓宇宙中如何行為的方程,但在廣義相對論控制的宇宙中,物理學家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廣義相對論永遠也無法精確解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牛頓物理學

在牛頓物理學中,宇宙中的每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其他物體施加一個明確大小的引力。只要知道物體之間的距離以及它們各自的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很容易就能計算出引力。這個力也能告訴我們物體如何在宇宙中運動(因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ma),這樣我們就能確定宇宙如何演化。

愛因斯坦物理學

但在廣義相對論中,情況要複雜得多。即使能夠知道每個粒子的位置、質量和動量,以及它們所在的特定相對論參考系,那也不足以確定事物是如何演化的,因為愛因斯坦理論的結構太複雜了。

根據廣義相對論,決定物體如何在空間中運動以及加速的不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合力,而是空間本身的曲率。這就會引發一個問題,因為決定空間曲率的是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這包含的遠不止有質量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與牛頓引力理論不同,廣義相對論表明,任何有質量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起著一個作用——它們也有能量,這一事實意味著物體也能讓時空結構變形。當兩個有質量的物體在空間中加速運動時,還會產生引力輻射。這種輻射不是瞬時的,而是以光速向外傳播,這就是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的求解

儘管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寫出控制牛頓宇宙中任何系統的方程,但在廣義相對論中,這變得十分困難。由於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空間本身如何彎曲,或者隨時間以其他方式演化,這使得物理學家甚至無法寫出描述一個簡單宇宙的方程。

舉個例子,想像一個可能存在的最簡單宇宙:一個空無一物、沒有物質或能量、永遠不會隨時間而改變的宇宙。這可以說是最簡單、最特殊的宇宙,其空間是平坦的歐幾裡得空間。

然後,取一個點質量,把它放在這個宇宙的任意地方。突然之間,時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無論距離那個質點有多遠,空間都會發生彎曲,此時不再是平坦的歐式空間。如果距離質點離得越近,空間就越快地「流向」那個質點的位置。此外,如果距離質點足夠近,將會穿越事件視界,再也無法逃脫出來,即使速度達到光速也無能為力。

這個時空比真空要複雜得多,而我們所做的只是向其中增加了一個點質量。這是物理學家在廣義相對論中發現的第一個精確的解:史瓦西解,它描述的是一種沒有自旋的黑洞,又稱史瓦西黑洞。

廣義相對論的精確解

在廣義相對論創立之後的一個世紀裡,物理學家找到了不少的精確解,但它們並沒有複雜得多。它們包括:

(1)理想流體解,流體的能量、動量、壓力和剪切應力決定了時空曲率;

(2)電真空解,重力、電場和磁場可以存在,但不存在質量、電荷或電流;

(3)標量場解,包括宇宙常數、暗能量、膨脹的時空;

(4)具有質量、自旋的克爾黑洞解,具有質量、帶電荷的雷斯納-諾德斯特姆黑洞解,具有質量、自旋且帶電荷的克爾-紐曼黑洞解;

(5)具有點質量的流體解,例如,史瓦西-德西特空間。

這些解都非常簡單,它們都不包含我們一直考慮的最基本引力系統:一個由兩個質量靠引力結合在一起的宇宙。

事實上,廣義相對論中的二體問題不能被精確解開。在存在不止一個質量體的時空中,確切的解析解是不存在的,這並不是還沒算出來,而是物理學家認為這種解是不可能存在的。

物理學家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假設,或者挑出一些高階近似項,或者研究一個問題的具體形式,並嘗試用數值方法來解出方程。有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及以後,數值相對論的發展使得天體物理學家能夠計算和確定宇宙中各種引力波信號的模式,包括兩個正在合併黑洞的近似解,這使得LIGO和Virgo的引力波探測成為了可能。

也就是說,物理學家至少可以近似地解出廣義相對論,並對宇宙做出合理的描述。物理學家可以把在一個不均勻的、充滿流體的宇宙中所發生的事情拼湊在一起,從而了解密度過高的區域如何增長,密度過低的區域如何收縮。

無法完全求解的廣義相對論

如果考慮到廣義相對論的其他因素,情況將會變得極為複雜:

(1)空間的曲率是不斷變化的;

(2)每個質量都有自己的能量,這也會改變時空的曲率;

(3)在彎曲空間中加速運動的物體會輻射出引力波;

(4)所有的引力信號都會以光速運動;

(5)一個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的運動會導致相對論變換,包括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

當把所有這些都考慮進去,即使是相對簡單的時空,也會導致方程變得十分複雜,以至於物理學家無法找到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析解。

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包含了10條二階非線性微分方程,這使得精確求解變得幾乎不可能。「現存的大多數微分方程都無法求解,大多數可以解的微分方程你也解不出來」,這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最好描述。儘管如此,物理學家仍然可以做一些近似求解,讓我們能夠窺探宇宙的秘密

相關焦點

  • ——從萬有引力理論到廣義相對論
    因此海王星被譽為「筆尖下的行星」它是唯一一顆完全用紙筆算出來的太陽系行星。但天文學家一直無法觀測到這顆行星,最終排除了這個可能,而牛頓理論出現無法解釋的誤差則成為了「事實」,真是成也勒維耶,敗也勒維耶。
  • 怎樣理解廣義相對論中引力的非線性?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了引力場方程,這是一個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非線性指存在次數大於1的微分項)。而事實也證明,由於非線性,引力場方程的求解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簡化條件下,引力場方程才能夠精確求解,例如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第一次在靜態球對稱條件下求出了精確的史瓦西解。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什麼能夠把「引力」幾何化?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都是圍繞「引力」來談廣義相對論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為啥廣義相對論非要重點去討論引力,引力有啥玄妙值得我寫好幾篇文章來講。哈哈,其實引力對廣義相對論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理解「引力變得不是力」,這是你從狹義相對論走向廣義相對論的必經橋梁,這也是一種全新的解決運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無法統一?愛因斯坦自己也無法做到
    即使在廣義相對論中,質量和能量曲線空間,曲線空間也是連續的,就像其他場一樣。這意味著一定存在某種引力紅移/藍移,這是牛頓引力無法預測的,否則能量就不會守恆。在廣義相對論中,磁場以波的形式帶走能量:引力輻射。但是,在量子層面上,我們強烈懷疑,就像電磁波由量子(光子)組成一樣,引力波也應該由量子(引力子)組成。這就是廣義相對論不完整的原因之一。(圖源:RAY SHAPP / MIKE LUCIUK;E.
  • 黑洞源於廣義相對論,但愛因斯坦曾經卻否認黑洞的存在,為什麼?
    但在人類真正觀測並取得黑洞照片之前,黑洞便已經從理論中誕生,而孕育黑洞的理論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帶領人類從牛頓的時代跨入了愛因斯坦的世界,人類對於宇宙規律有了新的認識,人類首次認識到了更為接近真理的理論,知道了引力的本質是一種幾何效應,是時空的彎曲。人們都知道黑洞源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很少有人知道黑洞並不是愛因斯坦推導出來的。
  • 廣義相對論及其實驗證明
    1919年拍下的日全食照片顯示太陽背後遙遠的恆星位置因太陽引力而改變,其改變量與廣義相對論的計算值基本相符;這是第一個被實驗證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這在當時引起了公眾(包括物理學界)對廣義相對論的強烈關注。接下來的幾十年對多次日全食進行了類似的觀測,結果也都與理論相符。20世紀70年代,利用長基線和甚長基線幹涉儀技術對射電波的引力偏折進行了精確測量,結果也都與理論相符。
  • S2恆星軌道進動完全吻合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再度勝出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關注恆星的運動,這是測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好的場所之一,在這其中,最接近黑洞的S2恆星最特別,其軌道周期約16年。如果根據牛頓對重力場的描述,那麼S2恆星應以橢圓軌道運行,每趟周期都應沿著與上一個軌道完全相同的路徑前進,然而近代數據分析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相反地,S2恆星如廣義相對論預測那般,軌道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
  • 關於廣義相對論的數學理論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廣義相對論的數學背景以及關於數學家們對黑洞形成機制研究的歷史。長久以來,人們總是熱衷於討論究竟誰才是第一個提出廣義相對論的人。然而這卻並不是我們想要討論的問題,我們關心的是這兩份手稿裡共同包含的一個方程,這個方程現在普遍被稱為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首先讓我們嘗試在不寫下精確的表達式的情況下來粗略地理解引力場方程。愛因斯坦認為,引力場或者物質的存在導致了時空的彎曲,而時空的彎曲恰恰體現了引力本身。引力場方程本身詮釋這個想法。
  • 廣義相對論尚未完全證實:「難啃」的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在1915年提出,因為比牛頓萬有引力更精確、優美,同時順利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 (進動,一個自轉的物體受外力作用,導致其自轉軸繞某一中心旋轉,也叫做旋進。),很快在物理界走紅。當然,是理論必須要得到證明和檢驗,之前我們曾介紹了「星光偏折」實驗,這被喻為是首次用實驗數據證實了廣義相對論 。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圖1 創建狹義相對論時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認為,自己的相對論與牛頓物理學的分水嶺不是「 相對性原理」,而是「光速不變原理」。「光速不變原理」完全是愛因斯坦一個人提出的。這一原理直接導致「同時的相對性」。「光速不變原理」和「同時的相對性」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觀念完全牴觸的,也是與伽利略變換不相容的。
  • 時空的囚籠,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宇宙中最奇特天體——黑洞簡史
    他們預言的這種暗星具有固實體的表面,並且溫度可能極高,然而由於其表面逃逸速度過高,光輻射無法逃離,以致外界無法看到它們。根據牛頓引力理論,光會從其表面往上射出後,在逃離引力場過程中損失動能,最終沿拋物線落回天體表面。我們在遠處看,由於沒有光能達到我們的眼睛,它們將是完全黑暗的。
  •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目前人類描述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兩套比較精確的理論。然而這兩套理論卻是各自為政的,量子力學掌管著微觀尺度,而廣義相對論則掌管著宏觀尺度。然而問題來了,微觀跟宏觀的界限在哪裡呢?也就是說多小的尺度才是微觀?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基於這種對「引力」的全新解釋,愛因斯坦以純推理的方式推導出了一個比牛頓引力定律精確得多的、更為合理的引力場方程,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可以說,廣義相對論是一種關於萬有引力本質的理論,是人們對物質、時空與引力場之間的關係在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和統一,它精確地證實了物質運動和空間時間的不可分割性。
  • 100年前的這次日食,首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只有3個人懂廣義相對論」事情還要從愛因斯坦寫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那時說起。1915年,愛因斯坦寫出了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這個方程裡用到了當時很高深的數學——黎曼幾何。但當時英國反德情緒嚴重,無法發表一篇德文報告,於是愛丁頓就讓德西特寫了一系列文章來介紹愛因斯坦的理論,並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的會刊上。愛丁頓看了英文版的愛因斯坦的論文,終於懂了愛因斯坦的思路。有一天記者去採訪他,問道:「聽說世界上只有3個人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請問是誰?」
  • 為什麼說廣義相對論肯定不是終極引力理論?
    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 在創立狹義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發現引力不滿足洛倫茲協變性,無法納入相對論框架。經過10年的努力,愛因斯坦創立了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 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的本質其實是物質彎曲時空產生的幾何效應。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非常成功,它解釋了為什麼蘋果會落地,為什麼地球會繞著太陽旋轉,甚至還能預言此前尚未發現的海王星的存在。但到了19世紀,天文學家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存在缺陷。行星在繞著太陽運動過程中,每一圈的近日點其實都是不一樣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近日點進動。越靠近太陽的行星,近日點進動值越大,水星近日點具有最大的進動值。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成真,原因是在這裡
    結合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此星系中引力的行為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相符,在星系的尺度上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對引力如何起作用進行了解釋。自那以來,廣義相對論通過了一系列在太陽系內的高精度檢驗,但還從沒有在巨大的天文學尺度上對其進行過精確地檢驗。
  •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廣義相對論1
    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宇宙解碼公眾平臺即將推出科幻故事連載活動,將會在每周六或周日發布一篇精選科幻故事,覺得好看就分享給朋友吧!但是除K以外,參照所有參考物體K』表述的自然界定律也應該是最簡單的,而且,只要這些參考物體相對於K是處於勻速直線無轉動運動狀態。這些參考物體對於表述自然界定律應該與K完全等效;所有這些參考物體都應認為是伽利略參考物體,以往我們假定相對性原理只是對於這些參考物體才是有效的,而對於其他參考物體(例如具有另一種運動狀態的參考物體)則是無效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它是狹義相對性原理或狹義相對論。
  • 廣義相對論比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更正確嗎?萬有引力理論是錯的嗎?
    但我個人認為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它們的根基不一樣,不可能同時正確。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以平坦的絕對空間作為背景的,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以彎曲的時空作為背景的。
  • 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 「墨子號」求解世紀謎題
    新華社發當量子力學遇上廣義相對論,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近日,多國科研人員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開展了實驗檢驗。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開展實驗檢驗,將極大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