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更多精彩等你發現!
1978年高考,全國首次實施統一命題,分省錄取。自此,分省錄取的制度基本沿用到現在。
回憶起40年前高考的場景,他們這樣描述:
很多人白天工作,夜裡點起煤油燈。一盞小煤油燈下,拾起那些荒廢已達十餘年的功課。第二天早晨,你會發現每個人鼻子裡都是煤油燈燻出來的那種特別黑的東西。
小煤油燈下燃起的高考奮鬥精神,燎原了40年。
對很多人而言,高考奮鬥的畫面成為一段一想起來就熱淚盈眶的奮鬥史。
▲ 1978年春,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後錄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8年2月,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進入大學校門。這是清華大學1977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新華社發)
▲1980年9月1日,山溝溝裡的少先隊員施展,以13歲的小小年紀,以465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成為這年高考的佳話。施展斯文好靜,愛好音樂,竹林裡常傳出他悠揚的笛聲。(新華社記者 徐邦 攝 )
▲1982年,一名天津考生在等汽車的時候抽空讀書。(新華社發)
▲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聯誼活動上的「英語角」用英語熱烈交談。1984年,英語正式成為高考科目。(新華社發)
▲1991年6月9日,在北京天壇公園舉行的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諮詢活動牽動了數以萬計的考生家長的心。北京及外地的89所高校參加了這一活動。(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1992年3月8日,北京4萬多名考生前往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參加成人高考諮詢活動。一位女青年想報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丈夫特意帶著孩子陪她前來諮詢。(新華社記者 王呈選攝)
▲1994年,湖北三峽壩區三鬥坪鎮東嶽廟村黎開英的兒子望軍在全國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鄉親們紛紛來到他家祝賀,望軍不停地給大家夾菜以示感謝。(新華社發)
▲1994年7月7日,江蘇省南京12000多名考生在37℃的高溫下參加第一天的高考應試。為保證考生安心答卷,南京各界想方設法將清涼送進考場。南京市一中高考點的1050名考生每人領到了一頂冰帽,這是一名考生頭戴降溫冰帽應考。(新華社記者 方愛玲 攝)
▲1996年7月7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進入第一天。北京四中考生在應試。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新華社記者 李俊東 攝)
▲1998年7月24日中午12時,北京電報局160信息臺與北京高校招生辦公室聯合開通了24小時高考成績查詢熱線,考生只需撥通1605789,再輸入準考證號碼,就能獲取高校招生考試各科成績。這不僅方便了廣大考生及家長,也有利於招生工作中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實施。這是160信息臺話務員在人工輔助考生查詢。 (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
▲1999年7月7日,北京近5萬名考生走進考場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北京市第二中學考點,北京市高招辦特意為一名患有自發性氣胸的考生陳迪揚安排了一間單人考場,單獨配備了監考老師、醫生和醫療設備。這是考生陳迪揚在特殊考場考試。自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學本科、研究生)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的教育改革政策實施。(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
▲2000年1月19日,北京和安徽兩地春季高考開考。大約3.6萬名兩地考生參加了此次高考。圖為考生在北京市第六十二中學考場參加考試。( 新華社記者 高學餘 攝)
▲2002年7月7日,桂林五中的考生範艾芸走出考場乘坐高考免費服務車回家。(新華社記者 陳天湖 攝)
▲2002年7月8日下午,北京舉行高考英語聽力測試。試題通過北京廣播電臺新聞臺中波828千赫和調頻100.6兆赫兩個頻率播放。聽力測試成績將首次計入高考英語總成績。這是2003年將參加高考的王俊由父親陪同在考場外提前感受聽力考試氣氛。李石磊 攝 (新華社發)
▲2003年6月7日,在北京第十五中學參加高考的考生等待進入考場。從這一年開始,高考時間從7月提前至6月。 這一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開展自主招生試點。作為一種新的選才方式,自主招生的試點範圍不斷擴大;類型逐漸增多,有「自主組織測試」、「校長實名推薦制」、「自主招生聯考」等形式。( 新華社記者 李俊東 攝)
▲2008年6月29日,一位浙江考生在向美國教師派屈克·德萊尼(右)諮詢美國大學招生情況。出國留學人數正快速增長。(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2011年3月14日,在課間,父親王寶峰(右)與兒子王旭東(左)相互交流學習體會。家住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王寶峰與兒子王旭東剛剛參加完近一個月的美術專業課考試後,重返濱城區職教中心藝術復讀班,進行文化課程的衝刺學習。2001年4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又一項新舉措,即2001年高考中報考普通高校考生的年齡、婚否不限。(新華社發)
▲2011年12月14日,參加美術統考的學生在山東煙臺一家美術培訓機構進行造型基礎模擬考試。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考生參加藝術類考試。藝術類專業考生需要參加「藝考」,考試合格者獲得報考院校的專業合格證,持此合格證書參加高考,高考成績公布以後,各藝術類院校進行擇優錄取。(新華社發)
▲2015年6月14日,在北京中國傳媒大學考點,考生排隊進入考場。根據教育部規定,2015年全國高校自主招生考試首次在高考結束後進行,6月22日全面結束。全國共有102所院校各自組織自主招生測試。(資料圖片)
▲2016年6月8日,在北京人大附中高考考點,考生在最後一門考試結束後走出考場。北京將於2020年起實行「3+3」高考新模式。考生高考成績將分為3門必考與3門選考科目兩部分。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為選考。這意味著,沿用多年的「文理分科」制度將取消。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1978年高考考什麼?
在武漢市檔案館有一份1978年的高考全套試卷,捐贈人是王汗吾(曾用名王捍無),那年他語文76.5、數學考了17.5分、政治74,以308的總分,45.25的英語加分上了大學。
題量小 分值大 時代色彩濃
和現在的高考試卷相比,1978年的高考試卷題型和題量均較少,而每一道題目的分值又很大。
如數學試卷僅有9道大題,語文試卷僅有7道大題,而總分都是100分,這樣算下來一道題7至14分,「一道也錯不起」。
文理科都是用同一份試卷,僅所做的題號略有差別。從試卷題目看,時代色彩比較濃。當時考生加試外語,沒有聽力,分數不計入總分。
捧著毛主席語錄英文版自學英語
從成績單看,在6門科目中,王汗吾政治、語文和歷史成績較好,都在70分以上。歷史最高,76.5分;數學最低,只有17.5分。英語屬於加試,有45.25分。「當時學習英文條件差,只能捧著毛主席語錄的英文版自學。能考45分已經很不錯了,當時能讀外語系。」
相比現在總分750分,當時總分只有500分。那時各高校自定分數線,沒有一本、二本的概念。王汗吾考了308分,當時武漢師範學院文科招生分數線為300分,理科為280分。
畢業後,王汗吾分配到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工作,身份從工人變成幹部,工資也由每月38元漲到54元。
改革開放40年 高考變革史
▲1979年夏,經常可以看到孜孜不倦刻苦學習的年輕人。
明天,首批「00後」考生將走進高考考場。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恢復高考,正是那個年代,影響最大的改革事件之一。高考變革如實記錄著改革開放40年來的點滴變化。
1978年
1978年高考,全國首次實施統一命題,分省錄取。自此,分省錄取的制度基本沿用到現在。
如果說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奏響了改革開放交響曲的序曲,那麼40年來高考制度的不斷完善,則是改革浪潮不斷向前的有力見證。
1983年
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定向招生。
1985年
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
1996年
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後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
1999年
高校招生規模擴大,並揭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省率先開始在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
2001年
教育部出臺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高校招生的年齡限制。
2003年
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同時,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
同年,實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終於迎來變革,高考時間提前1個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個別省份會有所延長,如江蘇、廣東),高考告別酷暑。
2012年
開始面向貧困地區實施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
2014年
28個省份開始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問題,5.6萬名學生在居住地參考。
2015年
高考加分項目大幅度「縮水」,取消了地方性體育、藝術、科技、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加分項目,各地還要大幅減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原來沒有的加分項目,不得新增。
2017年
以上海、浙江為代表推進的改革試點正在探索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為「不拘一格選人才」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2018年
北京市確認5類加分項目取消:
①省級優秀學生、獲國家二級運動員以上稱號的考生 ②重大國際體育比賽集體或個人項目取得前6名,全國性體育比賽個人項目取得前6名的考生 ③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者 ④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者 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含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或「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或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一、二等獎者、在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或國際環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者。
北京確認從今年開始,公安英模子女報考高校,在與其他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從「不聞窗外事」到「詩和遠方」
40年前高考,作文的題目來自油燈下的書本。40年後,既要讀透課文,又要兼顧「詩和遠方」。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2017年一條微博成了一道高考題。
1978年,將《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縮寫成一篇500至600字的短文。
1988年,《習慣》除詩歌以外,文體不限,不少於600字。
1998年,《堅韌 ———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現在中學生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情況的題目,舉出實例,寫一篇關於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2008年,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以含意的範圍作文。
材料內容: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十多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隊、醫療隊、工程搶修隊迅速進入災區。港臺救援隊和國際救援隊飛赴災區。志願者從四面八方匯聚災區。救援物資從水陸空源源不斷運進災區。一位中學教師趴在講臺上用生命保護了下面的四個學生。一位失去15個親人的縣民政局長連續指揮救災五天只睡了七個小時。倖存者的生還奇蹟在不斷突破,100小時、150小時、196小時......
不同以往,2017年的山東高考語文卷作文題目,來自中國日報官方微博的一篇報導。
安徽合肥有一家24小時營業的新華書店。深夜,當大部分顧客離去,有一些人卻悄悄走進書店,在座椅上安然入睡。書店工作人員說,在這過夜的很多是拾荒者和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也有離家出走的人和在自習的學生,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何人。
談一下感受,自己命題,體裁不限。
高考是真正的成人禮,
將不服輸的青春裝進年輕的胸膛……
文章來源:中國日報
內容參考:瞭望周刊、武漢晚報、新華社
EGO曲靖網際網路+眾創基地,集聯合辦公空間、文化活動平臺、創業服務配套於一體的創業創新業態,在此誠摯地歡迎更多有想法、有激情的組織、社群及個人預約參觀。我們期待與你在夢想路上拼搏的夥伴們交流,在這裡產生思想碰撞,一起創造有意思的世界!
提供活動場地,歡迎致電預約!
18213702863(王經理)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