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博士探因啄木鳥為何不得腦震蕩 引外媒關注

2020-11-25 搜狐網

  北航博士探因啄木鳥不得腦震蕩

    稱緣自其下喙比上喙長及舌骨、顱骨結構特殊成果可用於多個領域避免人體損傷

  啄木鳥為什麼不得腦震蕩?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的記憶都停留在童年閱讀的《十萬個為什麼》上,但真能解釋清其中奧妙的,卻並沒有幾人。

  然而,上個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王麗珍的論文成功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one》(美國國家公共圖書館綜合版)上,對這個問題從學術的角度進行了解析,引起數十家海外媒體的關注。

  王麗珍從啄木鳥的喙、舌骨和顱骨特殊結構3大方面對此進行了闡述,並對其未來的相關應用做了展望。本報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揭秘實驗過程。

  起因

  研究啄木鳥減少人類損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王麗珍今天告訴記者,因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力學和力學生物學,早在2008年,她就將博士論文定在研究人體損傷領域。

  王麗珍的導師、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提出:「對於腦部經常遭受衝擊的啄木鳥,為什麼不把對它的研究和人體損傷結合起來?」

  在樊瑜波看來,啄木鳥啄樹給它頭部帶來的衝擊力,遠遠超過了各類事故中人類頭部所受的衝擊,並且這個過程它每天要重複10000次。

  啄木鳥的「安然無恙」應該能給人類帶來很大啟示,通過對內部原因的探求,也可以更好地認識人體損傷時的生物力學機理,提高防護措施。

  王麗珍採納了導師的建議,「啄木鳥為什麼不得腦震蕩」這個在小學便遇到的問題,最終成為了她的博士畢業論文題目。

  但王麗珍沒有想到,從這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自己的生活會完全圍繞著啄木鳥啄木時那個瞬間展開。

  實驗

  走遍鳥市才找到一隻受傷啄木鳥

  按照王麗珍和導師的設想,論文的實驗首先要用高速攝像機錄下啄木鳥啄木的那個瞬間,之後進行數據分析,再輸入電腦中的數學模型中。

  通過對參數和反應分析,來研究「啄木鳥不得腦震蕩」的真正奧秘。

  這樣一個方案,首要任務就是找一隻真正的啄木鳥來。讓王麗珍始料不及的是,這一找就是半年。

  「你要買啄木鳥?對不起,我這兒沒有。」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王麗珍幾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鳥市。最後,還是在已經去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官園,找到了一隻受傷後獲救的啄木鳥。

  把啄木鳥帶回實驗室後,新的問題隨之產生。因為不適應新環境,別說實驗需要的啄木頭,小傢伙在籠子中甚至都懶得動一下。

  實驗樓裡來了只啄木鳥,樓上樓下的同學都來看新鮮。但王麗珍自己可沒這份心情,她每天從早到晚守在籠子邊,生怕出什麼意外。

  夜裡12點離開,早上6點就到,王麗珍成了實驗樓最晚離開、最早到來的那個人。直到兩周後,啄木鳥重新恢復了生機,開始在籠中來回踱步。

  兩臺攝像機一秒拍2000張照片

  進入實驗實際操作階段,對王麗珍的考驗還在繼續。

  兩臺高速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拍攝啄木鳥啄木的瞬間,一秒鐘就被分解成2000張照片。

  但啄木鳥啄木的速度同樣奇快無比,王麗珍一不小心,按鍵的速度稍慢了,她所需要的瞬間圖片就稍縱即逝。

  就這樣,近三個月的時間裡,王麗珍在實驗室不斷重複著按鍵、拍攝、再按鍵、再拍攝的這個過程。

  最終,王麗珍利用運動生物力學觀測、解剖形態學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啄木鳥撞擊樹幹的過程後發現,啄木鳥頭部特殊的結構和材質有效地幫助它緩解了啄木給頭部帶來的衝擊力。

  具體來說,下喙比上喙長、舌骨特殊、顱骨呈現海綿狀這三大特徵讓啄木鳥免受腦震蕩之傷。

  成果

  論文發表收到路透社採訪函

  今年4月,經過十多次的修改,王麗珍最終將論文投給了國外知名學術期刊《Plos one》(美國國家公共圖書館綜合版),7月初,雜誌的初審意見反饋回來:「這是一個業界的閃光點,會引起很多有趣的工作。」

  9月底,雜誌社發來通知,王麗珍的論文已被採用。沒過幾天,又是一封郵件,希望王麗珍能提供一些實驗時的圖片,她的這篇論文已被選為當期雜誌的封面。

  王麗珍告訴記者,論文10月26日發表後,她的郵箱頓時塞滿了包括路透社、BBC、《紐約時報》等幾十家媒體發來的採訪函,王麗珍和她的啄木鳥走上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版面。

  前景

  細化研究最終投入實際生產產品

  「對於啄木鳥頭部抗衝擊的生物力學機制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交通事故、航空救生等領域對人體頭部衝擊性損傷機制的認識及對防護措施、設備的改進。」樊瑜波說。

  王麗珍表示,在今後的一兩年時間裡,她還將繼續該領域的研究。最終的目標是將這次對「啄木鳥」的研究成果形成具體的防護產品設計方案,與企業合作,投入實際生產中。

  文/實習生劉汨記者蘭藝雲

  啄木鳥不得腦震蕩原因示意圖及應用

  原因1:

  上下喙不等長

  下喙承載部分比上喙長1.2毫米且更堅硬

  作用:撞擊時應力可集中於下顎,避免撞擊力傳導到腦部造成腦損傷

  原因2:舌骨特殊

  舌骨自喙下側開始,分左右岔繞到顱骨後側,

  並在前額

  前方再

  度交會

  原因3:顱骨有「彈性」

  Micro-CT 掃描顯示,啄木鳥顱骨有不同於其它鳥類的海綿狀的骨小梁,可使顱骨更有「彈性」

  作用:特殊的舌骨好像是「安全帶」,有效地避免了頸椎受傷風險

  根據啄木鳥舌骨構造設計的汽車座椅

  應用:通過改變發生碰撞時交通設施的受力點,避免衝擊力被傳導到駕駛室等人員所在的位置

  應用:以此設計交通設施的座椅,達到保護乘客頸部和頭部的作用,避免在發生碰撞時頸椎受傷

  應用:啄木鳥顱骨特殊的密度結構,可應用於材料的設計製作上,使交通設施的材質更便於吸收衝擊力

相關焦點

  • 啄木鳥為何不會「腦震蕩」
    □迅雷據BBC自然科學網報導,啄木鳥的頭以6米每秒的速度啄食的同時,也在承受著超過千倍重力的加速度。為什麼啄木鳥卻從不會患「腦震蕩」?有研究人員表示,那是因為不同長度的上下喙和海綿構造的層狀骨架結構,最終保護了啄木鳥的大腦。 啄木鳥的大腦和頭骨之間存在著小小的硬腦膜,所以它不會像人類一樣發生腦震蕩。而且它們的大腦上下尺寸長於前後的尺寸,這就意味著作用在頭骨上的力量被更好地分散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叫做舌骨的成熟骨骼,而人類只有喉結上方存在這種骨骼。
  • 啄木鳥天天啄樹,為什麼不得腦震蕩?
    啄木鳥的頭是直線運動(最大速率6~7.5 m/s),並在碰到木頭後0.5~1.0 ms內停止。也就是說,加速度達到600~1500 g。啄木鳥可10-20次連啄,每個來回用時50ms。啄木鳥平均每天啄木次數可達12000次,卻不會導致腦震蕩。
  • 終於搞清了:啄木鳥為什麼沒有腦震蕩
    啄木鳥每秒可以這樣搞20次,且不會受到任何不良影響。 除澳大利亞以外,世界上所有森林裡都有啄木鳥的身影。它們具有非凡的能力,可以利用它們的喙錘擊樹幹,打孔攫取裡面昆蟲和汁液。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弄傷自己。
  • 「以頭撞樹」12000次,啄木鳥憑啥不得腦震蕩?看完大腦就懂了
    啄木鳥辛苦一秋天,天天啄破腦袋的成果,就被人類輕易偷走了。人家鵜鶘捕魚,主人還給它們留一點,啄木鳥是分文不剩。我覺得,這幹的根本不是人事兒!我為什麼為啄木鳥憤憤不平,除了橡果數量多之外,更是可憐啄木鳥獲取食物之難,簡直是拿頭換來的。眾所周知,啄木鳥依靠啄擊樹木,捕捉藏在樹幹裡的昆蟲為生。這生存之難,捕捉之艱辛,非三言兩語能說清。
  • 啄木鳥為什麼不得腦震蕩呢?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啄木鳥覓食時會快速重複地啄食樹木,令人驚奇的是它的大腦可以抵禦反覆的震蕩,目前,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家最新研究揭曉了其中的謎團。儘管啄木鳥反覆高速啄食樹木,卻仍能避免大腦損傷,由於頭骨和鳥喙的獨特結構,可減少對大腦的衝擊。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家發現99%的碰撞能量作為應變能存儲在啄木鳥體內。專家們非常感興趣啄木鳥在啄食產生身體震蕩時如何保護自己的大腦,其特殊的防震身體結構可用於製造新一代太空飛船、汽車,以及防護衣。
  • 中國科學家:啄木鳥如何避免腦震蕩
    www.ltaaa.com 翻譯:這貨新鮮  正文翻譯:body structure absorbs 99% of impact energy啄木鳥如何避免腦震蕩儘管不斷的用喙撞擊樹木,啄木鳥也不會得腦震蕩,這都要歸因於其獨特的頭蓋骨和鳥嘴結構,從而減少了對腦部的影響。
  • 啄木鳥從來不得腦震蕩,甚至還啟發人類發明了安全帽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過,在幾乎所有大力撞頭的醫學診斷中都會有一項「腦震蕩」,臨床表現為昏迷,頭痛,噁心和嘔吐等等。
  • 啄木鳥每一次啄木迅速且有力,它們為什麼不會腦震蕩?
    人們喜歡根據動物的外形特徵、動作特點或生活習性為其取一個形象的名字,例如啄木鳥被譽為「森林衛士」。之所以這麼稱呼啄木鳥,是因為啄木鳥一生中的覓食活動都在樹木中尋找害蟲,這樣的行為既能夠滿足自己的食物要求,又能夠幫助樹木免遭害蟲之苦,可謂是一舉兩得。
  • 啄木鳥是如何吃掉樹木中的蟲子
    啄木鳥也被人們稱為「樹木醫生」,它們以樹皮中啄食昆蟲和大枯木中鑿洞而著稱。啄木鳥的食量都很大,每天都可以吞下1500條甲蟲的幼蟲。正因為啄木鳥的食量很大,所以一對啄木鳥就能保衛一大片森林免遭蟲害。啄木鳥的分布非常廣泛,除了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和南極洲之外,啄木鳥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啄木鳥的叫聲比較特別,它們的叫聲非常的單調,就像是有人在敲鼓的聲音「咚咚咚咚」,好像同一個節奏的鼓點聲。
  • 「以頭撞樹」12000次,啄木鳥憑啥不會腦震蕩?看大腦就懂了
    啄木鳥辛苦一秋天,天天啄破腦袋的成果,就被人類輕易偷走了。人家鵜鶘捕魚,主人還給它們留一點,啄木鳥是分文不剩。我覺得,這幹的根本不是人事兒!人類別說12000次,就是撞一次,恐怕就得撞頭而亡,但是啄木鳥卻連腦震蕩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還得從大腦的結構說起。
  • 窺探啄木鳥育兒,雛鳥爸媽各有分工
    查看紅外相機的時候我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啄木鳥媽媽的餵食頻次要遠遠大於啄木鳥爸爸,基本上是兩倍左右(僅一巢觀測結果,不代表整個大斑啄木鳥物種)(畫外音——不知道啄木鳥寶寶會不會問:「媽,我爸呢,怎麼他這麼懶啊」)。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大金背啄木鳥:天生秀恩愛狂魔
    Chrysocolaptes  lucidus脊椎動物,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大金背啄木鳥屬。棲於海拔1400米左右的幹、溼性雨林或常綠闊葉林中,國內僅雲南分布。照片攝於盈江。無論是覓食或是休憩幾乎形影不離,容不得「第三者」插足。恩愛的啄木鳥夫妻喜歡在高大的枯樹上啄出樹洞作為巢穴,因此想要觀察雌鳥孵卵以及雛鳥的情況十分困難。「我只看到過雄鳥餵食時,樹洞裡露出了嘴巴,但是不知道是雌鳥的還是幼鳥的。」
  • 啄木鳥整天高頻率的啄木,它的腦袋受得了嗎?
    按照這個理論,如果換成人的話,早已經撞暈或者得腦震蕩了。那麼,為什麼小小的啄木鳥反而沒事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闢個謠哈關於啄木鳥的啄木頻率和速度,在網上有一個呼聲最高的說法,那就是:啄木鳥啄木的頻率,達到每秒15-16次,速度能達到每小時2092公裡,這個速度,比時速55公裡的汽車快37倍。
  • 把健康大樹開膛破肚,森林醫生啄木鳥「人設」崩塌
    ,它們會在樹木的枝幹上打洞,當它們吸食完洞中的汁液之後,它們就會在旁邊繼續打洞,當它們圍繞著樹木打洞一圈之後,樹木也會因營養無法向上供給而死亡。因為啄木鳥並不能以樹幹為生,它們要麼以昆蟲,要麼以樹木汁液或者果實為生,對於它們而言,將健康樹木開膛破肚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它們很少會這樣做,因此對森林的危害並不大。啄木鳥為什麼沒有腦震蕩?
  • 外媒關注中國艦隊巡航曾母暗沙引關注
    中國在該地區的對手都在密切關注這種登陸艦的部署情況。在內地網站上流傳的照片顯示,在數天演習中,海軍陸戰隊員在井岡山艦的氣墊船和直升機支持下衝上海灘。在這次演習中,他們巡視了斯普拉特利群島(即我南沙群島——本網注)由中國控制的各處島礁。新華社報導,這支艦隊將北上通過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更多演習。
  • 比密集恐懼更可怕的是啄木鳥
    啄木鳥歷來有森林醫生之稱,是小朋友在學習「益鳥」和「害蟲」概念時,首先引進介紹的小動物之一。然而,啄木鳥的畫風並非總是如此良善可愛,這是一種很cult,很邪門的鳥。能夠垂直站在樹皮上就已經很奇怪了。一般的鳥是三個趾頭向前,一個趾頭向後,而啄木鳥是兩趾向前,兩趾向後。
  • 啄木鳥為什麼不頭疼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的引言中,便是以啄木鳥為例,說明只有自然選擇才能解釋生物的適應性:「譬如說,啄木鳥的腳、尾、喙和舌是如此令人讚嘆地適應了從樹皮之下捕捉蟲子,將這樣的構造也僅僅歸於外部條件,則是十分荒謬的。」但是即便是達爾文,也沒有想到啄木鳥的頭部和眼睛構造同樣是令人讚嘆地適應了從樹皮之下捕捉蟲子。
  • 啄木鳥吃什麼食物?
    啄木鳥是鴷形目啄木鳥科鳥類的統稱,約有221種,分布範圍極為廣泛,有極為高超的捕蟲本領,由於其為保護樹木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人們稱為「森林衛士」或「樹木醫生」,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啄木鳥吃什麼食物吧
  • 啄木鳥超超音速啄木讓人類汗顏
    啄木鳥啄穿樹皮找蟲時,其喙啄木的速度達到了555m/s,其頭部運動速度幾乎兩倍於聲音的速度,敲啄樹木時的加速度超過了1200g,而人類如果承受80~100g的衝撞就會引起腦震蕩。啄木鳥為什麼不會得「腦震蕩」?
  • 吸汁啄木鳥:別被童話騙了,我不是森林醫生,我是樹木殺手
    啄木鳥,懂禮貌,看病先把門來敲;咚咚咚,咚咚咚,大樹公公我來了。東聽聽,西瞧瞧,從早到晚把蟲找;大樹公公樂開了,伸出綠葉拍手笑。從小就知道啄木鳥是森林裡的醫生,忍著被震出腦震蕩的危險,在叢林裡捉蟲忙,可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啄木鳥品種多了,害群之鳥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