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西方學者一直把下頜角區域的增寬診斷為「嚼肌肥大」。Legg於1880年報導了1例雙側咬肌增厚變寬,年僅10歲的少年,並首先提出良性咬肌肥大的概念,由於這一案例缺乏典型性,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Boldt(1930)和Coddey(1942)又對著這一症狀的診斷和治療進行了報導!這時人們對下頜角區增寬變厚的認識,只要考慮到肌肉本身的病理性「增生」或「肥厚」,處理也只是用觀察,安慰,鎮靜藥,安定藥等保守方法,治療效果很不理想。
之後相當一段時間,由於手術治療主要涉及咬肌切除,而咬肌切除不僅效果不理想,還存在出血,血腫,感染的機會增加以及較長時間的肌肉痙攣,牙關緊閉,由於肌肉切除量不易掌握,引起兩側不對稱和損傷面神經分支的可能等諸多缺點,使得西方一部分學者將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嚼肌肥大」的藥物治療,近年及有關「嚼肌肥大」的保守治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1994年,Smyth、More和wood等報導了採用A型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toxintypeA,簡稱「A型肉毒素」)治療雙側咬肌肥大的經驗。他認為A型肉毒素的應用是治療雙側咬肌肥大的一種革命性新方法。作為一種肌肉注射藥,A型肉毒素沒有顯著的副作用,比傳統的手術方法具有更多優點。Smyth建議將這一技術作為「嚼肌肥大」的常規治療方法。
A型肉毒素治療咬肌肥大是近年來西方部分學者針對咬肌病理性肥大所報導的新方法,由於病理數極少,在臨床應用中,應用該嚴格掌握適應症,從發表的病例照片來看,A型肉毒素治療後臉型的高邊多為面部肌肉組織「消瘦」的變化,更不會改變下頜角區域側面的輪廓線條,與將「方臉型」塑造為「瓜子臉」的現代東方你才醒美容整形外科的原則仍有相當的差距。
1951年,Converse應用口內入路切除了肥厚的肌肉和下頜角突出的骨質,不僅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同時較少了損傷面神經分支的危險性以及避免皮膚瘢痕!這種方法由此得以推廣!口內入路咬肌下頜角部分切除術,很快成為治療下頜角肥大的流行術式!此手術不斷成熟完善,直至水蜜桃下頜角截骨術的出現!
操作步驟:1)切口在下頜升支錢前緣稍靠前外側處與升支外斜線走行方向一致,做一長3~4cm的黏骨膜切口,切口上端一般不超過上頜磨牙水平,切開黏骨膜,於骨膜下剝離暴露升支外側面!
2)剝離與暴露剝離與暴露的範圍依準備去除的骨塊大小嚼肌切除的範圍而定,圍繞下頜角,剝離嚼肌附著及升支後緣下份,角前切跡下緣等!
3)截骨截骨完成剝離暴露後,置特殊的光導拉鉤於下頜角處,向外側方牽拉軟組織,用直角擺動鋸先做一截骨標誌線,然後沿標誌線全層截開骨板!離斷骨快後,剝離骨塊內側的翼內肌附著,即可將此骨段游離取出。
4)切除部分嚼肌完成截骨去骨後,改換直角光導拉鉤,暴露嚼肌前緣,依設計部位和範圍,分離緊貼升支外側面的嚼肌,然後切除,分離切除過程會遇到嚼肌內營養血管被切斷而出血,特別是嚼肌肥大明顯者,其營養血管亦較粗大,出血較嚴重,應隨時予以結紮或電凝止血,切除的嚼肌應均勻一致,避免部分切除過多!
5)衝洗縫合切口、加壓包紮完成操作以後應用生理鹽水衝洗切口,然後縫合併行口外加壓包紮!
併發症及預防處理
嚼肌本身血運豐富,加之在肥大增生的情況下血運亦增加,其營養血管亦較正常粗大!手術切除部分嚼肌時,極易損傷這些營養血而造成術中出血,影響視野及操作,因此術中操作時切忌盲目和粗糙耳朵操作,邊分離邊止血,活躍的大動脈出血可隨即予以結紮,慢性滲血可點凝止血!但是大可放心的是,水蜜桃截骨術因為應用了棉花糖腫脹麻醉,鑑於顱頜面部血管與神經伴行能夠充分收縮封閉血管,使出血大大減少;而且術中術後不疼、舒適甜蜜,不會出現傳統術後的疼痛難忍、鎮痛泵也不奏效的情況.
感染:術後血腫形成是繼發感染的重要原因,防止血腫形成是關鍵的預防措施,同時儘可能保持術中的無菌操作及術後的口腔清潔,術後應每日3次用過氧化氫及生理鹽水衝洗口腔,飯錢飯後即使使用漱口液漱口,輕度血腫可自行吸收消退,重度者應及時清除血腫!
牙關禁閉
在行咬肌部分切除時,它是最嚴重的問題,有時持續時間很長,術中應仔細止血,術後在面部兩側放置冰袋,避免嚼口香糖,吃堅韌或粘稠的食物,避免張口過大或打哈欠,然而規律性的頜運動有助於避免痙攣,如果發生牙關進步,交替熱敷和冷敷,頜運動將有助於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一周內可逐漸消失!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