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是核動力潛艇的簡稱,是以核反應爐為動力來源的潛艇。那麼各國都是怎麼處理廢棄核潛艇的呢?
廢棄不等於無危害,隱形危險仍需要謹慎處理
目前全世界公開宣稱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中國、印度,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擁有的核潛艇最多。一般來說,核潛艇的壽命只有40年,達到服役年限後就要做報廢處理。而印度則是2009年剛剛研製出核潛艇,暫時還沒有需要處理廢棄核潛艇的必要。本身核潛艇的製造、維修費用就已高昂,倘若認真處理起來廢棄核潛艇的費用也將不菲。
而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最早製造出核潛艇的國家,他們擁有的廢棄核潛艇的數量也是最多的。那麼他們是如何處理這些廢舊的核潛艇的呢?
在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一艘K-431核潛艇發生了一起重大事故,該核潛艇在補充燃料的過程中,發生爆炸,放射性氣雲進入空中,造成了很大傷亡。
這場事故被列為世界10大恐怖核事故之一,其中廢棄的核潛艇中仍有大量的核廢料。雖然已不具備實用價值,但依然具有高強度核輻射,一旦處理不當將造成嚴重的生態汙染。
俄羅斯—還是我會玩
蘇聯是二戰結束以後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強國,在當時也只有美國有這個實力能夠與蘇聯掰手腕,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國家能夠與蘇聯勢均力敵。
而當時的蘇聯在冷戰時期建立了非常多隱秘的潛艇軍事基地,這些潛艇軍事基地的存在使得西方國家都非常忌憚,他們想要摧毀但是奈何找不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後來轟然倒塌了,不得不說也是十分可惜。而解體之後,俄羅斯成為了蘇聯遺產最大的繼承國,自然也繼承了蘇聯絕大部分的潛艇基地。但是因為俄羅斯經濟的不給力,使得這些蘇聯時期的軍事基地逐漸荒廢。
而戰鬥民族解決廢棄核潛艇的方式也是相當簡單粗暴,潛艇基地直接改造成度假旅遊勝地,用"核潛艇基地度假村"的噱頭來賺錢,每年單單是門票錢就能賺個盆滿缽滿,而且還不需要什麼成本,只需要提供往返的交通工具即可。
如今,大量報廢的核潛艇被拖到科拉半島最北部的奧列尼亞灣,在這裡度過餘生,任由海風海浪的侵蝕。據悉,那裡的海床上橫七豎八地放著大約1.7萬個海軍放射性廢料容器、16個核反應堆和5艘完整的核潛艇——其中一艘潛艇的2個反應堆仍然裝滿了燃料;破舊的船頭露出裡面的魚雷發射管,鏽跡斑斑的指揮塔以奇怪的角度歪倒,艇身四分五裂……顯然現在的奧列尼亞灣已然成為了一座核潛艇"墳墓",或者說是"放射性垃圾的水族館"。這種"放養"式的處理方式也使得奧列尼亞灣恢復原狀至少需要一百年以上的時間。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俄羅斯每年也在按進度逐步拆解核潛艇中,只不過因為數量龐大,俄羅斯經濟能不足,所以每年能拆解的數量也不多。
美國-我最謹慎
接下來我們說說美國,美國在1954年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截止2014年,美國已退役130艘核潛艇,按理說在處理退役核潛艇方面的經驗應該是最豐富的。
相較俄羅斯,雖然美國也採取的是"三段隔艙組"的處理方式:首先在海軍基地拆除核潛艇上所有的武器、爆炸裝置、機密部件以及相關敏感材料;裝備拆完後,將核潛艇駛往指定船塢進行核反應堆的拆解工作,90天後開始卸載反應堆內的燃料,卸完了燃料後,就開始核反應堆艙段的拆解與處理。通常是將整個反應堆艙段拆下,封閉兩端開口,再將其運到某個偏僻的地點進行集中長期存放。
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處理,美國選擇將核廢料埋在地下數百米深的地方,那裡沒有生命存在,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汙染,經過成百上千年分解後就會徹底無害。
英國—我最慘
然而,在處理廢棄核潛艇這件事上,英國算是最尷尬的了。據了解,英國廣播公司網站發表過一篇題為《英國國防部因核潛艇處置問題受批評》的報導。
報導稱,英國國防部因未能妥善處理20艘廢棄核潛艇而受到了批評。原因是其沒有對自1980年以來退役的核潛艇進行拆除。在這段時間裡,英國政府花費了大約5億歐元,在蘇格蘭的羅塞斯和德文郡的德文港存放退役艦艇。
而完全處理一艘核潛艇的成本大約為96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為8億元。20艘的話需要160億人民幣,加上未來120年的維修和保護,費用高達75億英鎊,約合人民幣400億。如果說美國的廢棄核潛艇是"埋"不起,那麼英國的廢棄核潛艇恐怕就是連拆都拆不起了。
避免核事故的發生,各國仍需要繼續思考
實際上,相對上述國家處理廢棄核潛艇的方式,目前中國處理廢棄核潛艇的方式是最為安全的。因為目前中國報廢核潛艇的數量偏少,所以中國採取了一整套處理廢棄核燃料的作業線,將廢棄核燃料拆解、裝罐後運輸到核燃料處理廠進行二次提煉,再將提煉殘渣做密封保存。安全係數高
,而且,拆解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更低一些。
但是不管是哪種處理方式,核汙染發生的可能性都無法降到0。科技的發展本就是一把雙刃劍,人類科技的進步在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風險。就目前情況而言,各國的核技術研究會越發高端且精湛,也期待在未來,能夠在廢棄核潛艇的處理方式上得到更好的優化。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