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11-27 中國水產養殖網

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01-15 10:0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文匯報        瀏覽量: 4474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項目名稱】

  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

  陳立僑 成永旭 王武 等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完成單位】

  上海海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nbsp&nbsp&nbsp&nbsp
  【成果探秘】
&nbsp&nbsp&nbsp&nbsp
  大閘蟹好吃,但並不好養——親本不好,蟹苗就不健康;餌料不好,螃蟹就長不健壯;防範措施不到位,螃蟹就容易早熟甚至得病。「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組就是拿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大閘蟹作為研究對象,把養蟹的育苗、育種、養成三個階段所遇到的關鍵技術問題一一攻克。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中華絨螯蟹是大閘蟹的學名,自20世紀80年代工廠化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以來,大規模發展中華絨螯蟹養殖業成為可能。然而,育苗和養殖實踐中存在的「育苗成本高,苗種質量差」、「扣蟹規格小,早熟率高」、「池塘養殖成蟹規格小,品質差」等問題,成為制約中華絨螯蟹養殖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用項目主要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成永旭教授的話說,養大閘蟹和養魚一樣,得講究優生優育。先給大閘蟹的「爸爸」「媽媽」即「親本」加強營養,那麼它們的「小孩」大閘蟹才會健健康康。研究表明,磷脂、膽固醇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在中華絨螯蟹繁殖過程中是最重要的脂類營養,只有提高脂肪營養,才能提高親本生殖性能。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大閘蟹的卵只有100微米-200微米大小,孵化出幼體。剛長好的蟹苗其實跟蝦差不多,經過一次脫殼才會變成蟹的模樣,像紐扣一樣大,被稱為「扣蟹」。把苗養成蟹種,一般是在當年的5月中旬,這時候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了,如果環境不好,餌料不好,蟹就容易早熟,「一旦早熟,蟹就不長了。」成永旭教授說。項目組研究發現,溫度和鹽度過高、鈣離子濃度失調、餌料高蛋白及脂類營養不平衡是引起河蟹性早熟的主要原因。鑑於池塘扣蟹培育過程中,調控水體溫度、鹽度和水質具有不可操作性,課題組確定了通過飼料營養調控性早熟的技術路線,尤其通過脂類營養優化,研發出抗性早熟的飼料,在大規模應用後,扣蟹規格由原來的2克-3克提高到4克-7克。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防病更不容忽視,一旦一隻螃蟹生病,整個池塘的蟹就在劫難逃。比如前幾年高發的抖抖病,該病是由於寄生蟲大量附著在螃蟹的神經節上,掰開一隻患病的螃蟹,用鑷子抽動細長的神經節,螃蟹的腳抖動了起來。項目組首次確認中華絨螯蟹抖抖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通過增強河蟹自身免疫調節、控制病原生長水環境和藥物防病相結合的綜合措施,有力控制了抖抖病的大規模爆發,直接推動了21世紀初的成蟹養殖大發展。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成永旭算了一筆帳,我國河蟹每年的產值是240億元至300億元,利用該項目的研究技術,近三年,河蟹產業增加效益20億元。「技術是沒有窮盡的。」成永旭舉了個例子,現在一畝放一斤苗,產出一萬隻扣蟹,未來目標是投三斤苗,產4萬-5萬隻扣蟹,產量從100斤增加到400斤,那麼,如何產出個大、質量好的螃蟹?這都是有待今後解決的課題。
&nbsp&nbsp&nbsp&nbsp
 【智慧點】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把一個單一研究對象的方方面面研究透徹,這是一個技術優化、集成創新的研究成果典範。歷經25年,三代水產養殖專家共同努力,解決了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使我國河蟹養殖業實現了「大養蟹」-「養大蟹」-「養優質蟹」的三次跨越式發展,2007年全國成蟹產量高達48.9萬噸;有力推動了中華絨螯蟹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使我國河蟹養殖業成為世界蟹類養殖業中的奇蹟,也給老百姓帶來了優質健康的盤中美味。&nbsp&nbsp

  記者&nbsp&nbsp李雪林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黃海水產研究所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鯷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鯷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研究,大菱鮃的引種和苗種生產技術的研究,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洋生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調查與評估,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半滑舌鰨苗種規模化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海水鮃鰈魚類基因資源發掘及種質創製技術建立與應用等
  • 9-11月,被緊盯的生殖洄遊 中華絨螯蟹的整個十月
    &nbsp  □撰文/張甜&nbsp攝影/朱輝峰&nbsp  中華絨螯蟹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江浙、安徽、湖北、湖南等地,長江上遊的四川也有。20世紀70年代開始,湖南開始引進中華絨螯蟹,現在已遍布嶽陽、益陽、常德、漢壽、湘陰、華容等15個縣市。
  • 南京古生物所編著圖書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院士周志炎主編,研究員馮偉民、研究員許漢奎和副研究員傅強編著的大型科普讀物《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 江陰市利港街道維常村(中華絨螯蟹)
    「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稱號,這些村鎮立足本地農業農村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開發特色產品,具有較強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主要產品:中華絨螯蟹  維常村水產專業合作社註冊的「前橫湖」牌商標,通過統一品牌商標、統一養殖標準,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 質量領域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溫度單位重大變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月8日,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向獲獎代表頒獎。由總局提名的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張金濤研究員牽頭完成的「溫度單位重大變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參與完成的「光電成像系統參數測試與校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熱點關注】安大技術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破解環件輾軋的核心技術難題,以航空工業安大和西北工業大學為主的項目研究團隊,從2006年起就踏上了自主創新的徵程,開始在環件輾軋技術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勤耕細作、播灑激情和汗水。他們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立了複雜薄壁環件精確輾軋的理論模型;他們利用信息化升級改造傳統製造業提高了自動化水平;他們以大數據為引領構建了工藝技術基礎資料庫;他們與工人師傅打成一片讓技術革新、發明創造在工廠開花結果;他們把論文寫在了車間、工段和班組。
  • 城市汙水脫氮除磷技術獲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
    在1月8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省環保局副局長張波主持完成的「城市汙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與控制措施研究」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20國家「三大獎」初評揭曉,四川4個項目擬評二等獎
    今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本年度初評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專用項目另行公布。
  • 水利科技成果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2017年1月9日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4項水利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 據悉,在國家科技獎獲獎數量大幅壓縮的情況下水利科技成果連續三年(2014、2015、2016)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電子科技大學5年獲1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其中,通信學院邱昆教授團隊的"***航電網絡關鍵技術"項目和微固學院鄧龍江教授團隊的"***材料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光電學院蔣亞東教授團隊的"非製冷紅外輻射熱探測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
  • 百度機器翻譯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圖)
    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日在京舉行,百度憑藉機器翻譯項目,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獎由國務院設立,屬於我國最高級別的科技獎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授予在各個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此前獲獎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鐵路」等成果舉世矚目、彪炳史冊。
  • 浙江省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浙江省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2008年度我省獲國家科技獎和省科技獎情況綜述  2008年,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明顯提升,全省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省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再創佳績,共有2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 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
  • 大螺旋角無縫內螺紋銅管的研究與開發」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9月2日,由江西銅業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排名第1位)、江西江銅龍昌精密銅管有限公司(排名第2位)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排名第3位)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大螺旋角無縫內螺紋銅管的研究與開發」在江西省科技獎勵大會上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金屬所管板零部件塑性加工先進技術課題組張士宏研究員(排名第1位)、博士後劉勁松(排名第4位)和流程工業成形技術課題組陳巖副研究員(排名第10位)獲得獎勵。
  • 崑山參與完成的「生命奧秘叢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2018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崑山周莊生命奧秘博物館館長高海斌與項目創始人大連醫科大學隋鴻錦博士、科學出版社合作完成的「生命奧秘叢書」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中交建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月9日,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交一公院牽頭完成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是青藏公路四期科研成果的系統集成和創新,項目結合青藏公路歷次改建整治、運營養護進行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建立了高原腹地550公裡連續多年凍土公路動態監測體系,系統研究了路面、路基、橋梁樁基、維修養護技術、環境、氣候與凍土間的相互關係,創造性地提出合理路基高度與保護凍土的路基穩定技術、基於控制路基融沉變形的瀝青路面結構,首次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成功修築高等級瀝青路面
  • 公告精選:永安行淨利預增超3倍,精工鋼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文/博辰1、【吾高科技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20 年 1 月 10 日,2019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協同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聯 合申報的「面向製漿廢水零排放的膜製備、集成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 技術進步二等獎,證書編號
  • 「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2018年01月12日 14:41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深圳2018年1月12日電 /美通社/ -- 1月8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
  • 理化毒理所一項成果獲2019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心理化毒理所徐小民博士領銜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朱巖教授和浙江工業大學莫衛民教授合作,歷經10年的一項研究成果「極性小分子食品汙染物關鍵檢測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2019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