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罕見微生物、細菌與真菌的160公斤小夥上海獲救

2021-01-18 騰訊網

小張被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出現發熱,伴呼吸急促以及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還一度出現出現輕度休克。上海四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月13日電 (陳靜 蔣駿 肖鑫)記者13日獲悉,感染了罕見微生物、細菌與真菌的肥胖重症肺炎患者在上海成功獲救。該名32歲、體重達160公斤男子小張不僅感染了罕見的微生物——貓立克次體,還感染了鮑曼不動桿菌、嗜麥芽寡氧單胞菌以及費希新薩託菌三種細菌與真菌。

小張被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出現發熱,伴呼吸急促以及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還一度出現出現輕度休克。在全急診科多名護工協力搬運下,醫生為患者進行了CT平掃,結果表明:患者肺部及雙下肢軟組織多處感染。醫生診斷其罹患極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最終,小張病情逐步趨向穩定。上海四院供圖

該院急診科主任李巖對記者介紹,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全球範圍內病死率極高,重度病態肥胖使其救治的難度進一步加大。此類患者病理生理不同於正常患者。據了解,但由於患者過大的體重基數,常規呼吸機治療方案在小張身上作用甚微。李巖及其呼吸治療師團隊通過不斷地摸索,創新運用胸腔內壓監測技術,穩定了病情,患者的氧合指數不斷好轉。

經過20多個小時搶救治療,在上海四院各個科室聯合診治下,小張體溫終於恢復到正常水平。可沒過多久,小張的體溫又再一次上升,醫護人員在多方面檢測下雖然可以確定患者體內的貓立克次體已全部清除,但感染部位中卻新檢測出由鮑曼不動桿菌、嗜麥芽寡氧單胞菌以及費希新薩託菌三種細菌與真菌,細菌與真菌合併引起了肺部感染。急診科醫生們迅速調整抗生素的方案。最終,小張病情逐步趨向穩定。

李巖告訴記者,救治、護理超重患者與常規患者區別較大,所有的醫護人員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此次救治的成功也彰顯了醫院搶救組織能力、多學科聯合的治療能力與醫護人員的綜合救治能力。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上海四院成功搶救一名罕見微生物感染重症肺炎患者
    1月12日,經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及該院多學科醫護團隊全力搶救,一例罕見微生物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順利轉至該院康復科行後期康復治療。1月初,該院急診科緊急收治了一名年齡32歲、體重高達160公斤的男性患者小張。
  • 上海四院多學科聯合診治成功搶救一名罕見微生物感染重症肺炎患者
    央廣網上海1月13日消息(記者周洪 通訊員蔣駿 肖鑫)1月12日,經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及該院多學科醫護團隊全力搶救,一例罕見微生物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順利轉至該院康復科行後期康復治療。1月初,該院急診科緊急收治了一名年齡32歲、體重高達160公斤的男性患者小張。
  • 細菌、病毒、真菌都是微生物,可是區別大不同
    ,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i]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7大類: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想要真正探究微生物的奧秘,就從細菌、真菌、病毒三類最常見的微生物開始了解吧!細菌細菌,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微生物,其基本形態呈杆狀、球狀、螺旋狀,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構成,是細胞內沒有成形細胞核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8-10-0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  孢子作為一個抗性結構廣泛地參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對於病原細菌來說,感染孢子的形成來自於無性繁殖周期。由於無性繁殖並不能有效地產生遺傳重組,因而導致感染孢子之間遺傳多樣性較小。與細菌不同,真核病原菌(如真菌)能夠利用有性生殖產生孢子(性孢子)。
  • 上海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真菌醫學檢驗中心」揭牌
    關注我們 10月12日上午,上海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真菌醫學檢驗中心」在我院揭牌,中國真菌研究方面兩位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廖萬清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洪鐸悉數到場,這意味著浦東新區具備了病原真菌檢驗能力。
  • 細菌和真菌的城邦——生物被膜
    除了人,細菌和真菌這些低級的生物也有類似行為,它們修建的城邦就是生物被膜(biofilm),「被」是被子的意思,這種城邦就像微生物蓋上了被子。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牙齒的牙菌斑,傷口感染時也經常有生物被膜的出現。
  • 男子腦部感染超罕見真菌 歐美記錄是活180天 廣州醫生救活他
    而腦梗、低熱的原因,竟然是罕見的顱內感染了真菌中的一種-煙麴黴菌。即便是在歐美醫學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類似的顱內感染最多也就是活上180天。但在廣州,在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這個年輕的生命在醫護人員的傾力相救下,逐漸康復。
  • 男子反覆頭痛不見好 一查竟是罕見多重細菌感染腦膜炎
    近日, 陝西省結核病防治院內五科劉莉主任專家團隊成功救治一例極其少見的多重細菌感染重症腦膜炎患者。患者張某顱內感染之重、細菌種類之多,非常少見。經抗真菌、抗結核、抗細菌治療一周後,終於轉危為安。經抗結核治療,頭痛未見明顯好轉,而且越來越重,頭痛欲裂,無法緩解,經多次腦脊液病原學檢查確診為隱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細菌性腦膜炎多重細菌顱內感染,合併耐多藥肺結核。張某顱內感染之重、細菌種類之多,實為罕見。劉莉主任表示:5至6種抗菌藥物大劑量、同時輸注一個人的體內的情形在臨床上很少見,但救命要緊,作為醫生,只能大膽用藥,密切觀察。
  • 微生物染色解析:你知道這些細菌的顏色嗎?
    微生物染色解析:你知道這些細菌的顏色嗎?
  •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Emma Chou • 2019-01-17 16:54:23 來源:前瞻網 E344G0
  • 細菌、真菌、黴菌、放線菌的區別
    每次在培訓新人時,很多人都會把細菌、放線菌、真菌和黴菌混為一談。這些都屬於眾多微生物中的常見門類。
  • 皮膚感染竟然是因為這個細菌
    我們14床的細菌培養結果出來了嗎?」語氣很急,充滿希望,沒錯,又是臨床醫生向檢驗科來催結果了,不僅希望結果出來,還希望培養結果是陽性,這已經是微生物組長任老師接到的第N個電話了,然而培養結果就是陰性。明明有感染,就是找不到病原感染灶,醫生不想相信結果,專門發過來圖片讓我們這雙臨床的眼睛再分析分析。
  • mNGS可基於多種體液cfDNA精準鑑定病原微生物
    分別基於16S(細菌)和28S-ITS(真菌)保守區域的PCR檢測是一種病原微生物鑑定方法,但該方法只能針對臨床醫生懷疑的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可能造成真正病原微生物漏檢。大多數感染症候群的臨床表現難以區分。綜上,針對病原微生物感染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是非常困難的。感染診斷的失敗或延誤,會導致死亡率和發病率增加。此外,未確診患者幾乎總是需要經驗性廣譜治療,增加了不良副作用和抗菌素耐藥性的風險。
  • 2019中考:細菌和真菌知識點
    初中生物細菌和真菌 知識點 菌落: 一個細菌和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細菌和真菌的種類多、分布廣。 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 (1)一定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 (2)絕大多數細菌和真菌需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
  • 新冠患者感染罕見真菌,致死率達50%
    據媒體方面報導,在印度收到累計新冠確診患者破千萬的壞消息時,另外一則壞消息也隨之曝光,一種罕見的真菌感染疾病開始在印度多個地區蔓延,據印媒統計發現,當前印度有多人出現嚴重的毛黴菌病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似乎主要集中在新冠患者身上,根據印度多個地區報告的真菌感染病例顯示,這些人大都感染新冠病毒。
  • 同樣是菌,細菌和真菌到底哪裡不一樣?
    說到真菌和細菌的區別,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但大部分細菌、真菌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促進分解過程,啟動食物鏈中碳和營養物質的同化。水生真菌在水生生態系統落葉的微生物分解中起重要作用。真菌吸收落葉中的碳到菌絲和分生孢子中,同時產生降解葉組織的酶,引起凋落物腐爛和有機物損失。此外,真菌可通過快速的定殖和生長速度競爭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物種。研究表明凋落物分解初期細菌數量增加,隨溼度條件變化細菌群落組成沒有變化。
  • 男子泡溫泉染上細菌 水溫適宜致病微生物生長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感染病學專家黃美先說,杭州沒有做過和泡溫泉有關的傳染病統計,如果溫泉水消毒不嚴格,水裡存在各種微生物,對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可能不致病,但對老人、兒童、有慢性基礎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可能誘發感染皮膚病等。
  • 病原微生物知多少?了解清楚才能合理用藥
    引起感染的微生物除了我們經常聽到的細菌和病毒以外,還有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寄生蟲、朊粒等,有些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  微生物結構簡單,多為單細胞,甚至沒有細胞結構,需要藉助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它們。自然界中微生物種類超過10萬,大部分對人和動植物有益。如空氣中的氮氣靠微生物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水中的廢物要靠微生物分解轉化,魚兒才能生存。
  • 需區分是否細菌感染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發燒就是有炎症了,需要趕緊吃幾顆消炎藥,這種消炎藥實際上是抗菌藥物,只對很少一部分的發燒有治療效果,也就是說對某些感染有效。那麼人體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發燒?發燒之後我們自己又能做哪些正確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