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和真菌的城邦——生物被膜

2020-09-10 細胞凝聚

引言

一個人力量有限,在殘酷的大自然中經常居無定所,風餐露宿;而一群人可以修建宏偉的城邦,打造強勁的武器抵禦外敵,甚至還會擴張領土,這種合作行為是人類能在歷史長河中存續的重要原因。

除了人,細菌和真菌這些低級的生物也有類似行為,它們修建的城邦就是生物被膜(biofilm),「被」是被子的意思,這種城邦就像微生物蓋上了被子。

生物被膜黏糊糊的,類似苔蘚,由多種物質組成(圖是以生物被膜為基礎製備的生物膠水)

上世紀七十年代,Costerton首先引入了biofilm的概念,但是當時研究更多地集中於體外和環境中細菌產生的生物被膜,隨著對生物膜認識的逐漸加深,近些年,這個概念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開始顯現。

2014年,美國國立衛生院的一篇文章指出,生物被膜參與了60%以上的微生物感染過程,它的存在能大幅降低抗菌藥物的療效,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抗感染治療因此變得舉步維艱。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牙齒的牙菌斑,傷口感染時也經常有生物被膜的出現。

本文將類比人類的各種活動,簡要介紹生物被膜(後文簡稱其為:生物膜)的形成原因、其對微生物的意義和防治措施

平板培養基上的綠膿桿菌生物膜生長過程,活的紫薯味果凍

生物膜如何出現?

首先,微生物依靠細胞表面的靜電作用、範德華力和親疏水特性等可逆性地附著於物體表面,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就像一個人在天地間飄蕩,大自然「漱漱口」可能就把它們衝走了。

如果環境合適,一個地方就會有很多微生物嘗試定居,這些四海為家的微生物在找到「知音」後會相互交流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心得,產生群體感應(querom sensing)。

比如革蘭氏陰性和陽性細菌都能產生自誘導物-2(autoinducer-2)和胞外DNA(eDNA)等物質,它們靠著這些化學信號實現通信。

紅色小球是信號分子

當這些微生物頻繁「交流」,信號物質達到一定濃度後,發現彼此真是知已難覓,它們就會放棄四海為家的生活,轉而一起建造適合集體生活的城牆,它們用來堆建城牆的磚頭就是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產生EPS的方式是微生物的分泌活動,細菌和真菌們會將大分子多糖、蛋白等物質運輸到細胞外,這些大分子鏈通過纏結,靜電吸附等方式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絡。

雖然身處EPS中的微生物會喪失一定的運動自由,但是躲避在這個網絡之內可以規避掉很多危險。另外,網絡內的水、營養物通道會為生物膜內的微生物正常生理代謝提供可能,這對應於城邦的各種輸運系統。

擴張是文明的一大特點。

等到生物膜內部細胞數量到一定程度了,膜內的酶或者外部環境等作用會導致它被破壞,裡面大量的微生物被釋放出來,「播撒」到人體內其他地方,下一個循環開始。

生物膜的保護作用

城牆(EPS)的修建即保證了生存空間,又能防止敵人直接打進城門。

EPS的負電荷能吸引帶正電荷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比如常用的依替米星),從而使其難以深入生物膜內攻擊細胞,這可能是生物膜阻礙抗生素擴散的機理之一,這個原理和口罩的部分過濾機理一樣。

藍小球是水溶液環境下帶正電的藥物,紅小球和黑色網絡代指EPS

如果沒有守城將士,面對狡猾的敵人時(大部分敵人都很狡猾),修得再高的城牆也是不堪一擊,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要不斷面臨人體免疫系統的殘酷攻擊和醫生護士們的「毒手」。

它們很聰明,除了憨厚地修建大分子城牆,還會使用各色各樣的「生化武器」抵禦外來進攻。

抗菌藥物經常需要被細胞吞入才能起效,200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綠膿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中外排泵基因高於浮遊的同類微生物,由此可見,生物膜的形成加強了對藥物外排泵的合成,從而提高耐藥性。

這種生化武器還有很多,比如藥物的水解酶和上文曾經提到的eDNA,除此以外,聰明的微生物還可以通過「集體配合」這種極具智慧生物特色的方法抵禦外敵,比如微生物的「休眠」現象:

很多抗菌藥物是只在微生物特定生長階段產生阻礙,尤其是處於生長期的

在生物膜內的不同位置,微生物生長情況並不是完全一樣的,由於營養物質給養不上,部分微生物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幾乎停止生長繁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們對抗菌藥物也不敏感,生存機率比活躍的菌大得多。

它們就像在地底休眠的超級士兵。等抗菌藥停了,雖然活躍的微生物死掉,但是活下來的這一點點「秘密武器」甦醒,利用死亡的同類遺留下的營養物質,迅速生長繁殖,重新修繕城牆,和人類頑固地抵抗到底,很多慢性傷口久治不愈就有這個原因。

這樣可歌可泣的史詩每天可能都在你我體內上演。可惜即便再感人,作為人類,我們肯定不想讓它們這麼繁殖下去,誰想讓自己被感染呢?

可能有些人類已經被細菌和真菌感染,並控制了大腦,成為了人類的間諜

如何防治生物膜

根本性的措施是不接觸微生物,可惜這個基本無法實現。

只要是個大活人就得呼吸,空氣中的細菌真菌各種菌要多少有多少,周末去爬山呼吸的「新鮮空氣」裡真菌含量能達到10000 CFU/立方米,是其他地方的數倍,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調查認為, 空氣中游離菌數超過500 CFU/立方米時, 就會有發生感染的危險。

見參考文獻4

真正的大自然就是如此「自然」,自然到想讓你我早日入土為安。所以說,想不接觸微生物基本不可能。

如果不幸感染了(傷口有腐肉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有生物膜的形成),臨床的辦法或者實驗室階段的研究也有很多:

除了使用基本的抗生素以外,還可以採用類似光敏化抗癌的套路來殺菌,或者利用多糖解聚酶等分解掉EPS,把裡面的微生物暴露出來方便免疫系統殺菌。或者用超聲波或者強力水流(比如洗牙)等方式直接打碎生物膜。

見參考文獻2

有句話說的好,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治理農田的害蟲可以通過播撒益蟲幼苗的方式來進行,我們同樣可以利用噬菌體這種微生物殺手去絞殺生物膜內狡猾的敵人。

噬菌體侵染細菌

但是,無論如何,健康的生活習慣在某種程度上才算是接近治本的方法,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真正的魔法,只有這個魔法才能防治生物膜。

關注我,多讀書多看報兩點輕鬆解決

參考資料和擴展閱讀

[1] 臨床檢驗雜誌, 2017, 4, 241-245.

[2]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7, 15(12), 740-755.

[3] 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 2018, 3, 89-94.

[4]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4, 406-408.

[5] PLoS Pathogens, 2008, 4(11), e1000213.

[6] Int J Med Microbiol, 2002, 292(2):107-113.

相關焦點

  • 2019年中考生物細菌和真菌專題複習
    、莢膜、鞭毛無芽孢,有真正的細胞核蛋白質外殼裡面包著遺傳物質 營養無葉綠體,異養,少部分自養無葉綠體,異養無葉綠體,異養 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寄生在活細胞繁殖 條件水分、適宜溫度和豐富有機物 活細胞 2、區別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1)一個細菌和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成為菌落。
  • 同樣是菌,細菌和真菌到底哪裡不一樣?
    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也包括酵母和黴菌,酵母菌屬於單細胞,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都屬於多細胞的真菌。細菌的大小只有真菌的1/10:細菌為原核生物,一般較小,直徑為1μm~10μm;真菌為真核細胞,細胞較大,直徑一般為10μm~100μm。
  • 2019中考:細菌和真菌知識點
    初中生物細菌和真菌 知識點 菌落: 一個細菌和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細菌和真菌的種類多、分布廣。 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 (1)一定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 (2)絕大多數細菌和真菌需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及病毒
    期末複習(四)課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及病毒     課程類型複習課主備課人     課時數8第7課時、總第38課時、備課組長籤字     一、知識概念強化複習     第五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知識點36
  • SBB丨表層土壤真菌和細菌生物量碳的全球生物地理模式
    細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兩大類群,在全球養分生物地球化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細菌和真菌生物量的生物地理模式對於理解養分循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綜合分析了1323個表層土壤的11個主要生物群落,包括源於磷脂脂肪酸的真菌生物量C(FBC)、細菌生物量C(BBC)和真菌與細菌的比值(F:B)。
  • 飢餓使細菌生物被膜更強壯
    細菌生物被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是現代醫學上一個棘手問題,生物被膜中的細菌往往由於胞外聚合物的包裹保護而難以被免疫系統或抗生素所清除。銅綠假單胞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致病菌,其生物被膜中包含的胞外多糖(如Psl, Pel, alginate),外DNA,以及外分泌蛋白等共同構成了胞外聚合物。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因此,分解是關鍵的生態系統過程,它決定初級生產者的營養可用性,影響湖泊的生物多樣性和食物鏈。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促進分解過程,啟動食物鏈中碳和營養物質的同化。水生真菌在水生生態系統落葉的微生物分解中起重要作用。真菌吸收落葉中的碳到菌絲和分生孢子中,同時產生降解葉組織的酶,引起凋落物腐爛和有機物損失。此外,真菌可通過快速的定殖和生長速度競爭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物種。
  • 細菌、真菌、黴菌、放線菌的區別
    每次在培訓新人時,很多人都會把細菌、放線菌、真菌和黴菌混為一談。這些都屬於眾多微生物中的常見門類。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細菌、真菌與食品製作的發酵原理
    細菌、真菌與食品製作的發酵原理     1.發酵:細菌和真菌(利用各自體內特殊的酶)分解有機物產生各種代謝產物的過程。如將有機物轉化為葡萄糖、酒精或甲烷等。     日常生活中就是利用細菌或真菌發酵,產生對人體有益或特殊口味的物質(當然,有的物質對人體有害)。
  • 細菌、病毒、真菌都是微生物,可是區別大不同
    ,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想要真正探究微生物的奧秘,就從細菌、真菌、病毒三類最常見的微生物開始了解吧!細菌細菌,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微生物,其基本形態呈杆狀、球狀、螺旋狀,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構成,是細胞內沒有成形細胞核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
  • 真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客觀地說,真菌和細菌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二者的共同特點是都有細胞壁,營養是異養的,即腐生或寄生的。然而,真菌和細菌有很大的區別。例如,細菌的細胞壁組成以肽聚糖為主,真菌多為甲殼素;真菌的營養方式為異養(腐生或寄生),大多數細菌和真菌為腐生或寄生。
  • 真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然而,對於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如纖維素、木質素、脂肪、澱粉、蛋白質等,真菌分泌大量的胞外酶,將其分解成小分子物質,製成溶液,然後在高滲壓下吸收到體內。寄生是指真菌寄生在動植物和人體上,直接從寄主植物中吸收營養物質。此外,一些真菌與其他生物(植物、藻類和動物)共存。它們相互依賴,一方面為共生生物提供利益,另一方面從共生生物中獲取營養。所有這些特徵表明真菌與動植物有很大的不同。
  •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隨著野火變得越來越大,燃得越來越旺,也更難以預測,對植物和動物物種帶來毀滅性打擊。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些野火如何影響最微小的森林生物 - 包括細菌和真菌 - 並發現一些微生物在兇猛的野火之後茁壯成長。
  • 細胞培養之真菌,細菌的防治
    請遵守細胞汙染永恆定律:無論什麼細胞只要是不重要的細胞汙染了,立刻加84棄之,重新復甦新凍存管培養;實在需要挽救的請參考以下:細菌汙染:主要有洋蔥霍爾伯德菌型汙染確定是非常珍貴的細胞 建議分別配置含10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PBS和5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完全培養基各一份。
  • 看圖分清真菌病害、細菌病害和病毒病
    分清真菌病害、細菌病害和病毒病這三種病害,對於防治,特別是藥劑防治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不同藥劑防治不同病害,能殺真菌的藥劑未必能防病毒,能治病毒的又管不了細菌。由於能夠使作物生病的真菌是一些絲狀體,細菌是單細胞,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分子生物,他們的新陳代謝方式以及脾氣秉性也有很大區別,對症的藥劑也就不同了。真菌性病害症狀類型真菌性病害是已知病害中最多的病害,症狀類型多,出現在植物的各個部位。
  • 視頻詳解初中生物真菌(酵母菌蘑菇和黴菌)的形態結構
    真菌:包括酵母菌、黴菌、蘑菇、靈芝等。(1)結構特徵: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都沒有葉綠體。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細菌、真菌、病毒的比較
    營   養   方   式 生殖方式 細菌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無成形的細胞核構成。 (1)寄生,如: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等。 (2)腐生,如:枯草桿菌和乳酸菌等 。
  • 一文詳解基因編輯真菌原理-源井生物
    該技術已被廣泛地用於基因組DNA,如細菌人工染色體、大腸桿菌染色體等的遺傳修飾研究以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中。但如何提高基因重組和編輯效率,一直是微生物基因編輯的研究熱點,直到CRISPR/Cas9技術的出現,給微生物基因編輯帶來一線曙光。 CRISPR/Cas9是細菌和古細菌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免疫防禦,可用來對抗入侵的病毒及外源DNA。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真菌與食品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真菌與食品,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細菌與食品製作:營腐生生活的細菌,許多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將有機物分解,產生簡單的有機物,改善食物的營養結構或物理結構,人們利用細菌的生命活動特點可以製作很多食品,如利用乳酸菌制泡菜、酸奶和奶酪;利用醋酸桿菌制醋;而制味精則需棒狀桿菌等。
  • 科學網—細菌或助蝙蝠對抗致命真菌
    在一種致命的真菌疾病——白鼻症於2012年晚些時候到達前,礦山裡居住著近3萬隻蝙蝠。到2015年3月,活下來的蝙蝠不到5%。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疾病生態學家Kilpatrick和他的同事之所以選擇礦山,是因為它們剛好位於上述真菌的傳播路徑上。自2007年起,它已從歐洲擴散到美國的26個州和加拿大的5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