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基因編輯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趙國屏研究組深入系統地研究了Cas12a對於靶標單鏈DNA和非靶標單鏈DNA的切割特性,並提出了Cas12a切割單鏈DNA的分子模型。近日,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研究》。

作為生命的基本遺傳物質,DNA的精準編輯和快速檢測一直以來都受到高度重視。近年來,隨著CRISPR/Cas9系統的發現和開發,人們對基因治療重新燃起了新希望;儘管存在一些潛在的安全風險和一定的倫理之爭,CRISPR/Cas9系統由於相對精準和高效,已經開始被應用於臨床的研究。

趙國屏研究組近年來聚焦於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開發了多項DNA編輯和檢測的方法,並積極推動這些方法用於臨床研究。

據介紹,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發現,一旦Cas12a與crRNA以及靶標DNA形成三元複合體後,該複合物就會顯示出很強的「亂切」活性,並將體系中任意單鏈DNA切成碎片。據悉,基於這項重要發現,研究人員可以很容易地開發出相關檢測試劑盒檢測各種靶標DNA,從而能實現快速、靈敏、低價、簡便的臨床診斷目的。

《中國科學報》 (2018-03-21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2020-05-19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優化後的單鹼基編輯工具YE1-BE3-FNLS在保證高保真的情況下,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效率,從而成為既安全又高效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這些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推進生命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從研究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功能到人類的基因治療。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20年科學家們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之後,在不同的人類細胞系中實現了FRL誘導編輯後,研究人員通過植入物實驗,證實FAST能夠在位於動物皮下組織的細胞中強有力地激活基因編輯。然後,他們在轉基因tdTOMATO報告小鼠系的實驗中,建立了FRL誘導的小鼠體細胞(肝細胞)的快速介導編輯,以及在異種移植瘤小鼠中對癌細胞進行細胞周期失活基因編輯的研究,以此證明了FAST能夠對抗疾病。這項研究於7月17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在線發表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成功研發出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以下簡稱FAST系統)。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基因編輯已經開始應用於基礎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中,這些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推進生命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從研究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功能到人類的基因治療。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20年科學家們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乾貨 | 靠譜 | 實用CRISPR/Cas這項基因編輯技術自從問世以來,已經吸引了無數歡呼和掌聲,在短短幾年之內,它已經成為了生物科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然而它最近也頻頻被「潑冷水」,那麼基因編輯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呢?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在20世紀80年代始,基因編輯技術開始不斷發展。而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橫空出世之後,基因編輯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基因編輯已經開始應用於基礎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中,這些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推進生命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從研究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功能到人類的基因治療。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4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基因編輯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能通過對任何人類基因進行精確剔除來研究其功能,從而就能徹底改變科學家們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但目前研究人員仍然面臨眾多挑戰,比如如何在相同細胞中同時移除多個基因或基因片段,這種類型的基因組「手術」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了解基因組不同部分在正常生理和疾病狀況下是如何協同發揮作用的似乎更為重要。
  • 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CRISPR-Cas技術是繼鋅指核酸酶(ZFN)、ES 細胞打靶和 TALEN 等技術後可用於定點構建基因敲除大、小鼠動物的第四種方法,且有效率高、速度快、生殖系轉移能力強及簡單經濟的特點,在動物模型構建的應用前景將非常廣闊。因此本文中小編對CRISPR/Cas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匯總盤點。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前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多種不同的基因組編輯方法,以CRISPR/Cas9系統最為便捷、高效,應用也最廣泛。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依舊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基因編輯治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研究獲進展
    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CRISPR)和其相關核酸內切酶(Cas)是近些年來發現和興起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以其高效性和簡便性廣泛應用於不同物種細胞基因編輯、動物模型構建和致病基因治療等方面,極大地促進了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發展。利用基因治療人類遺傳疾病是近年來醫學生物領域的熱點與焦點課題。
  • 一文看懂基因編輯和基因療法七大最新進展
    研究結果發現,基因療法RGX-314在所有劑量下都是安全且耐受良好的,所有三組的蛋白質表達水平均具有劑量依賴性,抗VEGF藥物的注射也呈劑量依賴性減少。3、羅氏反義核酸療法獲EMA優先藥品資格羅氏(Roche)宣布,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授予其在研藥物RG6042(曾用名IONIS-HTTRx)優先藥品(PRIME)資格,用於治療亨廷頓病(HD)。在一項1/2a期研究中,RG6042展示了減少致病性突變亨廷頓蛋白(mHTT)的能力。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RNA編輯研究獲進展
    3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BMC基因組學》(BMC Genomic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研究組和生化與細胞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
  • BMC Plant Biology | 植物基因組編輯精選及徵稿
    BMC Plant Biology | 植物基因組編輯精選及徵稿 原文連結:http://t.cn/AipDxOV5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fbmsSvnATJTQTS4eAFlelA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前景對基礎科學、醫學研究和農業科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科技部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明令禁止
    央視新聞11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對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做出回應。 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精準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
    自2012年,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被首次發現之後,國內外的研究者對於其優化升級和應用一直沒有停息過——為了獲得一種更精準、更便捷和更經濟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而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都知道,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工作原理是Cas9蛋白切割目標基因形成雙鏈缺口,然後進行目的修復,從而達到修改基因片段的目的。但是這種修復帶有不確定性,引入隨機的插入和缺失。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成功實現在小鼠體內對靶基因的高效精確改造。